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综合论文写作指导

电视讲坛栏目的文化价值与生存之道探析

  本文是一篇专业的毕业论文,主要是关于电视讲坛栏目的文化价值与生存之道探析,详情请看下面的介绍。

  一 电视讲坛的兴起与顿挫

  在中国大陆。首开电视讲坛先河的应是湖南经视1999年7月推出的《走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后改版为《新青年·千年论坛》,湖南卫视播出),可是,开路先锋虽有开拓之劳却未收广泛影响之功,而湖南台又从娱乐节目中大尝了甜头。这首创性的“学术盛宴”便于2003年席终人散。使电视讲坛风生水起的却是后起的《世纪大讲堂》(凤凰卫视2001年1月开播)和《百家讲坛》(中央电视台2001年7月开播)。

  《世纪大讲堂》沿袭着《千年论坛》“思想的盛宴、学术的殿堂”的路子。由于凤凰卫视以不计收视率、牺牲广告的“悲壮”精神来支持这档节目,也由于它对高品位的始终坚持,所以它终于树起了“学者阐释独特思想,展示最新学术成果”的不倒大纛。

  《百家讲坛》起初也走精英路径,步履维艰地支撑到2003年,收视率已濒临末位淘汰危境.难以坚持遂改弦更张,2004年5月阎崇年开讲“清十二帝疑案”,收视率陡然飚升为0.57%,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百家讲坛》由此窥见曙光,从此诀别精英路线而走向大众化之途。到2006年收视率已是稳踞央视科教频道榜首,举国瞩目。2008年坊间盛传《百家讲坛》收视率狂跌至“中下游水平”,甚至断言它已进人“死亡倒计时”,但这些刻意“唱衰”的传言很快就被翔实数据所否定—— 收视率的实际情况是“在科教频道综合排名中。在2008年二、三季度的统计中,百家讲坛均排名第一”,而更能显示其社会影响力的则是它2008、2009蝉联“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排行榜之首。

  因其国家级电视栏目地位,《百家讲坛》初起即具有示范引领作用,随后的巨大成功更形成了跟从效应.央视若干频道以及同级别的中国教育电视台,很快就跟进推出了《法律讲堂》 (CCTV一12)、《中国经济大讲堂》(CCTV一2)、《和平年代·周末开讲》(CCTV一7)、《国视讲堂》(CETV)等讲坛栏目;省级电视台也群起效仿,争相设坛开讲。如北京台《名师讲坛》、《中华文明大讲堂》、上海台《东方大讲坛》、重庆台《重庆掌故》、河北台《燕赵大讲堂》、湖北台《荆楚讲堂》、山东台《新杏坛》等等,就连湖南台也“再作冯妇”地推出了《湖湘讲堂》(2008年开播);地市级电视台亦蜂拥而上,如包头台《名师讲坛》、大理台《大理讲坛》、菏泽台《百姓讲坛》、昭通台《朱提大讲坛》、衡阳台《湘水明珠讲坛》等等。七八年间,全国电视讲坛节目多达近百档,一派繁盛之状。

  及至近两年,形势又起变化,《百家讲坛》的收视率未再节节攀升,在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排行榜上的名次也由头两年的首位下滑至第八位(2010年)。 《百家讲坛》是讲坛类栏目的领跑者也是代表者.其动向必牵动或影响众多同类栏目.问题因此当头而来:央视领头羊如今滑下巅峰,当年追随而起的众多地方台讲坛栏目的生存状态又是如何?且该何以自处呢?对此,代表性的看法有两种:一是认定“电视媒体不适于传播抽象的学术理论”? ,因而《百家讲坛》的收视下滑标志着此类电视讲坛必死无疑,诸多地方台同类栏目的相继消沉就是佐证;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百家讲坛》已经衰微,弥补了它的种种不足的地方台电视讲坛正可乘机崛起并兴盛 ,证据是不少地方台讲坛仍热闹红火且有新开讲坛,例如湖南衡阳台的《湘水明珠讲坛》就从2008年持续至今,且于2010年5月新增了《石鼓书院大讲坛》。

