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综合论文写作指导

新农村建设的城市化问题研究

  一、(一)城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驱动力首先,城镇化为农村生产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城镇作为人力流、物流、科技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中心和聚集地,为新农村建设搭建科技平台。城镇化科技支撑平台是一个开放渐进式的体系,针对农村生产中的不同问题,着力引导新型产业、高科技和实用技术的综合运用,使农业经营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不断转变,促进现代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利用科技下乡,加强科技宣传和技术指导,输送面向新农村建设不同层级的科技服务队伍,为农村生产发展提供专业的智力支持,从而实现农村的持续发展和与城镇现代化的衔接。

  其次,城镇化可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综合体系,无论是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公共服务的提供;无论是企业的生产,还是商品的流通和交换,都需要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城镇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和第三产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小城镇的发展,由于其临近农村,生活费用低,就业门槛低,也便于兼顾农村家庭,因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再次,城镇化建设促使农民的生产和就业方式发生改变。现代的农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农民的就业方式已经由过去的单一农业耕作逐渐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化。有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47962万人,其中从事二三产业的1516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比例的31.6% ,1990年到2000年10年中农村劳动力从事工商业的增加了10%,平均每年增加1%。”农业生产方式也由一家一户的单独耕种,逐渐转变为稼穑、加工、运输、经营等相互衔接的现代农业产业链,实现着与城市和现代化的对接。

  最后,城镇化建设使农民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城镇不仅是某一区域的经济中心,更重要的是现代文明的中心,代表着人类发展方向。城镇化不仅体现在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

  因此,随着城镇化的扩展和对农村影响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镇工作、生活,城市丰富多彩的现代文明生活也逐渐传播到农村,使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关注身心愉悦的文化娱乐生活,注重生活的质量。这表明,城镇化是实现传统农民到现代农民,进而成为城镇人的必要途径。

  (二)新农村建设是城镇化的支撑力首先,农村有着丰富的人力、土地矿藏和旅游资源,是推动城市持续发展的资源动力。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为支撑,而我国农村2亿左右的剩余劳动力就是这一支撑的源泉;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需要以大量的周边农村的土地为基础,以广大农村山村渔村蕴藏的矿产港口为依托;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需要依靠广大农村山村渔村的丰富旅游资源,丰富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活跃商品市场,促进城镇企业发展。

  其次,农村作为一个潜在的巨大消费市场,为城镇经济持续发展增添活力。农村人口众多,面积辽阔,基础设施和人民生活各方面条件都有待改善,存在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消费需求。农民收入的增长、购买力的提高、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会成为拉动国内需求的有效途径。新农村建设既能拉动农村的投资建设、扩展农民的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有效地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和消费需求,为城镇经济持续增长增添新活力。

  最后,新农村建设推动小城镇发展,进而深化城镇化建设。从长远讲,新农村建设不是所有农村都在原址上发展完善,而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多数农村要向适合发展、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小城镇聚集,这就是小城镇乃至大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因此,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城镇为核心辐射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链条会逐渐完善,以城镇为核心链接周边农村的交通设施会更加便利,基础设施会更加完善,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会逐渐缩小甚至消失,农村就会加快向城市的聚集。新农村和城镇互相影响推动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城镇化与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虽然快速增长,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格局,使得我国城乡收入差别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越来越大,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带动农村的繁荣兴盛,甚至出现了为了发展城镇化而牺牲农村和农民利益的现象。城镇化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农业衰败、农村凋零、农民贫困并存,使得我国农村和城市彼此隔离,阻碍了城镇化与农村发展的互动。

  (一)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我国长期奉行“重工轻农、城乡分治”的经济发展战略,造成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

  一是对城市和农村的投入与财政增长支出的比例不协调,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小于城市建设和其它行业。如从2005年到2010年,每年财政总支出的增幅都是两位数,而用于新农村建设所占的比例有时是下降的,如2005年是8.8%,2007年则是8.4%。二是城乡经济之间缺乏相互联系的机制,城市经济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体制不健全。三是城乡产业格局不合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城市发展迅速,而在农村地区发展滞后。2010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蓝皮书中指出:2008年城市的经济总量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2%,而农业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只占10.73%。上述情况使得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别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明显扩大之势。

  如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56:1,2006年扩大为3.224:1,2010年增加到3.228:14l。

