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分析跨国公司在华知识产权运营_经济类毕业论文
关键词: 经济类毕业论文 经济类的毕业论文 经济类论文 经济类论文题目
一、在华运营知识产权战略的跨国公司的共同点
知识产权能力是跨国公司建立和保持国际竞争的市场地位、市场份额的基本能力要素之一。跨国公司在运营知识产权时都有针对性与计划性的战略措施,一般是在特定的国际竞争战略指导下,针对市场制定和实施技术开发、设计并使之转变成商品,从而保持连续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后,把运营知识产权的战略带到了中国,这些跨国公司在运营知识产权战略时有如下相同点:
1、拥有雄厚的知识产权实力
跨国公司成功运营知识产权的前提条件是其雄厚的知识产权实力。而且多数跨国公司在专利、商标等多种方面拥有雄厚实力,多方面相互依托,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的知识产权系统。
2、有体系化的知识产权运营战略,重视知识产权的管理
国际上著名的大公司都设有知识产权部门,配备了高素质人才。如日立知识产权部有310人,佳能300人,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有250多人。部门规格高,一般都直属公司总裁。这些公司在内部均建立有一整套科学严格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在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营方面有高效的运作机制。
3.跨国公司间重视相互合作
跨国公司间出于利益考虑,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还经常联手对付可能威胁到他们共同利益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比如技术联盟与专利池的运用等都很好地证明重视合作的必要性。
4、重视市场开发与拓展
跨国公司在准备进入一国市场时,都会进行严密的市场论证考察,以决定是否投资和投资方向。在开始进入该国市场后,还会积极进行市场调查,使自己的产品符合市场需求,并将市场调查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使自己的产品在科技含量上符合市场需求,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5、重视本土化战略
跨国公司在投资的东道国重视本土化战略:人才、技术、市场、商标等的本土化,人才本土化,可以利用东道国廉价的劳动力,技术本土化既可以通过制定技术标准来控制东道国的技术的发展水平,又可以不使核心技术外溢,避免东道国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影响到跨国公司的利益。市场、商标的本土化可以使产品符合东道国的市场需求和文化内涵,更大的拓展市场。
各跨国公司由于目标市场、策略不同,具体的知识产权运营模式也存在多样性,但众多跨国公司在华运营知识产权战略取得成功,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二、跨国公司在我国运营知识产权战略成功的原因分析
(一)宏观环境
1、入世提供的机遇
中国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对不当使用他人知识产权的依赖。由于我国惯于侵权的恶名使得国人麻痹大意,以为是权利人正当合法维权行为,对超出知识产权正当行使界限的行为缺乏警觉性。导致我国企业的经济损失非常严重。我国从国家长远利益出发,又不得不参与到目前以发达国家为主宰的世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体系中来。加入WTO后需要遵守的关于知识产权方面的条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情况。[1]如发达国家利用这一体系来保护自己的利益:通过收缴专利费提高中国企业的产品成本,削弱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通过起诉专利侵权、降低中国产品的可信度,甚至不正当地将其排挤出市场。
2、发达国家利用政治经济的影响力施压
为维护本国作为知识产权拥有者的跨国投资者利益,发达国家往往运用自身强大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影响,不断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国家施加压力,对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甚至不惜动用经济制裁和报复的手段。虽然发达国家不能直接干预我国的外资立法和知识产权立法,但贸易制裁和报复手段的频繁使用给我国很大压力,间接地促进和加快了我国在外资立法中知识产权保条款的订立和改进,以及知识产权专门立法的形成。美国与我国积怨极深的知识产权纠纷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二)跨国公司自身策略
1、利用技术垄断优势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公司在国际技术垄断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成为国际技术垄断的重要载体,跨国公司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在市场竞争中体现出一种技术垄断优势进而形成对市场的垄断。
(1)研发本土化
为维持和加强其技术垄断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化经营中出现东道国子公司的独资化,研究与开发机构本土化和独资化等趋势,并且广泛地采取技术锁定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抑制其技术的扩散。其本土化的研发机构凭借优越的研发、组织和管理环境等吸引了大批当地的人才,东道国科技人才等各项智能资源大量流失,使得本来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才资源更加匮乏。因此,研发机构的本土化也抑制了国际技术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扩散,并且这种抑制作用由于降低了东道国的人力资本水平,其影响更为长远。
