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综合论文写作指导

论述师范生教育爱的培养

  师范生教育爱的培养

  师范生教育爱的培养爱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教育爱不同于一般的爱,教育爱是“教育的真谛所在 ”。着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曾说过:“教育上的水是什么? 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元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一、教育爱的涵义与特征

  教育爱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尚未达成统一意见。朱小蔓认为,教育爱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学生和自我的尊重、关爱与平等的态度”。高德胜认为广义的教育爱包括“教育者x-j"受教育者的爱和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爱”。王毓殉认为“教育爱是指教育者所具有的对其本职工作的浓厚的情感”。

  上述观点从不同侧重点对教育爱的涵义进行了界定。笔者认为教育爱是教育者在对教师职业理解的基础上,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对受教育者、教育事业和自我的普遍而持久的爱。从其横截面来看,至少包括热爱学生、热爱教师职业、热爱教学活动、热爱教育事业等因素;从其纵剖面来看,教育者职前、职中和职后环环相扣,表现为一个不断完善的历史范畴 教育爱是教师特有的行为,是教师独有的职业情感,体现了教师的道德涵养。

  (二)教育爱的特征教育爱

  作为教师独有的职业情感有其特有的特征,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无私性。教育爱不以血缘、依恋或性爱为依托,它是一种真正的不计报酬的付出,是无私利的大爱。(2)公平性。教育爱不是有选择的爱,不管受教育者的天赋如何、个性如何、外貌如何、家庭背景如何,教育者都一视同仁地无差别视之。(3)恒常性。教育爱贯穿于教育者的职业生涯的始末。(4)原则性。教育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理智的爱,是为了促使受教育者更好地发展,因此教育者不会毫无原则地纵容受教育者的不良行为。(5)示范性。教育爱是通过教育者一言一行的榜样活动对受教育者施以正面影响,让受教育者获得爱的能力。

  二、对师范生进行教育爱渗透的价值所在

  受教育者爱的能力与品质的形成,有赖于教育者的爱。作为未来教师的储备军,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直接关系到未来的教育队伍的稳定程度,他们对教育爱的内化情况直接影响到未来教育的品质高低。具体来说,教育爱对师范生的巨大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爱是学生自觉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推动力马斯洛的学习动机理论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他认为低层次需要的满足是进一步追求高层次需要的前提。教师教育爱的渗选能够使学生感到被人理解与尊重。在满足了学生爱与尊重需求的前提下,学生会更乐意追求学业上的进步,更愿意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教育爱有助于师范生对职业角色的认识对师范生有目的地进行教育爱的渗透,可以培养他们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情感认同,初步了解教师的职业性质与特征,知道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也促使师范生对未来自己将要从事的教育事业有一些初步的感性认识,初步定位自己的职业方向。

  (三)教育爱是师范生坚定职业选择的稳定剂师范生进入师范专业的动机与心态各不相同,有内部动机:热爱教师职业的、热爱教育事业的;有外部动机:遵循长辈的意见、教师福利待遇不错、教师工作比较稳定等等。依据动机理论,外部动机是由外部诱因引起的,稳定性不足,一旦外部条件变化就容易引发危机。对师范生进行教育爱的培养,将有利于师范生选择教师职业的动机由外向内的转化,坚定自己从事教师职业的信念。

  (四)促进教育爱的薪火传递教师的教育爱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福音,但相对于非师范生而言,教育爱对师范生的影响更为深远,因为师范生不仅是教师教育爱的接受者,同时还是未来教育爱的传递者,是促使教育爱辐射面不断扩展的潜在实行者。在教育爱的接力传递过程中,师范生可以享受给予爱的乐趣、收到爱的反馈,可以业满足感,还可以促进个人人生价值的升华。

  三、师范生教育爱的缺失表现及原因

  在现今师范教育中,教育爱的缺失较为严重,例如:有些教师对本职教学工作十分懈怠,一门课程竞有几年甚至十几年不更换教案,课堂照本宣科;师生关系淡化,教师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学术研究,在教学活动中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与探讨;部分教师行为不检点,学术丑闻、桃色丑闻时有爆出,在学生当中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一)从社会文化背詈来看;唯理性,追求功利现代工业社会强调唯理性,它使得对人的评价也倾向于标准化、模式化,结果导致社会中强调应试、学历的风气日涨。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教育更加强调知识的传授、考试、升学等工具性目标,功利化倾向明显。面对社会对合格教师的认定仅仅是靠考试、证书来衡量的现状,师范教育也被迫更多地关注它的经济性功能,仅仅培养合格的劳动者,而忽视对师范生的人文关怀。

