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综合论文写作指导

对当前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新思考

  本文是一篇来自于《中国大学教学》的教育论文,主要是关于对当前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新思考的阐述,详情请看下面的介绍。

  一、高校必须重视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念以及处理宗教问题的纲领、政策的总和,它是彻底的科学无神论思想。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分析了宗教的社会作用,论述了宗教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并阐述了宗教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客观规律,并提出了一系列处理宗教问题的方针政策,它还强调指出,解决宗教问题要服从争取社会主义斗争的总任务,工人阶级掌握政权后要彻底实现政教分离和宗教信仰自由,并要求对共产党员理自决权,根据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学院进行组织管理创新,提高办学效益。和人民群众进行无神论教育。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就必须要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并将其贯彻运用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使其成为指导大学生学习、生活及成长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对宗教的科学认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明确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宗教文化形态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超现实性,它可以满足或者寄托人们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欲望。而这种带有“精神鸦片”性质的信仰,极容易造成对青年大学生积极向上思想的腐蚀,从而禁锢甚至歪曲大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高校通过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一方面可以引导大学生科学认识宗教思想与现实世界之问的辩证关系——宗教思想虽然否定或者超越现实世界,但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果离开了现实的客观世界,宗教也就失去了其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同时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宗教的作用——宗教在一定条件下的确可以发挥积极的心理调节作用,但将其作为一种信仰,则会导致人们消极应世,如果被别有用心地利用,宗教势力还可能演变为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的毒瘤。

  (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构建科学思想信仰当代大学生物质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精神领域又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因此,当各种高速发达的媒体信息、网络信息以及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扑面而来时,大学生思想信仰领域必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在共产主义世界观与其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的情况下,许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怀疑甚至动摇,而对西方价值观以及宗教思想产生了兴趣,这就为国外一些反动势力利用宗教工具来腐蚀、“演变”青年大学生提供了可能。“思想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就会去占领。”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去战胜和克服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及宗教观念,从而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思想信仰。

  二、构建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体系

  (一)坚持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科学原则1.从学生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人为对象的特殊实践活动,要以对人的深刻理解和研究为出发点,因此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活动中,必须始终贯彻人本理念和人性关怀,也就是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意识,把握他们的实际需求,从大学生的视角看问题,以维护和实现大学生追求平等、自由、发展的价值理念。

  坚持这一原则,首先要求教育者必须全面了解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及思想特点,从而才能确定适合学生需要的教育方案与教育内容,并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树立科学信仰。比如,高校应当结合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参与意识强等特点,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展示才华、实现自我提供积极健康、蓬勃向上的舞台,避免大学生因空虚无聊而对虚幻的宗教活动产生好奇和依赖。坚持这一原则,还要求教育者尊重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前提,教育者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正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解和信服,从而将其内化为学生规范自身言行的科学指南。比如,高校对已有的信教同学不应抱有歧视态度,而应当主动关心帮助他们,并创造条件引导他们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通过自我教育的方法来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实现他们的思想转变,这正是坚持和实现了以学生为教育之本的科学理念。

  2.从我国国情实际出发,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同时明确规定了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这已被明确写入宪法、教育基本法以及其他教育法律法规之中,也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时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则。

  坚持这一原则,既要强调尊重和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更要突出强调宗教不可以超越宪法和法律,更不可以干预国家教育职能的法律规定。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主阵地,高校要严格禁止在校园范围内举行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特别要杜绝那些借宗教之名行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之实的反动活动。但对于信仰宗教的学生,高校也不得歧视,更不能干涉和限制信教学生的正常宗教活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不得出现任何正面宣传宗教的内容,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要坚决与宗教行为划清界限,防止不法之徒利用宗教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破坏和渗透。要加强大学生科学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信仰。

  3.从教育规律出发,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区别于宗教信仰的科学信仰教育,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以普遍真理为依据,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世界的自主性和首创性,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及实现人的最全面自由的发展的精神动力。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中,要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科学理论与实践性教育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大学生在可参与、可思考、可实践的氛围中实现思想认识的转变及升华,可以有针对性地增加实践教育教学活动,通过观看影像资料、组织研讨会、组织科普知识竞赛、专家讲座、大学生辩论赛等,将理论教学的内容渗透其中,实现对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帮助他们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确定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科学内容