  但究其实,衡阳的讲坛增设无关乎《百家讲坛》的兴衰,若干电视讲坛的关闭也并非缘于该内容不适于电视媒体,上述看法、观点与现象、论据之间并无实然联系。应具体考察地方台电视讲坛生长状况.才有可能得出切合实情的认识或结论。在此,试以重庆电视台的《重庆掌故》为例,考察其得失利弊、总结其经验教训,或能有助于探寻地方台电视讲坛的生存之道。

  二 《重庆掌故》的定位策略

  《重庆掌故》是重庆电视台首档讲坛式社教栏目.2006年l1月开播。该栏目的题材、功能的定位是通过讲述重庆的“名人、名事、名景、名品”,让观众认知、认同重庆的文化形象和特殊风骨,从而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建树地方文化品牌。栏目开播以来,其选题专注于重庆地域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人文精神和自然资源,推出了诸如巴人逸史、恐龙遗存、三峡文化、三国史实、钓鱼城之战、辛亥风云、抗战文化、统战渊源、红岩英烈、地方先贤、码头文化、巴渝风俗、大足石刻、方言趣谈、地域经典、本土奇观等专题;对这些选题的处理并非“炒冷饭”式的文献复述,而重在史料的挖掘和整合,提供了鲜为人知或知之不详的史实,并从文化的视角和主讲人专长的学识领域予以透视和通俗阐释。由此,该栏目确具本土特色而颇富亲和力,有较高文化品位而非只重娱乐的野史闲谈,有效地实现了传播、传承重庆文化的初衷。

  该栏目形式、风格的定位为:

  (1)设坛开讲式:主讲人为本市各界“术业有专攻”的广义学者(高校教授、文史学者、作家、音乐家、文化官员等),以讲座样式来诠释、演绎这座城市的特殊内涵。

  (2)大众化的讲述方式:强调以“故事性和趣味性”

  的讲述方式传播其“知识性、学术性、史实性”内容。一是注重悬念的设置、结构的情节化,如文史专家杨耀建的“巴渝实业家传奇”系列、市警察博物馆馆长刘彦的“红色缉捕令”系列。均妙设悬疑、巧掀波澜以引人人胜;二是注重学术、知识性内容的趣味化,如重庆师范大学教授董味甘的《“联圣”

  钟云舫》、西南大学教授蓝勇的《湖广填四川I》、杂文家蓝锡麟的“巫山人与巫山文化”系列、剧作家王逸虹的“辛亥风云”系列,均讲究趣谈专深学识,以情趣、理趣、谐趣、乐趣而耐人寻味。(3)视听元素的有机嵌入:讲述过程中适时运用片插,以相关影像资料、动漫画面、特殊字幕、背景音乐、旁白解说等视听手段促进传播。

  以上定位策略,仿效《百家讲坛》,只是在范围上作了“缩微”调整:《百家讲坛》利用全国专家资源讲中国文化,《重庆掌故》则“缩微”为以本土专家资源讲地域特色文化。但如此仿效并非盲目跟风,而是自觉的跟进和顺应传播时势.以满足当今国人对历史文化的求知需求以及《百家讲坛》这样的先行者行之有效的传播内容和传播策略所养成的观众的心理定势及期待心理。由此,《重庆掌故》获得了不俗的收视率,最高收视率曾达2% (收视份额为16%),开播两年内平均收视率保持在0.7%左右。

  但在受众的定位上,《重庆掌故》却不同于《百家讲坛》而接近于《世纪大讲堂》,确定为“观众的定位略偏向于文化阶层,即广泛意义上的文化人”在具体实施和操作中,也有着别开蹊径的探索,颇有胜出同类栏目的创新特色。

  三 《重庆掌故》的创新之处

  《重庆掌故》的人力(主讲人)资源、文化、硬件设施、经费投入等,在地方台中并非最强者,与央视《百家讲坛》相较更显系弱者,显然不能走雷同、尾随之路。因此,该栏目为求存图强,在操作中实施了差异化战略。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到了创新求异。

  (一)制播分离的运作机制该栏目对市场化形势下应运而生的制播分离机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栏目组即出品人只在选题规划、选题审批、主讲人确定、前期拍摄、节目包装、验收播出等环节上统一掌控,而内容生产方面如选题拟制、主讲人推荐、文稿撰写、讲演编导、成片制作等均交给招标入围的社会单位(多为独立制作公司),从而调动了社会力量广开节目源、拓宽节目生产平台,有力地促进了节目的质量提高和丰富多彩。

