在数字技术下新闻传播的变化-教学论文发表网
教学论文发表网 教学论文发表 教育教学论文发表 英语教学论文发表
⒈新闻信源结构与新闻传播主体发生变化。
过去,传统大众媒介基本垄断了新闻传播。为媒介提供信息的主要是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业组织,承担采集与发布新闻信息的主要是职业新闻工作者及作为“准新闻工作者”的新闻通讯员。虽然不少媒介开设了热线电话,或通过来信来访渠道获取来自民间的信息,但这类信源在数量上远不能与前者相比,采用率也较低。网络的出现赋予了普通公民一种崭新的角色:新闻报道者。当年美国“德拉吉报道”对克林顿丑闻案的揭露无疑是这种新角色的证明,它使大众媒体感受到了另一类挑战者的存在。在网络传播更加普及、媒介规制也相对宽松的一些西方国家,普通人发布新闻乃至创办媒体的案例层出不穷,“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近几年来成为引人瞩目的热门话题。
“公民新闻”使人们注意到,大众媒体的职业记者并不一定是它所报道领域的权威专家,很可能对于某一领域而言,受众或受众集体的智慧更应该受到关注。在新媒体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受众可以一改往日在新闻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被动地位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信息的制作和传播中来。他们不再被大众传媒所设置的议题牵着鼻子走,对于重要的新闻信息可以有自己的判断。在去年“华南虎”事件以及“3·14西藏打砸抢烧事件”的发展过程及其传播活动中,来自民众的信息和观点所激发的舆论威力及产生的社会影响,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公民新闻”对传统大众媒体的最大挑战是,首先,它打破了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垄断和特权。其次,“公民新闻”还使传统媒体的信源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媒体对新闻信息的“议程设置”功能受到影响。以突发性新闻事件为代表,其报道方式正逐渐从以往的专业记者报道方式向专业记者与公民记者相结合的报道形态转变。在新闻事件现场,任何一位公民,都有可能是“临时记者”。任何一位公民,也都有可能成为信息来源。公民记者在扩大传统新闻媒介报道面、弥补重要新闻专业记者不在现场这一缺陷的同时,也开创了一种全然不同于传统专业记者的信源采集形态。因为公民记者的身份通常是多重的,他既可以是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又同时是新闻事件现场的目击者和采访者。除此之外, 到BBS、个人博客、公民新闻网站等公民新闻载体上寻找新闻报道线索已经成为传统媒体记者编辑的常规作业,很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都得益于此。
还有学者提出,维基(Wiki)技术是Web2.0技术时代最具革命意义的技术之一,它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新的信息创造模式。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是,2007年5月25日,浙江在线会同浙江省内70多家媒体,联合国内外各大知名网站,共同搭建了一个网络平台,开展了一项名为“浙江一日”的活动。这一活动不但有专业记者参与,还欢迎广大网友来当一天记者,提交文字、图片、视频,往论坛灌水,开博客贴文,用手机发送感想和心愿。在24小时论,有560多篇文字报道、620多幅图片、300多篇博文、800多篇评论和16件动漫作品在网络上集成。研究者认为“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的博客,而是在同一主题下的维基理念的信息建造”,并预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特别是信息采集、信息编辑、信息播发技术的便捷,随着互联网用户人群的数量增长和分布区域的扩大,维基技术会越来越多地被使用于新闻信息的传播,从而改变新闻传播的传统模式”。①
⒉新闻媒介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发生变化。
“融合新闻”在本世纪初出现,是以媒介之间的合作以及媒介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的改变为前提的。如美国最早进行“融合新闻”尝试的媒介集团之一——媒介综合集团(Media General Inc.)于2000年投资四千万美金在佛州坦帕市建造了一座传媒大厦,取名“坦帕新闻中心”(Tampa's News Center),将属下的坦帕论坛报及其网站Tampa Bay Online、电视台WFLA-TV,还有集团网站TMO.com的编辑部门集中起来运行。集团设立“多媒体新闻总编辑”,统管三类媒介的新闻报道,使三类媒介在新闻采编方面实现了联动。 这一集团的成功经验表明,大众媒介从各自独立经营转向多种媒介联合运作,尤其是在新闻信息采集发布上联合行动,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力、资金和设备的投入,降低新闻生产成本。