  1.对宗教的起源、本质及作用等基本知识的教育让大学生真正认识什么是宗教、宗教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宗教的根本性质及其正负社会作用,这是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对提高大学生的辨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宗教不是从来就有的,“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本身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 是对社会存在的歪曲的甚至是错误的反映,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主要充当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只有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他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通过对宗教基本知识的学习,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科学思想素质,提高他们理论分辨的能力,帮助他们自觉地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对无神论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教育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重点在于确立大学生的无神论思想和科学精神。通过对宇宙的起源、生命的出现、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变迁、科技的发展、自然现象等进行解析,可以使学生真正了解人的生老病死、吉凶祸福是个客观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世界的本质是其物质性,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是有规律性的,从而抛弃对所谓“神”、“上帝”的膜拜与追随。加强对大学生的无神论思想教育,培养其科学精神及创造意识,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会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思想信仰,更会为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振兴与发展奠定重要思想基础。

  3.对我国基本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教育据调查,当前我国大学生对于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大都比较熟悉,但就与宗教相关的法律规定却知之甚少,甚至存在着“宗教超越于法律及社会生活之上”等错误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宗教方面涉及国家利益和生活公共利益的事项和活动,必须纳入依法管理的范围。不能以宗教信仰自由和政教分离为借口,放弃或摆脱国家对宗教事务的管理”。面对宗教影响在大学生中的扩散,高校要加大对大学生的法律法规教育,使大学生全面了解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及法律规定,帮助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时,高校要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学校要教育引导信教同学开展合法的正常宗教活动,并充分发挥宗教活动中有益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的积极作用;学校还要采取合法的有效措施,打击和防止校园内外的非法宗教活动,特别要教育学生警惕国内外不法宗教势力对我国高校思想阵地的渗透。

  (三)探索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科学路径1.学校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主导力量高校除了要严格坚持教育原则,制定科学的教育内容之外,还必须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发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主导作用。首先,学校要设置专门课程及加大思政课相关教育内容,增强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理论教育;其次,学校还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以及生动活泼的社团活动来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加大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实践教育;最后,学校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营造出有利于宣传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大氛围,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思想信仰。

  2.家庭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基础力量在对大学生的宗教观教育中,学校要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搭建家校互动平台。

  通过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加强对学生特别是信教学生的教育与引导。当学生出现了参加非法宗教活动等情况时,家长更要配合学校做好对子女的教育和转化工作。如果有的学生家长本身也信教,那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父母的教育与引导。学校通过邀请家长参加科普知识宣传、加强社区家庭教育等途径,全面提高家长的科学文化素质与科学意识,增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学习和理解,从而和孩子共同实现思想上的转变。这项工作虽然艰巨而复杂,但对于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却发挥着根本性作用,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3.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保障力量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必须重视与社会教育力量的联合,这是由教育任务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我国社会教育资源非常丰富,社会教育方式也更容易为当代大学生所接受。因此,科技馆、博物馆等社会组织可以多举办一些科普展览、科技体验等活动,大力加强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普及宣传教育。这些活动在提高大学生科学意识的同时,也就引导他们远离了宗教和迷信的误区。由于大众传媒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影响可谓是“潜移默化”,所以树立积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思想信仰就成为其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同时高校及社会相关监管部门必须要高度关注和有效制止某些借助大众传媒平台进行渗透的非法宗教活动,还要加强与公安和安全等部门的交流沟通,及时准确掌握校园内外的宗教活动信息,这既保障了学校在加强学生宗教观教育和管理校园宗教事务中的主动性,又利于学校配合社会管理部门进行宗教事务管理,妥善处理好大学生宗教教育管理工作,形成科学的教育合力体系。

  青年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们的思想意识状态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高校要努力构建“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以社会为保障”的立体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教育合力作用,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树立科学思想信仰。

  本文有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