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综合论文写作指导

白城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产业结构反映了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就业结构则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状况,二者问关系协调与否是衡量 个地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就业结构状况,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必然会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动;否则就业结构会对产业结构产生一定的反作用。作为吉林西部欠发达地区,白城市就业结构是否合理,与产业结构是否和谐发展,对于有效解决就业以及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白城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

  1.产业结构的演变。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经济水平的关键指标。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为第一产业产值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相对比重上升。白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基本符合发展规律,处于良性发展之中,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7.2:29.6:33.2,调整为2009年的l9.7:42.1:38.2。2009年末,白城市生产总值为353.3亿元,十年共增长280.1亿元。2000—2009年间,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呈下降趋势:除2003、2005年第一产业产值增长将近两个百分点外,从2000年的37.3%下降到2009年的19.7%,平均每年下降近三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持续上升:除2005年外,从2000年的29.6%到2009年的42.1% ,平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呈平稳上升趋势。

  2.就业结构的演变。就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占用的劳动力数量、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状况。就业结构发展的一般规律为随着产业产值比重的调整,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业部门转移,并且随经济的发展,又会出现劳动力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现象。白城市就业结构演变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2000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61.8:11.7:26.5,2009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64.7:7.9:27.4,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仍然超过60% ,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严重阻碍了白城市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2009年末,白城市就业总人数为98.7万人,十年共增长24.81万人。2000—2009年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在60%上下波动,最低值为2004年的55.7% ,最高值出现在2009年为64.7%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大致呈下降趋势,2003年最高为1 1.9% ,2004年最低为7.2%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大致在30%上下波动,最低值为2000年的26.5% ,最高值为2004年的35.7%。

  3.对比分析。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会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动,同时就业结构也会对产业结构产生积极影响,二者具有高度关联性。然而,通过对比分析可知,白城市近十年来,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但是就业结构发展严重滞后,二者之间并未形成明显的良性互动。总体来说,就业结构基本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波动,甚至有倒退的现象发生。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60%以上,第二产业没能有效吸收大量劳动力,第三产业则吸收了大约1/3的劳动力。

  二、白城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1.产业结构偏离度现状。产业结构偏离度(又称结构偏差系数)是指各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与相应的劳动力比重的差异程度,即指各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之比与1的差(见公式1),是衡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程度的指标之一。

  E=Xi/Yi一1 (i=1,2,3)式1中E表示产业结构偏离度;Xi表示国内生产总值的部门结构,即第i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值;Yi表示就业的部门结构,即第i产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值。

  一般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越大,说明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越不对称,即该产业结构的效益越低。

  一般认为该值等于零,说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同步;小于零则该产业存在隐形失业;大于零则该产业排斥劳动力,未能实现“充分就业”。

  运用公式,计算出白城市2000—2009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见表1),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第一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为负值,说明其产值比重小于就业比重,劳动生产率较低,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第二、三产业为正值,说明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大于就业比重;反映了在白城市工业化的进程中,第二、三产业并未对农业形成有效的支持,致使大量的劳动力仍滞留在第一产业,形成隐性失业。其次,第一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变化相对平缓;但绝对值仍呈现逐渐增大趋势,最小值为2003年的0.35,最大值则为2009年的0.7,从中明显看出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问不均衡程度一直在缓慢增大,成为比较突出的矛盾;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增长幅度较大,由2000年的1.53,增长为2009年的4.33,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程度不断加深,直接表现为第二产业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吸纳合理数量的劳动力,仍然有吸纳劳动力的潜力,这也成为白城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失衡的根本原因。最后,第三产业相对平缓,绝对值最大值为2001年的0.66,最小值为2004年的0.05,虽然其结构偏离度也出现波动现象,但绝对值小于第一、二产业,今后需要进一步增强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总体来看,白城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就业结构失衡较大,第一产业存在大规模隐性失业,而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明显低下;第三产业伴随整个经济的持续发展,仍然具有吸纳劳动力的上升空间。

  2.原因分析。首先,白城市是传统农牧业地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缓慢,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滞留在种植业、养殖业等部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农业就业人口数量众多,且素质比较低,比较劳动生产率低下。