而且,不同类型媒介的联合运作,能够对已经占有的媒介市场起保护作用。比如报纸因为电视、网络媒介等竞争对手的出现市场不断被侵袭,发行萎缩和广告销量下降在所难免,产品单一、单独运营的报社很难应付市场变化。但在集中和融合的媒介集团中,不同的媒体可以通过生产流程的设计与控制实现资源重整,利用不同类型媒介的介质差异,在新闻信息传播上实现资源共享而又产品各异,化竞争为合作,结果就能联手做大区域市场,并且在这一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因此,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 ,他强调“融合媒介”最值得关注的并不是集中了各种媒介的操作平台,而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这一观点不无道理。
在我国,虽然受制于体制与行政管理等因素,跨媒介的“融合新闻”还没有充分展开,但一些传统媒介利用新媒体进行新闻传播的改革已有不少成果。如获得中国新闻奖首届网络新闻名专栏的“焦点网谈”栏目,就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整合《河南日报》、河南报业网与手机短信平台三方面的资源与渠道创办的,这个栏目围绕公共生活中的各类新闻事件或焦点话题展开讨论,发动广大网民畅所欲言,编辑也同时组织一些专家名人重点发表意见,稿件在网站上首发,报纸在每周二、四刊登两个整版的同名专版。“焦点网谈”还设立了子栏目“短信民声”,报社24小时开通手机短信平台,接收群众的建议与投诉、收集新闻线索。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事无巨细,党报编辑都要向有关部门调查核实,促使问题得到解决,并将结果及时在网站与报纸上对社会公开,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思路。
过去,新闻传播业务是以单一的媒介形态为基础的,所运用的技术手段也相对有限,如报纸新闻局限于文本和图片传播,电视新闻主要以图像和声音传播为主。在这样的基础上,各媒介形成了自己的组织结构和新闻采编流程,日报按24小时的周期运转,电视根据新闻滚动与栏目架构的需要操作,网站则实时进行新闻信息发布。而建立在媒介融合基础上的“融合新闻”却不同,要在全方位的技术运用和所有形态的媒介介质基础上整合新闻传播资源,建立新的流程。采编管理不再是一报一台一站各行其是,而是跨媒介的团队合作,是对多种媒介新闻生产流程的重组和整合。
传播渠道与信息载体的多样化,必将带动新闻编辑部组织结构及其角色和功能的变化。2006年11月2日,美国最大的报业集团甘奈特集团首席执行官Craig Dubow在一份备忘录中宣布,集团旗下的所有报纸都将设立崭新的“信息中心”,全面取代已有的新闻编辑室,让原先的报纸读者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通过任何他们喜欢的平台,接收新闻和信息。信息中心分为七个功能部:数字部(以数据库为基础快速搜集新闻和信息)、公共服务部(媒介监督)、社区对话部(原评论专栏的延伸,帮助实现传-受交流和受-受交流)、本地新闻部、内容定制部(为小众市场定制专门信息)、数据部(发布生活类“有用”信息)以及多媒体内容制作部。这一改革主要有四个目的:一是进一步突出本地新闻和信息优先于全国和国际新闻信息的地位;二是发表更多的由受众贡献的内容;三是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跨平台更新和发布新闻和信息(报纸的作用从而下降、网站的作用因此上升);四是在与受众的互动中进一步发挥他们的舆论监督作用。
我国新闻媒介同样开始了组织重构与资源重整的探索。如《上海证券报》提出,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推进报网融合,推进形式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等项工作。把“中国证券网”和《上海证券报》全面融合,实行一个班子,一套架构。不设立重叠机构。对报网统一业务生产流程,统一考核。把报社的盈利模式从比较单一的信息披露收入转变为内容产品收入、活动产品收入和互动产品收入。《上海证券报》记者的名片上都印制了两行字,上面一行是《上海证券报》,下面一行是“中国证券网”。该报负责人说,要不了多久,大家名片上的两个名称会翻过来,上面印“中国证券网”,下面一行才印《上海证券报》。③2007年,《广州日报》成立了“滚动新闻部”,也是加速媒体融合的一个举措。无论中外,新闻传媒的改革尝试都还处于探索阶段,现在远不是评价其成败的时候。值得注意的是,“融合媒介”还有一种前景,那就是在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的推动下,各类型媒介通过新介质真正实现汇聚和融合。如像电子纸这类新介质,甚至今天我们还难以想象的更新一代的媒体,能将报纸、收音机、电视机、电脑、手机等等信息终端的功能和特点汇聚于一体,通过无线传输,成为未来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接受终端。对于这样的新媒体而言,“融合新闻”必将超越“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这一界定,不只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而演变成一种独立运行、流程完整、操作规范的新闻生产模式。
