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综合论文写作指导

《教育研究与实验》网络传播途径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中的优势与局限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是高校开展网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主要阵地。随着网络大众化的进一步普及,高校网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各大校园网中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专题教育模块。例如“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专题学习模块,“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模块,马克思主义专题论坛,网上党校等等。
 
  另外,网络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和红色网站,比如“马克思主义研究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坛”、“中国红色网站联盟”、“中国共产党”等。高校的红色网站有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南昌大学的“红土地“、中南大学的“升华网”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和红色网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力补充,提供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资源,推动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进程。
 
  1网络传播途径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中的优势
 
  1.1网络上的海量信息丰富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和教育,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解答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文化已经渗透到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为马克思主义教育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在传统的文化条件下,信息资源的获取十分困难,但是在网络中,教育者可以很方便、快捷的从网上获取教育资源,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同时,高校校园网可以实现与国内各大主流新闻网站、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红色教育网站甚至国外马克思主义网站的链接,形成庞大的资源数据库,极大的拓宽了知识来源,满足受教育者对知识“点、线、面”的需求。另外,网络上教育内容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多种形式来展现,使事与理、情与法、形与声有机融合,赋予生硬的理论以亲近的文本与活泼的形式,不但增加了信息容量,还使教育内容更系统、更形象、更立体,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内容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1.2网络的超时空性拓宽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者的角色范围传统的课堂式教学模式,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身份固化,很难实现教育者、受教育者角色的互动互换。在教学过程中,通常-fl课程都是由一位老师教学,而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惯用的思维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受到多种思维方式的影响和刺激。且由于单个教师的知识水平、知识储备有限,可能无法迎合不同学生对于不同知识点的探索需求。时下的大学生,普遍对名师、名校存在着一定的崇拜和向往,但由于时间、地域的限制,大学生们很难亲临现场去聆听名校名师的现场教学。而网络打破了“一支笔、一个讲台、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模式,网络上存着许多“看不见”的老师,受教育者可以从网络上搜索到名校名师的教学视频,走入另一个课堂。各个名校的精品课程网站上也有着丰富的精品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视频、电子教案、教学课件等。大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感受名校的课堂氛围、一睹名师、名家的教学风采,搜集到许多有用的学习资料。
 
  1.3网络提高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普及率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已达96.1%,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占全体网民的11.9%,学生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所占比例达到了3O.2%。我国已经进入网络大众化时代,而大学生作为网民的主体,是我们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如果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不利用好网络资源,那将是一种极大的浪费。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6月28日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高校应该充分运用大学生喜欢上网的特点,打造网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阵地,将大学生牢牢的吸引到马克思主义的阵营中来。如今的大学生已经将越来越多的课外时间都投入到了网上,如果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已经渗透到了网络上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的主流文化已经占领了网络上的主要阵地,则学生在上网的同时,也无形之中接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受到了主流文化的熏陶。另外,一个课堂,只能教育一个班或几个班级的学生,但是网络课堂、网络教育资源却可以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教育一个学校、甚至外校的学生,及大的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普及率。
 
  1.4网络的交互性增强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传统的课堂式教学和传统的媒介传播通常都是单向“灌输型”,课堂式教学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通常较少,而且互动也多是老师和学生一对多的互动,很难实现一对一的交流。而传统的媒介传播更是因为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时间差、地域差,互动更是无从谈起。而网络文化传播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互动性。在网络文化中,不同地区的人可以就不同的主题进行讨论、形成共识,通过互动凝聚力量、鼓舞斗志。教育者可以在课后通过网络解答受教育者的疑难问题,受教育者可以向教育者反馈教学效  果,实现一对一的有针对性的交流,使教育时间得以延长、教育内容得以拓展和深化。同时,学生也可以在网上与其他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看法、拓宽思维,增强思辨能力,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网络传播途径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中的局限2.i网络上的海量信息模糊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焦点网民们一旦上网,网络上的信息就会铺天盖的潮涌而来,而人的注意力和信息的消化能力在一定的时间内是有限的,网络上的海量信息可能会把人们的注意力和信息消化能力分散摊薄,使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关注度、理解度、接受度降低。因为网络的超链接性,一个知识点可以旁生出很多枝节,虽然可以拓宽相关的知识内容,但也容易造成偏离最初的教育目标、模糊教育焦点的现象,使受教育者在非重点的教育内容上分散过多精力,降低了教育效果。另外,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建设过程中一直存在一些诸如理论与学术脱节,理论脱离大众现实生活,理论表达日益官僚化、学术化、精英化等不足,吸引力不够强。部分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不够,在网络上面临的诱惑又太多,以至于很多大学生觉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内容“食之无味、难以下咽”,容易被网络上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低俗的、纯娱乐性的信息源吸引。
 