  (二)城乡公共事业发展不和谐我国城乡社会事业不均衡、不和谐的现象也十分明显。农村教育投入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

  2005年,中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文化程度占50.2% ,高中文化程度占9.7% ,中专文化程度占2.1%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教育的落后,以及由此导致的就业难,使越来越多的农民不重视教育,越来越多的孩子不上学或中途辍学,外出打工挣钱。而且教育的落后又造成村民种田不懂科学、不用科学、不信科学,这是农业发展的致命问题。在医疗卫生方面,农村医院硬件设施较差、医疗水平较低,农民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医疗保障不到位、覆盖率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十分严重。在社会保障方面,存在国家对农民养老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

  (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协调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实行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基础设施供给制度,农村实行的是以农民为主的“自给自足型”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虽然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种城乡有别政策的严重性,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但成效不大。正是由于城乡不平等的社会利益分配制度和城乡有别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导致村级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在住宅建设上,缺乏统一规划,配套设施滞后,质量安全性能差,环境卫生差,农户生活质量不高。饮用水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水资源利用率过低,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饮水安全保障性差。道路建设状况也不理想,虽然实施“村村通”工程以来,加大了农村道路的投资建设力度,改善了农村道路交通条件,但依然存在已建道路养护不到位、损坏严重等问题,还有偏远地区仍处于“村村不通”的境况。

  煤电等能源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供给不足,造成能源成本高、利用率低,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城乡发展的不协调,使二者没有形成本来的良性优势互补的发展态势,反而因互相缺乏持续支持与支撑而陷入相互掣肘的恶性循环中。

  三、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实施路径我们说城乡不协调,主要是因为长期的城乡二元化格局造成农村经济文化教育的落后和城乡发展差异的结果。说城乡协调发展,主要是通过政府投入和城市的支持,使农村加快发展,缩小与城市的整体差距,实现城乡良性互动。这就要求我们需要从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人手,构建有利于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既要注重城市对农村的持续支持力度,更要注重农村自身内在力量挖掘与培育;既要考虑城乡基本制度的逐步统一,居民权利的平等一致,又要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实现城乡的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

  (一)构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经济是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要把统筹经济发展实现城乡经济融合作为首要任务,始终坚持发展为先、增收为要。一是要建立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的长效增长机制,合理、及时调整国民收入在城乡之间的分配格局,加强财政反哺农业的力度,确保资金投入  和监管资金的流向;要建立稳固政府对农业的长效补贴机制,加大对农民的粮食生产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买等补贴的数量和规模,并确保其及时到达农民手中。二是要培育城乡完善统一的市场体系,“使商品和生产要素顺畅地在城乡产业之间流动,实现物质流、资金流、人力流、信息流等在城乡间的市场对接。”l7]要加快城乡产业集群建设,鼓励有实力的城市企业采取兼并重组等经营形式,引导广大周边乡镇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

  三是以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的思路来提升、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发展,夯实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推进城乡公共事业协调发展机制在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中,充分发挥城市的主导作用,推动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形成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一是提升对农村文化教育的支持力度。要加大农村图书室、文化站建设的投入力度,有计划开展科技文化下乡活动,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新校舍建设,引导和激励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二是加快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通过医疗设备更新、医护人员培训、城市大型医院的支持与帮扶,改善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条件,提高医护人员的诊治和服务水平。三是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补偿、监督和管理机制,增大政府资助比例,优化“以农民自愿参加,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落实“以收定支、大病统筹、参合农民自主择医、现场报销医疗费用”的补偿机制,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真正解决农民的看病难、养老难问题。

  (三)打造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机制政府应按照城乡规划一张图、城乡建设一盘棋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房、水、路、电、讯(邮)”等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一是加强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针对农村水资源污染严重、浪费严重、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以合理开发、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良性循环为目标,从保护农村水利设施和调整水价等方面,找到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的切合点。二是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支持力度,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把修路与护路结合起来,切实保证道路的质量和畅通。三是加大农村供电系统资金投入,提高农网运行效率,降低农村电价,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村的需求。四是加强对  农民住房用地的规划和引导,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增强农村住房的质量和安全系数,整体推进村容村貌的改变。

  总之,实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复杂的战略任务,只要我们按照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从城乡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实际出发,统筹兼顾,稳步推进,就一定会实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为实现新农村的现代化,进而为实现共同富裕和国家的全面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