⒊新闻载体性能与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
与报纸、广播、电视这些传统的大众传媒相比,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新一代媒介实现了载体性能的根本改变,为新闻传播变革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因为普通民众能够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撰写博客日志、发起网络群聊,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传播,因此,从整个社会范围来看,新闻传播方式从传统媒介主导的单向式变为专业媒介组织与普通公民共同参与的分享式、互动式,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更加紧密地结合与汇流。这种新格局一方面造成新闻信息供给过剩,另一方面也促成人们对专业媒体组织整合、诠释信息的更多依赖。相对于新媒体而言,在专业人才、传播经验和社会公信力等方面具有优势的传统媒体,更具备诠释新闻的资格和能力。但如果不注意通过与新媒介的融合扩充信息容量、改变新闻传播方式,传统媒体整合加工新闻信息的水平将很难提高。
随着技术发展,网络媒体的融合功能仍在不断增强,接受与发布新闻的手段和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新闻信息传播将普遍采用多媒体方式,最终在新的终端介质上实现听、读、看、写、说、录等等手段的自由选择和组合,新闻传播体现出更加自由、更加人性化和更加方便快捷的特点。值得重视的是,随着传播手段和方法的改变,对新闻传播内容整合加工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如何对内容精准定位、对表现方式适当选择、对传播流程有效地进行控制与管理,成为所有新闻媒介面临的新问题。
医药论文发表网 www.qikanba.com
⒈新闻信源结构与新闻传播主体发生变化。
过去,传统大众媒介基本垄断了新闻传播。为媒介提供信息的主要是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业组织,承担采集与发布新闻信息的主要是职业新闻工作者及作为“准新闻工作者”的新闻通讯员。虽然不少媒介开设了热线电话,或通过来信来访渠道获取来自民间的信息,但这类信源在数量上远不能与前者相比,采用率也较低。网络的出现赋予了普通公民一种崭新的角色:新闻报道者。当年美国“德拉吉报道”对克林顿丑闻案的揭露无疑是这种新角色的证明,它使大众媒体感受到了另一类挑战者的存在。在网络传播更加普及、媒介规制也相对宽松的一些西方国家,普通人发布新闻乃至创办媒体的案例层出不穷,“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近几年来成为引人瞩目的热门话题。
“公民新闻”使人们注意到,大众媒体的职业记者并不一定是它所报道领域的权威专家,很可能对于某一领域而言,受众或受众集体的智慧更应该受到关注。在新媒体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受众可以一改往日在新闻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被动地位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信息的制作和传播中来。他们不再被大众传媒所设置的议题牵着鼻子走,对于重要的新闻信息可以有自己的判断。在去年“华南虎”事件以及“3·14西藏打砸抢烧事件”的发展过程及其传播活动中,来自民众的信息和观点所激发的舆论威力及产生的社会影响,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公民新闻”对传统大众媒体的最大挑战是,首先,它打破了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垄断和特权。其次,“公民新闻”还使传统媒体的信源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媒体对新闻信息的“议程设置”功能受到影响。以突发性新闻事件为代表,其报道方式正逐渐从以往的专业记者报道方式向专业记者与公民记者相结合的报道形态转变。在新闻事件现场,任何一位公民,都有可能是“临时记者”。任何一位公民,也都有可能成为信息来源。公民记者在扩大传统新闻媒介报道面、弥补重要新闻专业记者不在现场这一缺陷的同时,也开创了一种全然不同于传统专业记者的信源采集形态。因为公民记者的身份通常是多重的,他既可以是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又同时是新闻事件现场的目击者和采访者。除此之外, 到BBS、个人博客、公民新闻网站等公民新闻载体上寻找新闻报道线索已经成为传统媒体记者编辑的常规作业,很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都得益于此。
