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措施_个人收入论文
个人收入论文:
关键词:个人收入论文 关于农民收入的论文 农民收入论文 论文 关于收入分配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自1996年1月~2005年7月,在我院各种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54例。其中2002年3月前我们采用传统方法治疗,共27例,作为对照组;2002年3月后我们采用皮下置管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共27例,作为试验组。两组病例男女比均近似1∶2,年龄均在24~80岁,体形均较肥胖,皮下脂肪厚度4~15cm,所涉及手术类型均包括胆囊切除术、肝左外叶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胆肠吻合术、胃癌根治术、直肠癌根治术、肝切除(左半肝或右半肝)术,脾切除+门奇断流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两组病人均于手术后3~7天出现切口愈合不良,表现为较多黄色渗出液,内混有脂肪滴、积血及坏死组织,切口边缘平整,无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渗液涂片镜检见红细胞和较多脂肪滴,标本培养无细菌生长。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肥胖程度、手术类型、炎症反应及渗出液量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拆除部分缝线,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清除坏死组织,挤压伤口排除渗液,内置庆大霉素盐水纱条引流,每日换药1~3次,当创面肉芽组织新鲜时用蝶形胶布固定,直至伤口愈合。试验组:不拆除缝线,于皮下深层、前鞘前面放置12号无菌吸痰管(扬州华夏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此吸痰管间隔2~3cm于不同方位侧壁剪多个1~2mm大侧孔。
2 讨论
2.1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 根据病人切口的临床表现,脂肪液化一般可明确诊断。笔者的体会是:(1)多于术后3~7天发生,表现为皮下组织游离,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黄色渗液,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无异味。(2)切口无红肿、疼痛等炎症表现,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现象。(3)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培养无细菌生长。
2.2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 切口脂肪液化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清晰,多数学者认为切口脂肪液化与体形肥胖有密切关系,并与术中是否使用高频电刀有一定的关系[1,2]。而切口暴露时间较长,动作粗暴,严重挤压及过多钳夹脂肪组织,也有可能刺激脂肪组织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导致液化。此外,笔者体会到在老年伴发糖尿病的女性病人中,如果围手术期血糖控制不佳,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血液供应进一步发生障碍,也易诱发脂肪液化,两组治疗方法中均有此类病人6例,约占病人总数的22%。
切口脂肪液化的处理 传统脂肪液化的处理方法,疗程长、愈合慢、患者痛苦较大,近年来有不少学者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如脂肪液化腔内注射强的松治疗,使疗程缩短至平均8.8天[3];如使过氧化氢、胰岛素生理盐水冲洗,平均疗程约4天[4]。笔者采用皮下深层、前鞘前面放置无菌吸痰管,持续负压吸引的方法,脂肪液化的治疗过程明显缩短,平均约3天。原因可能在于通过持续负压吸引,使得坏死的脂肪液化组织及时被吸走,保持了切口的干燥,避免了坏死脂肪组织引起周围脂肪组织的进一步液化坏死。
护理学报投稿 http://www.qikanba.com/
关键词:个人收入论文 关于农民收入的论文 农民收入论文 论文 关于收入分配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自1996年1月~2005年7月,在我院各种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54例。其中2002年3月前我们采用传统方法治疗,共27例,作为对照组;2002年3月后我们采用皮下置管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共27例,作为试验组。两组病例男女比均近似1∶2,年龄均在24~80岁,体形均较肥胖,皮下脂肪厚度4~15cm,所涉及手术类型均包括胆囊切除术、肝左外叶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胆肠吻合术、胃癌根治术、直肠癌根治术、肝切除(左半肝或右半肝)术,脾切除+门奇断流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两组病人均于手术后3~7天出现切口愈合不良,表现为较多黄色渗出液,内混有脂肪滴、积血及坏死组织,切口边缘平整,无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渗液涂片镜检见红细胞和较多脂肪滴,标本培养无细菌生长。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肥胖程度、手术类型、炎症反应及渗出液量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拆除部分缝线,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清除坏死组织,挤压伤口排除渗液,内置庆大霉素盐水纱条引流,每日换药1~3次,当创面肉芽组织新鲜时用蝶形胶布固定,直至伤口愈合。试验组:不拆除缝线,于皮下深层、前鞘前面放置12号无菌吸痰管(扬州华夏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此吸痰管间隔2~3cm于不同方位侧壁剪多个1~2mm大侧孔。
2 讨论
2.1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 根据病人切口的临床表现,脂肪液化一般可明确诊断。笔者的体会是:(1)多于术后3~7天发生,表现为皮下组织游离,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黄色渗液,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无异味。(2)切口无红肿、疼痛等炎症表现,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现象。(3)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培养无细菌生长。
2.2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 切口脂肪液化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清晰,多数学者认为切口脂肪液化与体形肥胖有密切关系,并与术中是否使用高频电刀有一定的关系[1,2]。而切口暴露时间较长,动作粗暴,严重挤压及过多钳夹脂肪组织,也有可能刺激脂肪组织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导致液化。此外,笔者体会到在老年伴发糖尿病的女性病人中,如果围手术期血糖控制不佳,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血液供应进一步发生障碍,也易诱发脂肪液化,两组治疗方法中均有此类病人6例,约占病人总数的22%。
切口脂肪液化的处理 传统脂肪液化的处理方法,疗程长、愈合慢、患者痛苦较大,近年来有不少学者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如脂肪液化腔内注射强的松治疗,使疗程缩短至平均8.8天[3];如使过氧化氢、胰岛素生理盐水冲洗,平均疗程约4天[4]。笔者采用皮下深层、前鞘前面放置无菌吸痰管,持续负压吸引的方法,脂肪液化的治疗过程明显缩短,平均约3天。原因可能在于通过持续负压吸引,使得坏死的脂肪液化组织及时被吸走,保持了切口的干燥,避免了坏死脂肪组织引起周围脂肪组织的进一步液化坏死。
护理学报投稿 http://www.qikanba.com/
我要分享到:
最新文章NEWS
- •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在大数据时代的服务
- •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整理和数字化方面
- •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面纱》翻译的分析
- • 论文写作面临的九大拦路虎
- • 什么是有效论文?
- • 论文修改的内容和范围介绍
- • 稿件内容规范要求
- • 论著是什么?
- • 学术期刊规范化的问题
- • 避免医学论文抄袭的基本要求
推荐期刊Tui Jian
-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 Pedosp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