(2)技术锁定
跨国公司广泛地采取技术锁定策略以维持其技术垄断地位,所谓"技术锁定",是指跨国公司在技术设计、生产工艺、包装广告、营销网络等环节的关键部分设置一些技术障碍,将非核心技术转让给东道国企业,而由跨国公司的研发部门控制核心技术,增强东道国企业对跨国公司的依赖性,从中牟取巨额利润。"虽然跨国公司对传统技术的控制度很低,但这种技术等级较低,只为东道国带来一些技术诀窍和生产工艺经验,难以使东道国在技术期内形成新型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2]
(3)设置专利陷阱
跨国公司通过布置全球专利地图的方式,设下专利网,坐收渔利。目前,大多数跨国公司已经完成全球专利战略。往往采用跑马圈地或者放水养鱼的方式,先是大规模后申请外围专利,形成专利垄断化,但在最初会放任我国国内企业使用其专利,一旦国内企业形成规模或者大量投入后,再声称该企业的行为侵犯了其专利。而且一般只对一个或者几个企业发起诉讼,使单个企业难以应对巨额的诉讼费用以及其他繁琐的调查。使这些企业不得不退出该专利技术涉及的市场或者交纳巨额的使用费用后,坐享利润。
2、利用商标品牌优势
(1)品牌推广战略
很多跨国公司的商标品牌国际知名度普遍较高,但是刚进入中国,不熟悉中国本土市场,加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短期内较难溶入中国市场。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往往利用商标手段获取竞争优势,实际上是通过商标挤兑来实现的。主要是通过并购或者合资的方式,逐渐取代、淡化或淘汰中方商标,进入并占领中国市场。而且这种形势较易被被合并的厂商接受,当地企业也以本地企业与跨国大企业的合营为炫耀政绩的资本。鼓励企业与外资联营。跨国公司通过商标品牌战略吞并国内企业,进而垄断相关市场的案例不胜枚举。
(2)恶意抢注商标
恶意抢注我国出口企业商标。抢注商标,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同类竞争企业,为了阻止我国企业进入该国市场而抢注,如西门子(含博世-西门子及西门子所属公司)恶意抢注海信、东林等7家中国企业商标就是典型的案例;另一种是专业公司专门靠此讹诈我国出口企业,而且抢注成产业化趋势,专业化运作,如最近发生的深圳市博朗文公司在香港抢注我国松本电工、美思内衣、乐百氏饮料、丽珠医药、罗西尼钟表、黑妹牙膏等180多个知名品牌就是一例,专业国际炒家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般情况下,这些公司首先对中国惯用商标进行市场进入的可能性预测,并蓄意抢先注册,而后则进行商标倒卖或者以"侵权"之名起诉以骗取赔偿。
国民经济统计论文 http://www.qikanba.com/
一、在华运营知识产权战略的跨国公司的共同点
知识产权能力是跨国公司建立和保持国际竞争的市场地位、市场份额的基本能力要素之一。跨国公司在运营知识产权时都有针对性与计划性的战略措施,一般是在特定的国际竞争战略指导下,针对市场制定和实施技术开发、设计并使之转变成商品,从而保持连续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后,把运营知识产权的战略带到了中国,这些跨国公司在运营知识产权战略时有如下相同点:
1、拥有雄厚的知识产权实力
跨国公司成功运营知识产权的前提条件是其雄厚的知识产权实力。而且多数跨国公司在专利、商标等多种方面拥有雄厚实力,多方面相互依托,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的知识产权系统。
2、有体系化的知识产权运营战略,重视知识产权的管理
国际上著名的大公司都设有知识产权部门,配备了高素质人才。如日立知识产权部有310人,佳能300人,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有250多人。部门规格高,一般都直属公司总裁。这些公司在内部均建立有一整套科学严格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在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营方面有高效的运作机制。
3.跨国公司间重视相互合作
跨国公司间出于利益考虑,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还经常联手对付可能威胁到他们共同利益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比如技术联盟与专利池的运用等都很好地证明重视合作的必要性。
4、重视市场开发与拓展
跨国公司在准备进入一国市场时,都会进行严密的市场论证考察,以决定是否投资和投资方向。在开始进入该国市场后,还会积极进行市场调查,使自己的产品符合市场需求,并将市场调查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使自己的产品在科技含量上符合市场需求,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5、重视本土化战略
跨国公司在投资的东道国重视本土化战略:人才、技术、市场、商标等的本土化,人才本土化,可以利用东道国廉价的劳动力,技术本土化既可以通过制定技术标准来控制东道国的技术的发展水平,又可以不使核心技术外溢,避免东道国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影响到跨国公司的利益。市场、商标的本土化可以使产品符合东道国的市场需求和文化内涵,更大的拓展市场。
各跨国公司由于目标市场、策略不同,具体的知识产权运营模式也存在多样性,但众多跨国公司在华运营知识产权战略取得成功,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二、跨国公司在我国运营知识产权战略成功的原因分析
(一)宏观环境
1、入世提供的机遇
中国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对不当使用他人知识产权的依赖。由于我国惯于侵权的恶名使得国人麻痹大意,以为是权利人正当合法维权行为,对超出知识产权正当行使界限的行为缺乏警觉性。导致我国企业的经济损失非常严重。我国从国家长远利益出发,又不得不参与到目前以发达国家为主宰的世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体系中来。加入WTO后需要遵守的关于知识产权方面的条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情况。[1]如发达国家利用这一体系来保护自己的利益:通过收缴专利费提高中国企业的产品成本,削弱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通过起诉专利侵权、降低中国产品的可信度,甚至不正当地将其排挤出市场。