  (二) “因地制宜”的节目体式针对人才资源和文化资源限于本土因而相对狭窄的具体情况,其节目绝无《百家讲坛》式的长篇连载,而采取了中短篇体式:(1)早期以单集节目为主,如长江师院教授杨爱平的《中国版图与一个重庆人的功勋》、重庆师大副教授唐云的《西南第一足球》等;(2)有了连续性节目但篇幅也不长,或上下集或上中下集,如重庆工商大学教授林心治的《和平将军张治中》(上下)、西南大学教授曹廷华的《梁漱溟先生的重庆岁月》(上中下);(3)系列性节目最多莫过l0集,如蓝锡麟的《漫谈重庆码头文化》;(4)亦有若干连续性节目构成大系列的,如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张家恕的“雾都迷案”系列即由《李少石惨案之谜》(上中下)、《识破天机的重庆特工》(上下)、《绝密功勋》(上中下)、《密码大师的生死暗战》(上中下)等连续性节目共29集组合而成。这样的中短篇体式是符合地方台所具资源的客观条件并有其特色,确保了栏目内容的丰富性和可持续性。

  (三)强调“亲历亲见亲闻亲察”以彰显独特性以《百家讲坛》、《世纪大讲堂》为代表的电视讲坛,“多是学者读书心得,借题发挥,不离史书,不离本本”①,虽以学养深厚和睿智分析见长,却鲜有“亲知”的所获所得与体察体验。《重庆掌故》的不少节目走的也是这一路数,但因栏目编导力倡独特性、原创性,其节目便逐渐走出了一条讲述“亲历亲见亲闻亲察” 的新路。如张家恕的《中统少将落网记》所讲人物、事件、地点均为亲见亲闻亲察;如美国加州理工大学教授蹇浩(蹇义家族20代孙)的《“天官”蹇义与重庆天官府》是以家族记忆讲述先祖秘史:又如“恐龙渝州行” 系列的主讲者欧阳辉(重庆自然博物馆馆长)、“大足石刻”系列的主讲者郭相颖(大足石刻博物馆原馆长)、“三峡风物”

  系列的主讲者赵贵林(奉节诗城博物馆馆长),均为其掌故的亲历者(亲身实践、考察、发掘)。这些节目源于紧贴生活的亲知新见,而非照本宣科地引据文献资料或野史轶闻,富于原创的独特性、鲜活的生动性和传播的亲和力,获得了圈内人士好评与大众的欢迎。已故着名编导张鲁对此曾寄望深长:“在我们讲坛上。倡导这么一种亲身实践考察的风气,会树立起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新帜。当同类节目因为照本宣科走向强弩之末时,重庆的这个节目却可能因此脱颖而出。”②(四)可喜探索:强化演讲的“演” 元素,生动演绎专深学识纵观诸多电视讲坛尤其是作为领头羊的《百家讲坛》,多以“通才”取胜(如易中天、王立群等均恃“大文化”利器讲史说文论人生),而“专才”型学者(如物理学家、医学家、经济学家、美术家、红学家、法学家等)的专识讲述大都收视惨败。但是,其“和者盖寡”并非仅在于内容专深。实因未能找到普及专深学识的有效方式。《重庆掌故》却在这方面有所探索和创获:如西南大学教授张文主讲的《上帝折鞭钓鱼城》,动用了实景拍摄和人物摆拍。对某些涉及考古学知识的内容以现场展示和形象演示的方式进行了直观易懂的诠释。更为突出的则是“巴渝名歌” 系列。主讲者曾庆铣是来自重庆歌剧院的作曲家、民乐指挥,他对所讲名歌不仅能精当阐释,更能以专业化的技艺予以精彩演绎。如他在《(黄杨扁担)之谜》中评述该民歌不同版本的争议时,就以边讲边唱来对照和分析各种版本的异同和特点,他的专业化演绎还体现在律动性的肢体语言上,其律动葆有指挥手势所必需的韵律韵味,绝非一般的泛化的助讲动作(泛化助讲动作与讲述内容并无必然联系),由这专业化的讲解和演绎。成功地将音乐作品的神韵和相关知识做出了专深而又感性的传达。

  本文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