还有学者提出,维基(Wiki)技术是Web2.0技术时代最具革命意义的技术之一,它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新的信息创造模式。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是,2007年5月25日,浙江在线会同浙江省内70多家媒体,联合国内外各大知名网站,共同搭建了一个网络平台,开展了一项名为“浙江一日”的活动。这一活动不但有专业记者参与,还欢迎广大网友来当一天记者,提交文字、图片、视频,往论坛灌水,开博客贴文,用手机发送感想和心愿。在24小时论,有560多篇文字报道、620多幅图片、300多篇博文、800多篇评论和16件动漫作品在网络上集成。研究者认为“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的博客,而是在同一主题下的维基理念的信息建造”,并预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特别是信息采集、信息编辑、信息播发技术的便捷,随着互联网用户人群的数量增长和分布区域的扩大,维基技术会越来越多地被使用于新闻信息的传播,从而改变新闻传播的传统模式”。①
⒉新闻媒介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发生变化。
“融合新闻”在本世纪初出现,是以媒介之间的合作以及媒介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的改变为前提的。如美国最早进行“融合新闻”尝试的媒介集团之一——媒介综合集团(Media General Inc.)于2000年投资四千万美金在佛州坦帕市建造了一座传媒大厦,取名“坦帕新闻中心”(Tampa's News Center),将属下的坦帕论坛报及其网站Tampa Bay Online、电视台WFLA-TV,还有集团网站TMO.com的编辑部门集中起来运行。集团设立“多媒体新闻总编辑”,统管三类媒介的新闻报道,使三类媒介在新闻采编方面实现了联动。 这一集团的成功经验表明,大众媒介从各自独立经营转向多种媒介联合运作,尤其是在新闻信息采集发布上联合行动,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力、资金和设备的投入,降低新闻生产成本。而且,不同类型媒介的联合运作,能够对已经占有的媒介市场起保护作用。比如报纸因为电视、网络媒介等竞争对手的出现市场不断被侵袭,发行萎缩和广告销量下降在所难免,产品单一、单独运营的报社很难应付市场变化。但在集中和融合的媒介集团中,不同的媒体可以通过生产流程的设计与控制实现资源重整,利用不同类型媒介的介质差异,在新闻信息传播上实现资源共享而又产品各异,化竞争为合作,结果就能联手做大区域市场,并且在这一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因此,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 ,他强调“融合媒介”最值得关注的并不是集中了各种媒介的操作平台,而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这一观点不无道理。
在我国,虽然受制于体制与行政管理等因素,跨媒介的“融合新闻”还没有充分展开,但一些传统媒介利用新媒体进行新闻传播的改革已有不少成果。如获得中国新闻奖首届网络新闻名专栏的“焦点网谈”栏目,就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整合《河南日报》、河南报业网与手机短信平台三方面的资源与渠道创办的,这个栏目围绕公共生活中的各类新闻事件或焦点话题展开讨论,发动广大网民畅所欲言,编辑也同时组织一些专家名人重点发表意见,稿件在网站上首发,报纸在每周二、四刊登两个整版的同名专版。“焦点网谈”还设立了子栏目“短信民声”,报社24小时开通手机短信平台,接收群众的建议与投诉、收集新闻线索。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事无巨细,党报编辑都要向有关部门调查核实,促使问题得到解决,并将结果及时在网站与报纸上对社会公开,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思路。
过去,新闻传播业务是以单一的媒介形态为基础的,所运用的技术手段也相对有限,如报纸新闻局限于文本和图片传播,电视新闻主要以图像和声音传播为主。在这样的基础上,各媒介形成了自己的组织结构和新闻采编流程,日报按24小时的周期运转,电视根据新闻滚动与栏目架构的需要操作,网站则实时进行新闻信息发布。而建立在媒介融合基础上的“融合新闻”却不同,要在全方位的技术运用和所有形态的媒介介质基础上整合新闻传播资源,建立新的流程。采编管理不再是一报一台一站各行其是,而是跨媒介的团队合作,是对多种媒介新闻生产流程的重组和整合。
传播渠道与信息载体的多样化,必将带动新闻编辑部组织结构及其角色和功能的变化。2006年11月2日,美国最大的报业集团甘奈特集团首席执行官Craig Dubow在一份备忘录中宣布,集团旗下的所有报纸都将设立崭新的“信息中心”,全面取代已有的新闻编辑室,让原先的报纸读者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通过任何他们喜欢的平台,接收新闻和信息。信息中心分为七个功能部:数字部(以数据库为基础快速搜集新闻和信息)、公共服务部(媒介监督)、社区对话部(原评论专栏的延伸,帮助实现传-受交流和受-受交流)、本地新闻部、内容定制部(为小众市场定制专门信息)、数据部(发布生活类“有用”信息)以及多媒体内容制作部。这一改革主要有四个目的:一是进一步突出本地新闻和信息优先于全国和国际新闻信息的地位;二是发表更多的由受众贡献的内容;三是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跨平台更新和发布新闻和信息(报纸的作用从而下降、网站的作用因此上升);四是在与受众的互动中进一步发挥他们的舆论监督作用。