  (二)从教育的价值取向来看:片面强调社会功能,忽视个性教育我国教育的价值取向一直都以社会为本位,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个人的发展从属于社会,教育沦为社会发展的工具性角色,教育的根本性目的被淹没了,对教育的个体功能关注不足。因此师范教育缺乏个性:一方面,师范教育用对学历的追求替代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追求,忽略了师范教育的个性。

  另一方面,师范教育用统一的模式铸造师范生,忽视单个师范生的个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爱的缺失就不足为奇了。

  (三)从教育内容和方式来看:内容不合理,方法机械师范学校课程设置中分科现象严重,学科之间缺乏有机整合,同时,大学的教N-书质量也令人担忧,不仅表现为内容过于陈旧,还有其编纂过于学术化的问题,致使学生毕业后发现学校所学知识早已过时。师范教育的重点放在了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上,课程多是关于教育理论、学N-理论、教学方法等内容,而缺少涉及情感与爱的体验课程。另外教学方式仍然是填鸭式,与学生的生活隔离,与网络时代的学习方式格格不人。

  (四)从师生关系来看:交流少、关系疏远大学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相对于中小学来说更少,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高校扩招导致高校中合班上课变得很常见,如此模式必然增加了师生间交流的难度,在时间和空间上缺乏充分的条件。其次,从交往模式上来看,大学师生关系具有更多的一般人际关系的特点,双方都有选择、认可、接纳的自由和权利。最后,大学的教学管理相对于基础教育更为宽松,致使师生关系处于一种“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状态。师生间交流有限,大学教师教育爱的榜样示范作用也就无法充分展现,那么教育爱的传递便无所谈起。

  (五)从师范生教育实践来看:缺乏实践经验我国的师范教育一般是先学习教育理论后进行教育实习,专业理论和实践呈分离状态。刚入学的师范生对于教师职业的诸多期待很可能由于长期枯燥的理论学习和缺乏真实的情感体验而逐步消失。

  师范生进入师范专业因各种原因实际上并没有很多机会直接接触教育一线。即便是学校组织的教育实习也多是形式化走过场的流程,时间短、指导不足、实习单位不欢迎等问题突出,这使师范生无法从情感上真正体会到教师职业的神圣感、责任感与使命感,以至于教育实践这本该属于师范专业特有的教育爱的渗透方式往往无疾而终。

  四、引导师范生养成教育爱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价值取向教育的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尽管的确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教育也在发展中不断调整.师范教育也在不断地探索中进行改革。努力履行好其培育下一代教育者的职责。师范教育要努力协调好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关系。我们的师范教育不仅仅是面向社会的需求— — 培养合格的教书匠,还要有助于个人的价值实现— — 培养合格的灵魂工程师,兼顾好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责任。

  (二)增加教师职业情感课程现有师范专业课程内容涉及职业情感的并不多,且多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传递。鉴于这种方式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课程设置应更多地涉及体现教师教育专业特有的意识形态及主流社会观念的内容,紧跟时代脉搏,增加有关教师职业情感的内容,通过结合生动的实际案例来熏陶师范生,使他们对优秀教育工作者产生敬仰,并通过开展讲座、集体讨论等多种方式内化师范生对教育爱的感性体悟。

  (三)突出大学教师榜样示范作用孔子曾强调榜样的重要性:“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研究也表明,影响榜样教育作用最核心的问题是对榜样对象的选择,过于完美的榜样形象会让学生望而生畏,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榜样才容易引起共鸣。大学教师相对于报纸杂志等报道的师德楷模而言更贴近师范生真实生活,大学教师是师范生的道德模范,要以身作则地表现出对师范生的教育爱,用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来促进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情感的形成。为此,大学教师应该主动加强与师范生的交流和沟通,在了解和尊重师范生的基础上关怀他们的学业、情感和生活,在爱的熏陶下培养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爱。

  (四)改革教育实践对师范生进行教育爱的培养不可能仅仅通过课堂教学米完成,若要师范生坚定自己的职业选择,热爱教师职业.就需要让他们熟悉教师的职业特点与工作内容。这意味着学校要给师范生提供更多进行教育实践的机会,延长教育实践的活动时间,加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力度,丰富师范生的职业体验,在教育实践中让师范生切身体验教师对学生的爱。

  本文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