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综合论文写作指导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的工具性课程,也是一门理论密切联系—起、发展迅速、应用广泛的一门综合性课。特殊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它的教学方法^能因循守旧,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模式和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应信^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驱动”作为特殊程的独特教学方法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教师采纳。

  在欧美发达国家的教学活动中,经常用任务躯动模式,即以各种各样的主题务进行驱动教学,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培养学生新精神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任务驱动模式是有理论依据的。首先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结合。以探索问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进行创造。其次,辩,物主义认为人的认知规律要经过“抽象一实践”,最终表现为“问题”,即研究、分析和完成任务的过程是一种;造性的思维过程。这就要求学生要自我相互探讨,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再认知学习理论认为,由于任务的需要,可使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爱好,结合学习已有知识和经验,从而为学生发挥主观能性、培养创新的精神创造条件。最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个学生都有积极的兴趣,只要外部提供了 一定的条件,此潜能会自然释放出来,得到发挥。

  目前,任务驱动模式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任务驱动模式一般包括确定任务、完,务、评价任务三部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通过完成一项具体的任务来融合到教学过程中。一项好的任务是完成教学目的的关键。要求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提高以及教育目标融入其中。这就需要老师认真分析教材,研究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所在。然后制定相应的任务。

  任务的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在这就是“百看不如一练,纸上谈兵”的办法是不可行的。学生亲自上机操作比单纯的听老师讲或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实践证实,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学习生活有密切关系而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例如,学生在文档的学习中,贺卡的制作既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又充分“练足”了功夫。当然我们在教学任务的设计中要注意把重点、难点分散开。

  作为工具性课程,信息技术教学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任务时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务设计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协作学习把个别学习环境下学生个体间的竞争关系转变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关系,使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促进学生间的人际合作关系,培养团队精神。总之,我们在设计任务时,要仔细推敲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使每一个小任务都成为教学的亮点。

  推荐阅读:《教学与研究》

  2完成任务学生明确了要做什么,教师还要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做。只是老师不要强加给学生,而应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找出路。要从任务中引出信息技术学科目标,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得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比如,在设计带背景的名片这项任务时,学生3经有了输入文字.设置文字格式、设置页面和设置段落格式的技能,但图片操作还没有学习,如何插入图片呢?让同学自己摸索一下,然后让他们说出各自的答案,再让学生按不同方法插入图片。虽然学生在实施操作时不会太顺利,甚至会大呼小叫地着急,但是他们也会自己尝试、相互询问解决问题,这样,知识技巧在他们的印象中会更深。值得一提的是,在完成任时,势必会遇到课堂上气氛过于松散的情况,作为教师,既要控制局面不要出现"乱课",又要给学生一定的活跃空间。才能使任务的完成得以成功实现。

  3评价任务

  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不能就此罢休, 学生的作品只有在得以展示、得以认可的前提下,才能激发他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并且多次的完成任务不被验收会滋长学生得过且过的情绪。所以,完成任务后,务必要评价任务。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以强化,同时也激励学生的兴趣。具体可以如下实现:让每个同学将自己的作品用教学网络展示给大家,由作者谈想法和做法,再由学生一起讨论作品优点和不足,当然你也可以将某次的任务作为学生的一次考察成绩。第一次任务完成后,教师都要进行总结,将学生单纯的热情升华为对知识理性的渴求。

  总之,任务驱动模式注重内部动机作用,注重直接经验,注重知识结构,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创造性,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的关于这方面的内容的话,你可以点击综合类论文写作指导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