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焦炉集气管压力智能控制系统_数控技术专业论文
关键词:数控技术专业论文 数控专业毕业论文 数控技术论文 数控技术毕业论文
摘要:焦炉集气管系统是焦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我国焦炉集气管压力系统波动大及自动化低下的现状,开发了焦炉集气管压力智能控制系统。通过采用Honeywell集散控制系统和VC软件编程,实现了焦炉集气管压力的可视化调节,将集气管压力稳定在给定的工艺波动范围内。该系统在涟源钢铁有限公司进行了试验和使用,效果良好。
1 引言
焦炉集气管系统是焦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收集焦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焦炉煤气,对其进行气液分离,冷却,洗涤等净化操作,提供给民用供气,锅炉或高炉加热等进一步使用[1~4]。在焦炉工业中焦炉集气管压力的稳定是焦炉正常生产的重要保证。生产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出焦,装煤,炉底换向,煤气量发生变化,工艺设备及管道阻力变化都会引起集气管压力大幅度波动。当压力过低时,空气就会进入炉体,导致焦碳燃烧,灰份增加,焦碳质量下降,加重冷却系统的负担并缩短炉体使用寿命,当压力过高时,荒煤气将会冒出,造成跑烟冒火,降低了荒煤气的回收率并造成环境污染。目前我国很多钢铁企业集气管压力波动范围达,自动化程度较低,因此,研制焦炉集气管压力控制系统以及成功应用,对于改善环境,提高煤气回收量和质量,提高焦炉辅助产品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5,6]。
2 工艺现状
涟源钢铁有限公司焦化厂目前有1#、2#、新2#三座焦炉,其中1#、2#焦炉焦炭产量相对新2#焦炉(简称N2#)要小,相应其荒煤气的产量和集气管气压也要小些。1#、2#焦炉相距很近,其集气管压力耦合严重,其中任一集气管压力的变化都会引起另一集气管气压的波动。两座老焦炉集气管压力原先设定值为80~120Pa,现因炉体老化,其值设定在40~80Pa之间才能防止焦炉出现跑烟、冒火的现象,在实际生产中,有时甚至设定在20Pa。1#、2#焦炉荒煤气汇合后,经一段长为600m左右的输气管传输后与N2#焦炉的荒煤气汇合。N2#焦炉与鼓风机相距较近,鼓风机转速的变化对N2#焦炉影响显著,对1#、2#焦炉影响较小。因为1#、2#焦炉集气管与N2#焦炉集气管相距较远,输气管长且阻尼大,同时鼓风机吸力气压远大于集气管所能产生的最大负气压,所以1#、2#焦炉与N2#焦炉之间耦合相对较小。
3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控制系统选用Honeywell公司生产的Honeywell PlantScape集散控制系统,该系统开放性好,使用方便,功能强大,能满足集成和分散控制的各种要求。
集气管压力控制系统硬件结构图如图1所示,系统为冗余结构,每一个主机架都由电源模块TK-FPCXX2,网络接口模块TC-CCR013,中央处理模块TC-PRS021,冗余模块TK-PRR021构成。从机架由电源模块TK-FPCXX2,网络接口模块TC-CCR013,数字量输入模块TK-IDD321,数字量输出模块TK-ODK161,模拟量输入模块TC-FIAH81,模拟量输出模块TK-OAV081,热电阻模块TB-IXR061构成。操作员控制与监视(人机界面)采用戴尔工控机,配置以太网卡和1784-PCIC卡,以太网卡用于服务器与各工作站的通信。1784-PCIC卡用于和DCS系统的CONTROLNET网连接。系统监控和数据采集选用Honeywell公司的PlantScape,提供操作员监视,操作,系统报警及报表生成功能。另外,在鼓风机房配置了两台工作站,通过光缆和中控室服务器相连,用于监控鼓风机运行和集气管压力状况。
三座焦炉因投产时间和设计的原因,使用的调节阀各不相同,其中1#焦炉使用的是西贝公司的SCHIEBEL调节阀,2#焦炉使用的是ROTORK调节阀,3#焦炉使用的是川仪的调节阀,均为电动调节阀,动作力矩大,缺点是不能频繁的调节,容易引起电机发热,安装位置在集气管的末端,从运行的情况看,因集气管内焦油的逐渐增多,引起阀门动作力矩增大。
图1 集气管压力控制系统硬件结构图
4 智能控制方案
在Honeywell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集气管协调专家控制器、1#、2#智能解耦控制器、N2#专家模糊控制器和协调控制器。其整体结构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集气管压力智能解耦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三座焦炉的集气管压力设定值以及外送压力、鼓风机转速和蝶阀阀位的检测值输入到集气管协调专家控制器,由专家控制器根据专家经验,处理有关的设定值和检测值,并把处理的数据传给1#、2#智能解耦控制器和N2#专家模糊控制器。
数控编程设计论文 http://www.qikanba.com/
摘要:焦炉集气管系统是焦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我国焦炉集气管压力系统波动大及自动化低下的现状,开发了焦炉集气管压力智能控制系统。通过采用Honeywell集散控制系统和VC软件编程,实现了焦炉集气管压力的可视化调节,将集气管压力稳定在给定的工艺波动范围内。该系统在涟源钢铁有限公司进行了试验和使用,效果良好。
