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综合论文写作指导

《上海教育研究杂志》浅谈教师读懂学生的策略

  实践告诉我们,一颗树上每一片树叶都是不同的,更何况我们教师面对的是日益成长中的学生,他们不仅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和生活环境,而且知识技能、智力水平、思维能力与兴趣爱好也是各有差异,教师只有用心钻研教育教学理论,用一定的策略读懂学生,注重学生的细节,给予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找到读懂学生的钥匙;重视学生的感受,与学生情感相通;客观地理解学生,抵达学生的心灵。这样才能改善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把学生造就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合格的社会公民。下面就以上几点展开讨论。
 
  l注重学生的细节,给予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细节决定成败,读懂学生的基础是从细节入手,当教师对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经验、学习基础、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有充分了解时, 你才会与学生产生共鸣,以欣赏的眼光,分享学生的成长过程,读懂学生平时的情绪变化和错误,读懂学生的因难和忧伤,读懂学生的精彩与收获,以宽容的胸怀,给予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以细心的观察,深入地挖掘,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找到每个学生固有的长处、先天素质和倾向,使学生的发奇心、自尊心、自信心得到很好的保护,从而促使学生健康阳光地成长。
 
  2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找到读懂学生的钥匙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和欣赏。我们面对的16岁到18岁年龄段的学生,他们在遇到困难时,不容易听取他人的意见,而更倾向于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这个特点是他们在这一生理阶段所特有的,因为成熟的身体和迅速膨胀的知识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想法也应该得到肯定。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去倾听他们的心声,细致地品味每一个学生。通过读取他们的语言、眼神和神态等来走进他们的心灵,去倾听学生们碰到的问题和收获,感受学生们的苦恼和欢乐,成为一个真正用心的倾听者,这样我们才能找到读懂学生的钥匙,然后因势利导帮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成长。
 
  3重视学生的感受,与学生情感相通作为教师,我们要重视学生的感受,不能因为学生不成熟,而总是把我们的要求、思想强加给他们,不管他们足不是愿意接受。事实上,学生的情感世界同样是丰富多采的,它需要被人关注和理解。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感受,首先,是要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育氛围,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空间,思学生所思,急学生所急,做学生的知音、知己,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以朋友的方式与学生的探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金钱观。其次,要以包容的心态理解时代对学生的影响,剧变的时代发展会给学生较大的影响甚至打上烙印,每一个人都曾年轻过, “叛逆”是任何一个时代青年的共有特征,但各个时代,叛逆的内容并不相同,喜新厌旧是人类的共性,青年人则是追求时尚的急先锋,各个时代追逐的并不一样。教师要读懂时代对学生的影响,教师自身就要不断地“充电”,高度关注时代的发展,关注社会热点,关心社会时尚,不落后于时代,力求与时代同步,在与学生交流中,才能缩小二代人之间的代沟,与学生有较多的共同语言,才能有感情的交集,在和风细雨,春风化雨的气氛中,从正反面因势利导,助学生健康地成长。
 
  4客观地理解学生,抵达学生的心灵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灵的深处。”教师在与学生接触时,并不是用主观预想的框框看待学生,而是以同情的态度体验学生本身的所感所想,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的感情和想法。这样,学生便体会到,可以信任教师确能全面正确地把握他自己的优缺点,从而发展起教师与学生间‘忧乐与共’的行为来。当你给成功的学生以理解,表明自己对学生成功的敬佩、赞美与追求;当你给失败的学生以理解,表明了自己对学生失败的同情、安慰与鼓励,所以说理解是师生桥梁的基石。
 
  5直面学生问题,利用一切方式使学生愉悦接纳教师教育根据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12—18岁的孩子身心冲突剧烈,喜欢特立独行,但有时往往缺乏正确的思想作为引导。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但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往往会走向偏颁;喜欢张扬个性,但行为处事过于随性,不分场合,易冲动、不计后果。所以,在许多时候,我们需要用智慧的语言来为这些学生指引正确的方向。
 
  就像蹒跚学步的孩子需要父母搀扶的双手那样,当正值青春年华的学生碰到到问题时,需要老师耐心地开导与点拨,帮助他分析情况、调整心态。思想情绪主导一个人的行为,唯有将情绪和心态调整好,行为才能回到正确的轨道上。
 
  为师者要做的应该就是帮助学生“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6从学习以外学生又感兴趣的事情入手,读懂学生的心声新的教学标准要求我们尊煎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芳异,并对学生进行适合个性特点的教育,实现学生个人的价值。而对具有独直人格和自我价值的学生,教师的教育理念应当发生深刻的改变,耍抛却“师逆尊严”,不做学生的尊者和长者,而成为学生平等的伙伴,在教育教学中和 学生一起参与、 起体验、? 起交流,更多地成为谦虚的聆听者,聆听学生的心声和烦恼,尊煎学生的内心感受,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赏识学生的独特见解和表述。唯有如此,学生 愿与教师平等地交流、对话,进行心灵的沟通最后,我们一定要记住 位教育家的名言: “教育意味着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的目的是把我们的想法强势地加给学生,而是用我们的心去读懒学生,唤醒的灵魂,激发他们具大的创造力。
 
  本文节选自《上海教育研究杂志》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