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综合论文写作指导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价值的思考

  作为一种新兴的学校建构,仅有十几年发展历史的高职院校在诸多方面还处在成长探索阶段。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从十年前轰轰烈烈的建设到目前纷纷被“砍”被“压”的萎靡。这个与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IT行业密切相关的高职院校基础必修课程,在短短十几年的大起大落,映射出高职院校对课程存在价值评估的缺失,也映射出高职院校在发展方向上的摇摆和视野的迷茫。
 
  1 计算机基础课程发展的时代背景2000年教育部提出了《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将高职人才培养基本特征归纳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最终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教学主线。提出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高职毕业生应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娴熟的技术应用能力、宽泛的知识涉猎面、良好的综合素质等特点 。
 
  当时,刚刚兴起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初入中国市场的IT产业,如久旱遇甘露般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带来一片生机。计算机基础课程也在高职院校应运而生,Microsoft Ofice成为各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必修课程中的主要内容和考证的必备项目。2000年,Microsoft Ofice对中国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是神秘而陌生的;2003年,Microsoft Office对中国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好奇而稀罕的;2007年,Microsoft Office对中国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常见并使用的;2010年,Microsoft Ofice对中国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常见并惯用的。至此,计算机基础课程由主流课程沦落为争议课程,加之各专业纷纷扩大专业实训学时,因此对该课程砍压声一浪高过一浪,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摇摇欲坠般挣扎着。
 
  2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涵思考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什么?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与课程设置》给出完美应答: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掌握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为利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专业学习和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育部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是:
 
  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熟悉使用现代的数据计算处理环境,而且要掌握典型常用的信息处理方法乃至一些相关的应用系统开发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并将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划分为以下四部分;①有关计算机硬件结构、操作系统、网络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②有关程序设计语言、程序设计方法、数据结构与算法等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③ 有关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的技术与方法,如:数据库技术、多媒体与人机交互技术、控制技术、辅助设计技术、数值计算等的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④ 有关大型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法(如网络应用软件的架构技术)及应用系统开发。
 
  其中① ② 涉及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内容;③ 涉及典型的信息分析与处理方法,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与技能有较高需求的学生提供学习帮助;④ 涉及软件开发的相关知识,为学生将来从事专业应用软件的开发打基础。
 
  教育部的权威发布中并未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与Microsoft Office直接联系起来,只是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一定阶段,Microsoft Ofice作为一种应用软件,走进高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之中,属于教育部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求内容的一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Microsoft Ofrice渐渐淡出计算机基础课程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计算机基础课程也随之消亡。相反,随着行业技术的更新换代与计算机技术应用愈加紧密的联系,计算机基础课程应成为随着行业技术发展而发展的一门常青课程。
 
  从课程的功能或作用层面界定课程内涵,可以把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从这个角度审视计算机基础课程,它是技术发展及革新所必需的科学思想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课程。但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却将其视为计算机扫盲课程,简单地认为Ofice人人都会,精简学时,削砍实训,由最初的72课程学时+30实训学时砍压成30至46课程学时+0实训学时,甚至有的学校直接设置为网络自修课程,这些举动无疑是将一种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的系统学习与现代扫盲教育混为一谈,从本质上歪曲和篡改了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涵。
 
  3 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的价值评估从课程的角度看,计算机基础课程有其生存的现实意义,能够为先进技术的学习提供有力的基础技能保证。但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还需要评估其是否具有在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价值。
 
  在哲学的范畴,价值是指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去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的某种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任何一个事物有无价值,主要看其能否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
 
  站在学科专业角度,计算机基础课程能否满足其主体—— 各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是衡量其存在价值的重要依据。在各类高职院校,无论是哲法教文经军管艺还是理工农医,计算机作为基础应用课程,在专业领域中的典型应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使用已有软件分析和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例如《word>、《Exce1))、《Protel>、《photoshop>、《ERP>等;另一种则是针对具体需求设计、开发程序与计算机应用系统链接,解决各类不同专业中的各种具体精细问题,例如:《c语言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等。
 
  下面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些学科专业为例,论证其学科建设中的专业发展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需求:以电子通信工程系为例,该系专业需要涉及的计算机知识除《OFFICE》外,还包括《VC程序设计》、《CAD工程设计》、《计算机通信与网络》;以管理工程系为例,该系专业需要涉及的计算机知识除《OFFICE)外,还包括~JAVA语言基础》等。上述有关计算机课程均包含在教育部提出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结构的内容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各学科专业与计算机已密不可分。以c语言为例,它可以作为工作系统的设计语言,既可以编写系统应用程序,也可以作为应用程序设计语言,同时,还可以编写出不依赖计算机硬件的应用程序。
 
  它具有极强的数据处理能力,适于编写系统控制软件、三维、二维图形和动画设计制作等,广泛应用于各种控制设计中。事实证明: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各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
 
  因此,可以说: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以满足学生需求为基本目的,以拓展学生专业发展乃至技术生涯为方向,是学生求知创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必修课程,是各学科发展必备的技术引导课程。已发展到与各学科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阶段,与各学科已生成“休戚与共”的关系,具有极高的存在价值和发展空间。4 影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价值实现的症结在课程的逻辑结构生成中,价值脉络必须以先决性条件隐含在其中,并应发挥其独到的作用。
 
  因此,作为贯穿于各学科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其价值体系应该体现出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与科学价值的并重。社会价值是指人通过自身的行动满足社会或他人精神、物质的需求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个人价值是指对于个人自我需要的贡献;科学价值是指为社会和人类带来丰富多彩的生活,提供智慧与思辨的享受。
 
  但是,由于许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及学校一些决策部门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认识上的偏差以及现实条件的限制,计算机基础课程价值在实现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贬值的’困境。“鹦鹉学舌”是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及学校一些决策部门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价值认识的最大偏差,也是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一个误区。许多教育者及决策者将教育部的“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中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实用技术培训等同起来。众所周知,培养的目标是发展,而培训的目标是使用;基于对教育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的误解,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授课的方法是:将某一软件的某一功能从头到尾按照事先做好的PPT介绍、演示一番,然后再要求学生“比葫芦画瓢”从头到尾操练一遍,以简单“死记硬背”式操作的掌握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专注于重复的、单调的操作训练,而忽视引导学生对技术的理解教育,忽视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后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忽视综合技术能力的训练,忽视对学生树立科学精神的培养,只为完成教会操作而教学,人为将计算机基础应用的教学等同于计算机操作培训。将原本充满科学奥秘的探索演化成单调乏味的“人云亦云”,将诸多科学家的思维精髓化为呆板的机械式操作。既体现不出教育者对社会价值的贡献也无法满足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更无从谈起精彩的课堂学习生活和思辨的享受。高职院校的教育者和决策者对课程价值的曲解是造成计算机基础课程“摇摇欲坠”的根本原因。
 
  这种曲解使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价值实现的实践中本应该作为核心的主体—— 鲜活的学生被边缘化了,受人操纵的机械—— 计算机倒反客为主,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价值活动的主体,教师将众多渴望探究的学生训练成被机器所左右的附属,使之无法回归人的世界和人的价值。
 
  这种认识和教育行为既是对高职教育的亵渎,也是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价值的死点。
 
  本文是由360期刊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