1 引言
焦炉集气管系统是焦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收集焦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焦炉煤气,对其进行气液分离,冷却,洗涤等净化操作,提供给民用供气,锅炉或高炉加热等进一步使用[1~4]。在焦炉工业中焦炉集气管压力的稳定是焦炉正常生产的重要保证。生产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出焦,装煤,炉底换向,煤气量发生变化,工艺设备及管道阻力变化都会引起集气管压力大幅度波动。当压力过低时,空气就会进入炉体,导致焦碳燃烧,灰份增加,焦碳质量下降,加重冷却系统的负担并缩短炉体使用寿命,当压力过高时,荒煤气将会冒出,造成跑烟冒火,降低了荒煤气的回收率并造成环境污染。目前我国很多钢铁企业集气管压力波动范围达,自动化程度较低,因此,研制焦炉集气管压力控制系统以及成功应用,对于改善环境,提高煤气回收量和质量,提高焦炉辅助产品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5,6]。
2 工艺现状
涟源钢铁有限公司焦化厂目前有1#、2#、新2#三座焦炉,其中1#、2#焦炉焦炭产量相对新2#焦炉(简称N2#)要小,相应其荒煤气的产量和集气管气压也要小些。1#、2#焦炉相距很近,其集气管压力耦合严重,其中任一集气管压力的变化都会引起另一集气管气压的波动。两座老焦炉集气管压力原先设定值为80~120Pa,现因炉体老化,其值设定在40~80Pa之间才能防止焦炉出现跑烟、冒火的现象,在实际生产中,有时甚至设定在20Pa。1#、2#焦炉荒煤气汇合后,经一段长为600m左右的输气管传输后与N2#焦炉的荒煤气汇合。N2#焦炉与鼓风机相距较近,鼓风机转速的变化对N2#焦炉影响显著,对1#、2#焦炉影响较小。因为1#、2#焦炉集气管与N2#焦炉集气管相距较远,输气管长且阻尼大,同时鼓风机吸力气压远大于集气管所能产生的最大负气压,所以1#、2#焦炉与N2#焦炉之间耦合相对较小。
3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控制系统选用Honeywell公司生产的Honeywell PlantScape集散控制系统,该系统开放性好,使用方便,功能强大,能满足集成和分散控制的各种要求。
集气管压力控制系统硬件结构图如图1所示,系统为冗余结构,每一个主机架都由电源模块TK-FPCXX2,网络接口模块TC-CCR013,中央处理模块TC-PRS021,冗余模块TK-PRR021构成。从机架由电源模块TK-FPCXX2,网络接口模块TC-CCR013,数字量输入模块TK-IDD321,数字量输出模块TK-ODK161,模拟量输入模块TC-FIAH81,模拟量输出模块TK-OAV081,热电阻模块TB-IXR061构成。操作员控制与监视(人机界面)采用戴尔工控机,配置以太网卡和1784-PCIC卡,以太网卡用于服务器与各工作站的通信。1784-PCIC卡用于和DCS系统的CONTROLNET网连接。系统监控和数据采集选用Honeywell公司的PlantScape,提供操作员监视,操作,系统报警及报表生成功能。另外,在鼓风机房配置了两台工作站,通过光缆和中控室服务器相连,用于监控鼓风机运行和集气管压力状况。
三座焦炉因投产时间和设计的原因,使用的调节阀各不相同,其中1#焦炉使用的是西贝公司的SCHIEBEL调节阀,2#焦炉使用的是ROTORK调节阀,3#焦炉使用的是川仪的调节阀,均为电动调节阀,动作力矩大,缺点是不能频繁的调节,容易引起电机发热,安装位置在集气管的末端,从运行的情况看,因集气管内焦油的逐渐增多,引起阀门动作力矩增大。
图1 集气管压力控制系统硬件结构图
4 智能控制方案
在Honeywell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集气管协调专家控制器、1#、2#智能解耦控制器、N2#专家模糊控制器和协调控制器。其整体结构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集气管压力智能解耦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三座焦炉的集气管压力设定值以及外送压力、鼓风机转速和蝶阀阀位的检测值输入到集气管协调专家控制器,由专家控制器根据专家经验,处理有关的设定值和检测值,并把处理的数据传给1#、2#智能解耦控制器和N2#专家模糊控制器。
数控编程设计论文 http://www.qikanba.com/
我要分享到:
最新文章NEWS
- •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在大数据时代的服务
- •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整理和数字化方面
- •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面纱》翻译的分析
- • 论文写作面临的九大拦路虎
- • 什么是有效论文?
- • 论文修改的内容和范围介绍
- • 稿件内容规范要求
- • 论著是什么?
- • 学术期刊规范化的问题
- • 避免医学论文抄袭的基本要求
推荐期刊Tui Jian
-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 Pedosp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