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综合论文写作指导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探析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探析

  一、银行贷款的定义和理论变迁及我国商业银行贷款管理的现状

  银行贷款,是指银行根据国家政策以一定的利率将所需资金贷放给资金需要者,并约定期限归还获利的一种经济行为。1996年6月由中国人民银行颁布《贷款规则》,将贷款分类如下:一、按贷款期限划分为活期贷款、定期贷款、透支、按贷款保障条件划分为信用贷款、担保贷款、抵挤贷款。三、按贷款承担方式划分为自营贷款、委托贷款、和特定贷款。

  现代的商业银行贷款理论首次明确提出至今己历经三个阶段:一是实票论和商业贷款理论,美国的贷款模仿了英国银行业的模式,英国的理论被称为实票论,而其美国的变体则被称为商业贷款理论

  二是转换论,1918年,莫尔顿提出转挨论,这一理论认为,把闲置资金的一部分投放于二级市场的贷款和证券,可以满足银行资金流动性的需要,当银行流动性酌需要增大时,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这些资产。三是预期收益理论,1949年,赫伯特普罗克提出了贷款流动性的预期收益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稳定的贷款必须有适当的归还日期表,这个日期表以借款的预期收益或现金收入为依据。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总体上呈现为比较稳健,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有些问题我们不得回避,而应直接面对。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商业银行重贷轻管;观念重,我国商业银行收益是在贷款发放时确认,贷款损失要到实际发生时才确认,造成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迅速扩张,而贷后管理成为一种事后管理,一旦出现风险,也只能被动接受。二是管理权限过度集中,基层业务难以拓展,由于现行的银行放贷管理审批管理权过于集中,尤其省行以下支行更为严重,使得基层业务员丧失放贷权,进一步消弱银行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三是社会信用体系残缺,银行和企业的信息严重不对称,企业信息不对成,是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业务的不利因素,他牵涉到放贷权限关于集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个商业银行为了竞争客户,银行内部信息不共享,同时银行内部监管不严,许多商业银行对信息不及时录进或录入不真实,这进一步加剧银行的佳息不对称。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对策

  2011年,温州、鄂尔多斯等地频频曝出高利贷泛滥、资金链断裂甚至借款人跑路、自杀等消息,民间借贷逐渐浮出水面,成为全国人关注的焦点。今年以来,由于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货币政策由宽变紧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借道所需的资金,导致了民间高利贷的泛滥,也威胁到银行体系的安全,根源在于现行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二元金融体制。这也同时给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敲响了警钟。

  商业银行对信贷管理的方式和思路在大时代的促使下不得不因你而变,我们在学习外国商业银行对信贷管理的成熟经验是,也应结合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竞争形势,提出有效可行的措施。

  1.转变思想观念,重塑标准化的贷后管理理念。贷后管理是银行全程监控风险的重要环节,是价值实现的关键阶段,因此必须克服重贷轻收,重贷轻管的思想倾向,将贷后管理认真做到,处理好信贷业绩和风险防范之间的矛盾,加大贷款质量考核指标的比重,对形成不良的要从严问责,以贷后管理推动业务的稳健发展。强化贷后监管,构建贷后管理长效机制。一是要规范贷后检查的内容、时间及频率要求,对检查质量要有明确的制度安排,二是要建立信贷退出机制,做到有进有退,有保有压。三是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提前做好风险防范措施。

  2.强化队伍建设,打造一支过硬的客户经理队伍。信贷管理队伍是保持商业银行业务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的情况下,需要加大培训学习力度,不断更新知识。只有高素质的信贷人员,才能培育出高效益的客户。此外,信贷人员作为专业人员,应当保持相对稳定。

  3.加强省行对贷款的监控能力。省行可将二级分行划分为不同的辖区,抽调几名业务能力强的人员作为稽查员对本辖区内的存量贷款和新增贷款进行贷后检查,以便尽早反馈监测信息。

  4.建立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银行信贷管理的混乱是信任危机的乱殇,结合我国当前的环境,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建立集中、垂直的信贷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逐步完善信贷风险管理流程,并健全信贷风险配套运行机制。在建立良好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逐步收集各中小企业信息,民间借贷无法得到国家阳光化时,各商业银行也可以据此为基础有信心对中小企业放贷,做到银行和企业共赢的局面。

  5.加大立法,构建全新的社会信用体系。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是进行信贷管理的最佳保障,只有加大立法,在法律上规范约束银行、企业、中介机构及相关部门的信用行为,建立良好的信息披露制度,为金融企业信贷风险的防范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本文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