  2.2网络环境中的话语权泛化弱化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主导作用高校的校园文化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弦律。在传统的传播媒介当中,党指导下的传播机构或个人掌握着话语权,能很好的保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方向。但是在网络中,因为网络的低门槛性、隐匿性,每一个人都可以发言,我们在传统传媒中具有的话语权优势已经被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从而失去了对民众的引导作用。
 
  另外,近来思想理论界的一些社会思潮,也很容易通过网络渠道进入到大学生的视野当中。一些影响比较大的诸如民主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新自由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等,因其观点现实针对性强,能够满足一些人的利益需求,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获得了一些大学生的认同。各种社会思潮和观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影响和干扰,甚至有可能误导我们的大学生,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作用。
 
  2.3网络的低门槛和隐匿性增加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教育中信息控制的难度网络作为一个较新的传播媒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网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境外的网站,而国外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也会通过互联网向国内渗透、传播。我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清醒的看到,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较量将是长期的,甚至是尖锐的,我国将长期面对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活动。
 
  另外,因为网络的低门槛和隐匿性,很难对一些网络上的不法分子和破坏分子进行道德约束和法律制裁,一些好事之徒会穿上马甲在网络上传播一些反党、反社会和不利于我国政治生活稳定的言论。而大学生还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刚刚形成的时期,年轻、有活力、容易冲动,很容易被不法分子盅惑或利用。
 
  2.4网络上教育关系的松散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效果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比较固定,双方的责任也比较明晰,教师很容易通过灌输法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也可以明确的对学生提出要求、布置作业,无形中给学生施加压力,督促学生课后加强自学。
 
  在传统的传播媒介中,因为主流媒体控制了传播渠道,受众接触到的绝大多数是马克思主义的声音,受众一旦接触到传播介质,就会被动的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但是在网络上,海量的信息源为网民们提供了大量的选择性,毫无压力的松散的网络环境为网民们提供了极大的自由性,一些本身就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内容毫无兴趣的同学,也丧失了学习的压力和动力。网络上教育关系的松散导致教育效果得不到保证。
 
  3利用网络传播途径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3.1创建一批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网站和红色教育网站目前,已经建立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网站已经不少,但绝大部分网站都知名度不高。另外,在众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或红色网站中,还没有一家称得上很权威的网站。国家、社会和各大高校应充分重视营造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网络环境,着力打造一批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网站和红色教育网站,打响网站的知名度,扩大网络马克思主义教育网站的影响和规模,优化网站的编排、丰富网站内容,语言、文字要通俗易懂,改进以往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和红色网站官僚化、学术化、精英化等不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使马克思主义与国家发展、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结合,增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网站的吸引力。
 
  3.2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主旋律的主导作用,注重网络舆情的引导在校园网等大学生接触较多的网站上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普及,坚持在思想文化领域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主旋律。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者要通过QQ群、思想政治教育主页、思想政治教育微博等多种渠道将教育触手深入到大学生群体中,时刻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并对网络舆论方向进行正确引导。对于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潮和非主流文化,我们不能一味的靠“堵”,或者一味的避而不谈,而是要注重网络舆情的引导,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帮助学生在了解、对比中选择马克思主义,相信马克思主义。
 
  对于一些反党反社会的腐败低级思想,我们要敢于“破”,要针锋相对的驳斥他们,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树立坚定的信念。
 
  3.3加强网络信息传播渠道的控制加强网络管理,在校园网等大学生接触较多的网站中制定信息的检查、筛选、封堵机制,加大信息监控力度,过滤有害信息。通过实名认证、会员制、IP监控等限制不法分子的发言权,防止非法信息的传播。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对网络上的恶意分子、不法分子进行道德遣责、责任追究和法律制裁。
 
  3.4培养学生网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学校、教师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注重结合网络来开展教育,自觉的宣传、使用及要求学生使用马克思主义教育网站或红色网站的教育资源,网上、网下教育手段相互补充。通过“引一下、推一下、压一压”来弥补网络环境中教育关系松散的不足,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网络学习的习惯。
 
  另外,要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教育学生不传播非法内容和低级内容,同时学会自我规避低级文化的腐蚀和不良文化的倾害。
 
  认清网络传播途径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中的优势与局限,有利于我们趋利避害,有助于我们“落实好中央就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提出的‘加快发展,加强管理,兴利除弊、为我所用’的要求,牢牢把握网络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利用好网络传播手段大力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
 
  本文节选自《教育研究与实验》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