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与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构建关系
本文是一篇专业的毕业论文,主要是关于中西文化与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构建关系的论述,详情请看下面的介绍。
一、中西文化与二语学习策略构建的重要性
2001年,我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organization,wT0)以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各行业、各领域对于小语种语言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单纯、简单掌握第二语言的听、说、读、写,已经很难满足当前跨洲际、跨地区、跨种族、跨肤色之间政治、文化、经济交流的需求。语言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历了长期历史变迁、朝代更迭、文化升华。学习者如果仅仅懂得语言而不了解其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则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陷入误区。进一步加强跨语言学习者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以从思想意识领域减少各民族、不同国家的思维差异。由此看来,语言学习者需要通过了解对方文化、日常行为模式、政治历史,在第二语言沟通过程中,减少双方不必要摩擦,使交流更为顺畅自然,促进二语习得更科学、全面、合理,剔除片面观点。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11年欧洲债务危机之后,我国的外部金融环境日益恶劣,内部市场经济结构不断变化。新时期,新一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振兴民族的重要责任,因此面临着备方面的重重压力。根据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当前就业现状对于第二语言掌握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使得本科生和研究生面临着更为残酷的就业压力。在当前的全球化形势下,无论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私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跨国、跨文化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大学生为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加强综合素质水平和跨文化沟通交际能力,进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文化交流、生意洽谈、跨国合作,也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应对自如,言之有理、言之有物,提高自身就业优势。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国家的教育程度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目前,第二语言已经成为我国小学、中学、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对于语言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存在很多认识上的误区,仅仅抓住第二语言的词汇、文章、语法、口语,而忽视语言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语言与文化是水乳交融、相互依存的关系。学习一门语言更重要的是学习它的思维方式、文化内涵。当前我国的教学大纲中并没有将语言文化教育列为重点,人才培养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严重缺失。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提高我国第二语言教学质量,完成我国新课标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规划要求。
二、制约中西方文化和第二语言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以“中西方文化”为例,英汉之间存在不同的思维模式,这种差异使人们在写作、交流、翻译中受到自身母语影响,进而在目的语、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固有定式思维引起了~ 系列语句诟病。这种诟病往往在语句结构、语法应用、时态等方面产生错误。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乔姆斯基(Chomsky)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均认为“思维先于语言”、“思维大于语言”。汉语思维是“曲线形”思维模式,阐述问题往往并不先亮明自身观点,而是句句斟酌、字字考究,用丰富的辞藻来展现语言意图和思想特征。英语则是“直线形”思维模式,这种文化决定了英语开门见山的语言风格,强调主观意志,注重客观事实。故定式思维源于母语,源于对目的语文化缺失、历史背景不了解,进而导致学习过程中受到价值观、人生观影响,阻碍二语习得。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英语教学重点在于“应对”
英语四、六级考试,考试内容重点在于听力、阅读、写作、词汇等方面的考察,与目前企业鬻求人才对跨文化交际的新目标不相符。致使二语习得在高校仅仅是片面微观理论研究,而缺少宏观服务概念,阻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其次,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各种挑战,高校英语教师从职业能力、教学经验、文化底蕴方面均显现出一定的不足,无法应对当前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此类问题源于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应试制度存在诸多弊端,即教育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了大批“高分低能”人才,而不注重实际综合素质、交际能力的建设发展。
中小学第二语言教育是我国英语教育的基础工程。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英语基础教育存在的诸多实际问题,如教学思想落后、设备设施薄弱等,这对学生在各个阶段的第二语言学习和运用造成了影响,大大制约了我国第二语言的发展和研究,因此也更谈不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目前而言,英语课程设计、课本选择、教学理念仅限于书本知识,忽略了第二语言所在国家的历史背景、文化传承。
学生学习过于盲目,甚至对部分课本知识“心存疑惑”,这种第二语言文化缺失、学习仅靠“死记硬背”的发展形势,严重制约了英语教学的质量。
三、提高二语习得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
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应重点了解目的语文化内涵,多了解目的语历史体系。文化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人们置身在另一种文化体系、历史背景时,才能深入了解其文化语言体系,才能更加准确掌握这种语言的思维方法、逻辑结构。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语言结构的偏差,这些偏差在语言交流中其实体现的是语言在思想、文化、历史、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只有深入了解第二语言文 化内涵,才能把握好写作的语言结构,才能真正了解目的语并使用目的语进行有效交流。文化的差异导致学生在口语、对话中容易出现结构、措辞、语法等方面的错误,对此,语言学习可以通过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来提高他们对英语,即对目的语的认知力。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通过阅读大量目的语资料,清楚感知和认识母语与目的语思维的异同点,并抓住这些异同点逐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改善并掌握第二语言思雒模式i学习者也可以在掌握一定语言知识,具备一定语言交流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社交网络、语言学校,增加与外国友人之间的口语交流和文化交流,进而快速有效第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培养,欧美等发达国家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当前,我们需要结合国外先进的思想理念与我国中小学、高校、教育机构的发展特点,不断提高第二语言教学质量。首先,要加强教师自身综合素质。高校应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采取“绩效考核制度”等措施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其次,要改革教学理念,改变英语教学的重点和方向。人才培养不应仅关注理论知识培养,更应该加强“实践交流”能力培训。高校应针对学生就业方向和学习者未来的发展趋势,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再次,要保障第二语言学习的硬软件设施,提高多媒体设备的运用能力。高校和教师应定期对学生播放一些第二语所在国家的人文地理、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短片,培养学生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兴趣,同时尽可能创设第二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另外高校还要注意增强语音室等先进设备设施的利用,以此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定期开设英语角、英语晚会、模拟现场等文娱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具有一定作用。这类活动能够通过一定情景模拟第二语言应用的肢体动作、语言形态,让学生融人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从听力、思维能力、语感、观察能力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经常性地接触到一些西方文化的背景、起源、发展历程等,自然而然会提升第二语言学习能力,实际应用能力。
本文通过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二语习得进行深入研究,仔细分析了当前我国二语习得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第二语言学习的重要性。笔者认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应秉持科学发展观、求实创新发展理念,建立第二语思维模式,这对于切实提升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十分重要。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高校只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制定详细的培养目标,积极改进落实,才能全面提升人才核心竞争力。
本文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文章NEWS
- •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在大数据时代的服务
- •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整理和数字化方面
- •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面纱》翻译的分析
- • 论文写作面临的九大拦路虎
- • 什么是有效论文?
- • 论文修改的内容和范围介绍
- • 稿件内容规范要求
- • 论著是什么?
- • 学术期刊规范化的问题
- • 避免医学论文抄袭的基本要求
推荐期刊Tui Jian
-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 Pedosphere
-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