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综合论文写作指导

互文理论关照下的许渊冲翻译观和“三美论”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一、引言互文是一个在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常见词。它于2O世纪60年代由法国符号学家、文论家克里斯蒂娃引入。克里斯蒂娃认为,在某个文本空间中存在两项轴:横轴连接着这一文本的作者和读者,纵轴连接着此文本和其他文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文本和每次阅读都取决于前文本,并且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从互文角度来说,在翻译活动过程中的原语与译语是对话性的,原语文本可被视为前文本,而译语是在前文本的基础上转换为译语的,而不是原语的附属物,这就为译者的创造能动性提供了依据。本文从互文角度审视许渊冲的翻译观及着名的“三美论”,以期对文学翻译活动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二、互文方法关照下的翻译过程互文性不是文本的某些静态属性,通过词汇与词汇的单个替换来完成,而是在其意义系统中,前文本的基础上的互文性转换。他们的意义不是自给自足的而是存在于文本之间,换句话说,是决定于之前已经存在的无数文本之中的。互文性理论解构了作者原创论以及长期以来所持有的文本为独立实体的论调。因此,当前文本与前文本便建立起了关系,将自身融人于多重文化话语当中去,所以,对于起到连接语言与文化互文符号的探究,对于译者来说在移植互文指涉的过程中是关键性的一步。

  1、互文符号的定义互文符号是许多元素的合成,从语义层面、文化意象、社会惯例等层面激发当前文本内部或外部的互动。事实上,从宏观的角度来说,任何有意义的符号都可称之为互文符号,因为没有一个符号可以独立于索绪尔的符号系统之外。

  虽然互文符号可以包括整个符号系统,但谈及文学翻译,一个互文符号包括两个方面:从语义层面上来说指涉的符号的静态性质,主要是符号的内涵意义,而符号的信息层面主要指将符号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加以考量的暗含意义的并置。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将蕴涵于原语中的互文符号挖掘出来并将之移植人异域之中。

  2、翻译互文符号的机制在定义了何谓互文符号之后,译者便开始了更加关键的步骤,通过不同的线路将互文符号与前文本联系起来,这些路线是双向系统,将符号与指定前文本联系起来。前文本是互文符号出处的来源,指涉的对象。根据由哈提姆所提供的图示,我们可定义不同的前文本,包括实际语言系统的组成元素:词汇、短语、从句等,以及语义系统单位:文本、语篇类型与文类。

  在互文世界中,译者的翻译图示如下:原语文本,从理论上来说充满了互文符号。首先,译者遭遇到这些互文符号后,根据他们的语言及文化上的互文知识从宿主文本追溯到前文本。在从互文符号追溯前文本的过程中,所穿越的语义空间被称为互文空间,在这一过程中译者要考察互文符号的三个地位:某一既定指涉对象的信息义、作为施事行为的意图义以及作为符号的语义义。在转化语言的过程中,到底应该采用何种的翻译策略保留或抛弃符号的哪一方面意义呢?笔者认为,翻译策略适当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译者转化的互文符号在译语体系内能否同样激发读者诉诸前阅读经历来理解并阐释文本。

  三、许渊冲翻译观与“三美论”的互文分析

  1、从互文观看“文学翻译是艺术”

  在翻译研究史当中,关于翻译的性质主要有两派不同的观点,其中一派推崇翻译是门科学,另一方则认为翻译是艺术。在这些翻译家与翻译理论家当中,许渊冲是“翻译是门艺术”的坚定拥护者。在他的书籍《中诗音韵探胜》中,写到“什么是翻译?翻译,特别是诗歌翻译,是将一门语言转化为另一门语言的艺术。我说艺术而不是科学是因为我想正如iohn s.mill在什么是诗歌中所说的那样,科学指向信仰而文学指向情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翻译至少包括两大要素,一是艺术的再现原语文本的技巧而非机械的在另一种语言中寻找匹配词,二是读者的反应被纳入考虑,因为翻译活动的目的是诉诸读者的情感,解析神奇密码供他们欣赏。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在他的文章《中国典籍翻译不落人后》中说到,典籍有两层维度含义,宣示义与启示义,宣示义主要包括没有任何含糊词语的确定意义,启示义指所谓的含糊义,每个读者的理解都不同。正如许所说那样“宣示义:一是一,二是二,没有半点含糊;启示义:诗人自己未必明确,读者的理解也未必完全相同,允许有一定范围的差异。”因此,对于译者来说,许渊冲认为,“其实,不但是译文不能‘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原意,就连原文也未必‘准确而完整地’表达了作者的原意的。”

  许渊冲采纳的这一态度本质上是互文性理论的回应。中国有漫长的历史,许多词汇在几千年的  文学惯例和文化积累后都有宣示义。当遇到这样的表达时,为了达到最大化的艺术鉴赏力,读者应该通过前阅读经验的运用来激发互文知识,依靠前文本来理解当前文本。对于译者来说,完全掌握某一源文本的含义是不可能的,甚至是原语作者也做不到这一点,因为在现有的文本背后其实蕴藏的是互文网络中的:‘历史与社会的大文本。”并由于这一网络随着时间、地点、读者的变化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对于互文性理论的解构主义者的导向来说,所指一直无法捕捉。