我国新闻媒介同样开始了组织重构与资源重整的探索。如《上海证券报》提出,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推进报网融合,推进形式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等项工作。把“中国证券网”和《上海证券报》全面融合,实行一个班子,一套架构。不设立重叠机构。对报网统一业务生产流程,统一考核。把报社的盈利模式从比较单一的信息披露收入转变为内容产品收入、活动产品收入和互动产品收入。《上海证券报》记者的名片上都印制了两行字,上面一行是《上海证券报》,下面一行是“中国证券网”。该报负责人说,要不了多久,大家名片上的两个名称会翻过来,上面印“中国证券网”,下面一行才印《上海证券报》。③2007年,《广州日报》成立了“滚动新闻部”,也是加速媒体融合的一个举措。无论中外,新闻传媒的改革尝试都还处于探索阶段,现在远不是评价其成败的时候。值得注意的是,“融合媒介”还有一种前景,那就是在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的推动下,各类型媒介通过新介质真正实现汇聚和融合。如像电子纸这类新介质,甚至今天我们还难以想象的更新一代的媒体,能将报纸、收音机、电视机、电脑、手机等等信息终端的功能和特点汇聚于一体,通过无线传输,成为未来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接受终端。对于这样的新媒体而言,“融合新闻”必将超越“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这一界定,不只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而演变成一种独立运行、流程完整、操作规范的新闻生产模式。
⒊新闻载体性能与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
与报纸、广播、电视这些传统的大众传媒相比,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新一代媒介实现了载体性能的根本改变,为新闻传播变革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因为普通民众能够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撰写博客日志、发起网络群聊,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传播,因此,从整个社会范围来看,新闻传播方式从传统媒介主导的单向式变为专业媒介组织与普通公民共同参与的分享式、互动式,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更加紧密地结合与汇流。这种新格局一方面造成新闻信息供给过剩,另一方面也促成人们对专业媒体组织整合、诠释信息的更多依赖。相对于新媒体而言,在专业人才、传播经验和社会公信力等方面具有优势的传统媒体,更具备诠释新闻的资格和能力。但如果不注意通过与新媒介的融合扩充信息容量、改变新闻传播方式,传统媒体整合加工新闻信息的水平将很难提高。
随着技术发展,网络媒体的融合功能仍在不断增强,接受与发布新闻的手段和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新闻信息传播将普遍采用多媒体方式,最终在新的终端介质上实现听、读、看、写、说、录等等手段的自由选择和组合,新闻传播体现出更加自由、更加人性化和更加方便快捷的特点。值得重视的是,随着传播手段和方法的改变,对新闻传播内容整合加工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如何对内容精准定位、对表现方式适当选择、对传播流程有效地进行控制与管理,成为所有新闻媒介面临的新问题。
医药论文发表网 www.qikanba.com
我要分享到:
最新文章NEWS
- •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在大数据时代的服务
- •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整理和数字化方面
- •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面纱》翻译的分析
- • 论文写作面临的九大拦路虎
- • 什么是有效论文?
- • 论文修改的内容和范围介绍
- • 稿件内容规范要求
- • 论著是什么?
- • 学术期刊规范化的问题
- • 避免医学论文抄袭的基本要求
推荐期刊Tui Jian
-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 Pedosp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