2、发达国家利用政治经济的影响力施压
为维护本国作为知识产权拥有者的跨国投资者利益,发达国家往往运用自身强大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影响,不断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国家施加压力,对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甚至不惜动用经济制裁和报复的手段。虽然发达国家不能直接干预我国的外资立法和知识产权立法,但贸易制裁和报复手段的频繁使用给我国很大压力,间接地促进和加快了我国在外资立法中知识产权保条款的订立和改进,以及知识产权专门立法的形成。美国与我国积怨极深的知识产权纠纷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二)跨国公司自身策略
1、利用技术垄断优势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公司在国际技术垄断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成为国际技术垄断的重要载体,跨国公司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在市场竞争中体现出一种技术垄断优势进而形成对市场的垄断。
(1)研发本土化
为维持和加强其技术垄断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化经营中出现东道国子公司的独资化,研究与开发机构本土化和独资化等趋势,并且广泛地采取技术锁定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抑制其技术的扩散。其本土化的研发机构凭借优越的研发、组织和管理环境等吸引了大批当地的人才,东道国科技人才等各项智能资源大量流失,使得本来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才资源更加匮乏。因此,研发机构的本土化也抑制了国际技术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扩散,并且这种抑制作用由于降低了东道国的人力资本水平,其影响更为长远。
(2)技术锁定
跨国公司广泛地采取技术锁定策略以维持其技术垄断地位,所谓"技术锁定",是指跨国公司在技术设计、生产工艺、包装广告、营销网络等环节的关键部分设置一些技术障碍,将非核心技术转让给东道国企业,而由跨国公司的研发部门控制核心技术,增强东道国企业对跨国公司的依赖性,从中牟取巨额利润。"虽然跨国公司对传统技术的控制度很低,但这种技术等级较低,只为东道国带来一些技术诀窍和生产工艺经验,难以使东道国在技术期内形成新型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2]
(3)设置专利陷阱
跨国公司通过布置全球专利地图的方式,设下专利网,坐收渔利。目前,大多数跨国公司已经完成全球专利战略。往往采用跑马圈地或者放水养鱼的方式,先是大规模后申请外围专利,形成专利垄断化,但在最初会放任我国国内企业使用其专利,一旦国内企业形成规模或者大量投入后,再声称该企业的行为侵犯了其专利。而且一般只对一个或者几个企业发起诉讼,使单个企业难以应对巨额的诉讼费用以及其他繁琐的调查。使这些企业不得不退出该专利技术涉及的市场或者交纳巨额的使用费用后,坐享利润。
2、利用商标品牌优势
(1)品牌推广战略
很多跨国公司的商标品牌国际知名度普遍较高,但是刚进入中国,不熟悉中国本土市场,加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短期内较难溶入中国市场。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往往利用商标手段获取竞争优势,实际上是通过商标挤兑来实现的。主要是通过并购或者合资的方式,逐渐取代、淡化或淘汰中方商标,进入并占领中国市场。而且这种形势较易被被合并的厂商接受,当地企业也以本地企业与跨国大企业的合营为炫耀政绩的资本。鼓励企业与外资联营。跨国公司通过商标品牌战略吞并国内企业,进而垄断相关市场的案例不胜枚举。
(2)恶意抢注商标
恶意抢注我国出口企业商标。抢注商标,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同类竞争企业,为了阻止我国企业进入该国市场而抢注,如西门子(含博世-西门子及西门子所属公司)恶意抢注海信、东林等7家中国企业商标就是典型的案例;另一种是专业公司专门靠此讹诈我国出口企业,而且抢注成产业化趋势,专业化运作,如最近发生的深圳市博朗文公司在香港抢注我国松本电工、美思内衣、乐百氏饮料、丽珠医药、罗西尼钟表、黑妹牙膏等180多个知名品牌就是一例,专业国际炒家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般情况下,这些公司首先对中国惯用商标进行市场进入的可能性预测,并蓄意抢先注册,而后则进行商标倒卖或者以"侵权"之名起诉以骗取赔偿。
国民经济统计论文 http://www.qikanba.com/
我要分享到:
最新文章NEWS
- •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在大数据时代的服务
- •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整理和数字化方面
- •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面纱》翻译的分析
- • 论文写作面临的九大拦路虎
- • 什么是有效论文?
- • 论文修改的内容和范围介绍
- • 稿件内容规范要求
- • 论著是什么?
- • 学术期刊规范化的问题
- • 避免医学论文抄袭的基本要求
推荐期刊Tui Jian
-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 Pedosp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