  其次,白城市工业基础薄弱,虽然白城市早已实施“兴工富市”战略,但仍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二元经济结构显著,工业发展带动作用较小;主要工业部门有农畜产品资源加工、汽配、纺织服装、医药、能源和建材工业,但产业规模不大,集约化程度不高,缺少核心竞争力;企业“散、小、弱”,缺乏较强竞争力;产业链条单一,缺乏集聚效应,严重制约了工业效益的提高,削弱了吸纳更多劳动力的能力。

  第三,白城市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但是缺乏和第一、第二产业的联动性,产业链延伸不足,发展空间有限,吸纳劳动力的潜力不大。而且白城市第三产业主要以传统商业、服务业为主,一些就业弹性大的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如信息、咨询、金融、科技等发展相对滞后,直接影响了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三、相关结论与对策

  建议通过对白城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白城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非一致性比较明显,主要体现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就业比重过小。要使两者协调发展,必须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以实现就业结构的优化,促进就业的扩大。主要对策建议是进一步优化农业内部结构、促进农业劳动力有效转移;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突出优势产业,使其成为吸纳白城市劳动力的主要力量;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形成三次产业联动的良性循环,从而进一步促进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白城市是传统农业大市,第一产业存在较多的隐性失业人员。新型工业化道路给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产业化、乡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按照吉林省内部的地域分工,加快草原生态治理步伐,发展草业经济,把草业与畜牧业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畜牧业和草业经济产业化经营水平。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挥自身优势,引进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及深加工业,形成供产销一体化经营体系,延长产业链,实现规模经营,让更多的农民在商业经营活动、农产品购销、种养殖等领域就业创业。

  其中,农民的素质是非常关键的因素,积极培育新型农民是重中之重。应该大力创新农村教育培训教学内容,由应试教育教学模式转换为素质、技能教育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与农业和农村发展紧密结合,做到学有所用、人有所长;围绕现代农业建设,结合农时季节需求,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应围绕在本地主导产业再就业,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如农产品加工业、蔬菜种植、林果种植、畜禽养殖、农村服务业等相关技能培训,做好就地就近转产转岗就业工作。

  2.突出工业优势部门,培育产业集群。近年来,白城市第二产业发展迅速,但是仍然比较薄弱,就业比重较低现象显得特别突出。今后,应进一步突出农产品加工产业、能源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医药产业、建材产业等的优势,积极培育产业集群,形成集聚效应,真正做大做强,形成竞争力,从而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比如农产品深加工,积极发展农副产品的加工、贮藏、保鲜、分类、包装、营销等各环节,把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连接起来,同时可有效促进劳动力在二、三产业就业;能源产业方面,风力发电发展迅速,注重发展配套产业,如风电塔筒、风叶、机座、机舱等结构件生产,同时促进经济和就业的增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食品工业、木材加工业、轻纺工业,既突出地方特色,且有利于扩大就业。

  同时,正确处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应该注意到,随着高新技术在产业中的广泛应用,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含量大大提高了。同时,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高新技术产业中,也有若干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因此,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注重运用高新技术,使二者完美结合,既充分发挥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又促进产业升级。因此,技术创新不应仅仅理解为自主技术开发、自主知识产权,还应自主创新出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技术,使白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实现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内生增长。

  3.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实现三产联动效应。相对来说,白城市传统的第三产业发展较好,如批发和零售业、餐饮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旅游业等,这些行业一直是吸纳劳动力能力较强的行业;然而,一些就业弹性大的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如信息、咨询、金融、科技等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应努力实现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为一产和二产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与支持,不断提升技术含量,特别是发展现代物流配送、连锁超市、金融、保险、法律、咨询等新型服务业,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重要作用,使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逐步增强。

  白城市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因此构建吉林西部生态屏障成为首要任务。应围绕白城市生态产业基地建设,突出发展生态旅游业,对于提升产业结构层次、有效促进就业有着重要意义。比如发展观光农业,湿地风光等,既充分发挥农业的优势、突出生态环境的重要,又可围绕旅游业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和二三产业发展,有效促进更多劳动力就业。

  4.加强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目前,白城市二元经济结构比较显著,严重制约了农村和城市、农业和二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从系统均衡的观点来看,城市和农村应当是一个整体,其间人流、物流、信息流自由流动;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依赖。如果简单地就农业谈农业,就农民谈农民,就很难实现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的良性转换与互动。因此,需要我们创新观念,克服传统的工业化思维模式,把以城市利益为导向的工业化路线引导到城乡联动,走有大量农民参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让农业成为进行工业化、信息化的“主战场”,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

  本文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