  因此,翻译的艺术在于唤醒目的语读者的互文知识,并在他们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出1+1>2的效果,而这正是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中对于诗歌翻译所给出的公式。他在这里引用庞德的话语来说明这一公式的含义:“三到四个词,在精确并置的时候能够放射出巨大的能量,而这渗入词语之中的特殊能量就是传统的力量,即使记得族群意识,一致性与联想。”

  2、从互文观看“三美论”

  在许渊冲的理论体系当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原则不断启迪着译者的评断标准,即“三美论”。实际上,他的这一观点初始于鲁迅在《中国文化史纲》

  中的提法,“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许渊冲说“我把鲁迅的‘三美’说应用到翻译上,就成了译诗的‘三美’论。这就是说,译诗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等,这是形美。”从他的观点出发,诗歌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而翻译的最终目的就是在这三个方面都体现出原作的细微之处。达到这一目标需要译者丰富博学的双语知识。

  (1)意美论的互文观。在许渊冲的理论建构中,所谓的意美是建立在意似的基础上的,意似指不歪曲原作的意义将之全部表现出来。说到在翻译中的重要性,意美比起其他二美来说更为重要。哈提姆在关于词语三重意义的界定时也有相应的提法。当译者穿越互文空间之时会遭遇到信息义、意图义和语义义。信息义与互文符号的形式相关,意图义与互文符号的功能相关,语义义强调到底在重构互文符号时哪种意义应优先考虑。实际上,真正的议题在于:译者应该重构符号的外观,内容或是两者兼顾,比例又如何等。哈提姆是这样说到,“意图通常比信息内容更为重要,因为他是语义指涉的基础译者的首要任务就是互文指涉语义上的重构,这当然包括意图,而最不重要的是符号的信息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互文方法中,当符号的形式与内容发生矛盾时,译者明智的做法是保存原作的意图意义,也就是要保留原文的意美。

  在许渊冲的文章《意美,形美与音美》中,他具体谈及了“三美”的概念。他评价了“人间正道是沧桑”一句的译文,其中“沧桑”二字可被视为重要的互文符号,一位香港作家的译文为“But in man’sworld seas change into mulberry fields.”这样对于原语意义的重构模糊化了意美,因为他的意图意义时间的无情变化让位于奇怪的沧海与桑田的互置。在这里,许渊冲给出了他自己的译文:“the world goes onwith changes in the fields and oceans”.在中国“沧海桑田”这一典故出自于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在英语国家同样也有相似的故事,例如华盛顿欧文的《睡谷传说》,在这一例子中,两位译者在衡量符号的信息意义与意图意义之时做出了相反的判断。根据互文性理论,符号的意图意义强调的是符号的内容,也就是字典含义之外的启示义,这一意义更能激发没有译语文化前阅读经验的读者的互文搜索过程。

  (2)音美论的互文观。在许渊冲的观点中,另外一个保持原诗魅力的途径是音乐美的保存,“说音乐美,我们说的是节奏,韵律,头韵,辅音韵等等。”由于所有的中国古唐诗都是以韵律写成的,假如英译文中失去了音韵之美,那么古诗之美也就要大打折扣了。

  说到“音乐美”,也就是音美,许渊冲建议道“中国诗主要是七律和五律,七律译成英语可以考虑用亚历山大体,也就是每行十二个音节的抑扬格诗句;五律诗可以考虑用英雄体,也就是每行十个音节的抑扬格诗句。”在这一点上,他采纳的是吕叔湘的观点,“吕叔湘在《英译唐人绝句百首》的《赘说》中写道:‘英文诗也有和中文诗的平仄相当的节奏,那就是轻音和重音的配置。’’’

  笔者认为,这与互文性理论也有相关之处。要解决这一问题,lemke提出了四种互文关系,其中一种就是类互文的指涉,正如哈提姆所说的那样“互文关系总是取决于先前存在,这不仅指清晰可辨的文本还包括类型的总体合适,这些条件管辖整个类型。”在这个意义上,互文性理论令我们将文本置于相应的符码与惯例的系统之中。(3)形美论的互文观。除了意美、音美之外,为了将原作的精髓传达到位,许渊冲也主张将原文的外在形式保留到极致,谓之“形美”。他说, ‘形,包括诗的长短,对仗,叠词,结构的平行等”。诗,是“最佳排布的最佳词语”,那词数和排列形式就很关键,如将均衡排列的律诗译成长短不一的结构,那诗中的神韵也必将受损。

  在哈提姆提出的翻译应考虑的三重意义中说到符号功能地位时提到,若是可能的话,在语言系统中,符号指涉的功能地位也应保留:在宿主文本中它是个词,短语还是个从句。这就证明保留原结构的必要性。而从许渊冲看来并非不可能,他谓之“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例如,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萧萧下”

  和“滚滚来”就可以英语语言系统中的“shower byshower”,“hour by hour”的结构来还原,可以收到同样的视觉感受。

  四、结论综上所述,文学翻译的译者必须将原语的互文网络纳入考虑,以挖掘出各种可能的潜在含义,然后跨越互文空间来审视译语的网络决定新的织体应如何重建。许渊冲先生博览群书,在他的翻译中正是有意识地运用了互文性思维,产出了佳译连连。

  可见,译者的互文知识不同,呈现的译文就不同,解读的时代与角度不同,译文产生的意义就不同。想作为一名合格的译者,就要深知通览两种文化的重要性,在浩瀚的文海中积极重构自己的“织体”。

  本文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