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且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掣肘。所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时期,应把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环境意识按照十八大主旨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深入挖掘并整理孔孟生态伦理思想,重申其生态伦理思想之精华,无疑将有利于这一高度的提升
1 孔孟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理念即“天人合一"我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提出了天人、和谐、均衡、统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 《汉书·司马迁传》说:“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反映出中国传统哲学的独到之处。“天人合一”思想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和意义。在现今社会,人类正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中国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意蕴受到人们的重视。
所谓“天人合一”,就是天道与人道合二为一的学说,“天人合一”就是认为天地万物一体,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吕氏春秋·情欲》日“人与天地同”。《周易》将天、地与人并称三才,认为自然界是一大天地,人是一小天地。天和人在生理、心理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内在联系,借天例人,推天道以明人事,这就是“天人合一”。在他们看来,天人是一体的,而非天地相隔。人们与自然应该保持和谐,与天地保持一致,因为人的生命来自于天地万物的孕育,我们的本性来自于天地赋予。
孔子日:“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其中“天命”无疑指的就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知天命”,就是要求人们了解和掌握规律的运行情况,以便人们能顺应天地自然的变化。在孔子看来,天命是客观存在的不可抗拒的自然属性,如四时变化,万物生长都会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我们只有掌握它、适应它、驾驭它,才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生存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孔子日:“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意思是说,一年四季的循环运动变化和大地万物的生长繁衍,这是天已经尽到它的职责了。我们要做的就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传·彖上》),就是要求我们注意观察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把握现实社会的有序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国家的规范治理和科学发展,才能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是战国时期的着名思想家。孟子继承了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孟子生态伦理思想的出发点。孟子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秩序中的一个存在,自然本身是一个生命体,所有的存在互相依存而成为一个整体。孟子把人类社会放在整个大生态环境中加以考虑,强调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和谐一体,我们不应该对大自然进行无休止的索取,而应该把人本身当作大自然的一部分,同时寓意于人作为大自然的统一体我们应该遵循自然、顺应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讲道:“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其意思是不用细密的渔网下池塘捕捞,让小鱼继续长大,鱼鳖就吃不完;按照一定的季节砍伐树木,山林的木材就用不完。孟子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让万物各按其规律正常繁殖,人类应该有节制地利用自然。要懂得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的生产和消费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孟子的这段话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并对遵循大自然规律的行为给予了肯定。认为人类只有遵循自然、顺应自然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资源,从而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和发展。
2 孔孟仁爱的精神孔子提倡“仁”,同时“仁”也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概念,是人类道德生活普遍基本的原则,认为“仁”的基本规定是“爱人”、“泛爱众”。并提出了“仁民而爱物”的观点。孟子进一步扩展了“仁”的寓意,寓于“仁”至“爱物”的内涵。孟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认为“仁”思想的逻辑展开过程,是从亲自己的亲属“亲亲”,到爱于民、泽于民“仁民”,再至爱与物、尊于物“爱物”。孟子无疑将其“性善论”与“仁”思想融汇,在“性本善”的基础上,将“仁”的思想广延推及,将“亲亲”的人本本性推恩泽于民,再推及于广大的自然万物。“仁民而爱物”的思想自然而然地将仁爱的精神和情感贯注于自然万物,是孔孟仁爱思想的逻辑展开。在他看来,“仁”能够扩充至于“爱物”,是因为“仁”不仅是人本身的德性,而且还是指人对天地自然的德性,孟 子将爱民与爱物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处理人伦关系的道德规范和意识延伸至大自然的领域,强调在人们生产发展中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规范中,我们也可以把成熟的人伦关系的规范和意识应用到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中。孟子“爱物”的伦理观念,认为“恩足以及禽兽”、“君子远庖厨”,这是道德的行为,把保护动物纳人到人类美德的范畴中。《春秋繁露· 王道通三》:“天,仁也”;《释名·释形体》:“仁,生物也”;《易传·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日生”等等,都在表明了这一点。天与人共同拥有“仁”的德性,那么,天“生物”,人“爱物”,就是必然的。孟子把“仁民”与“爱物”联系在一起,从大系统的角度来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这一思路看,人与自然是统一和谐的关系;从最终意义上讲,保护环境、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仁民而爱物”的实际内容就是将自然保护作为落脚点。
3 孔孟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当今,人类想要摆脱生态问题和生存困境,有必要重温孔子、孟子的生态文化观。而今天我们研究孑L孟的生态伦理思想,是深感古代哲人孔孟有着超乎寻常的智慧和远见的。研究和挖掘其思想精华,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对于进一步提高人们的道德自觉意识,对于拯救脆弱的生态环境,对于指导人类生态文明实践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1 为中国当代生态伦理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撑孔孟生态伦理思想比较完整地表述了朴素的中国生态伦理思想。探索孔孟生态伦理思想有利于中国生态伦理理论溯本求源,有利于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伦理建设的这个主题,加深我们以人类的理性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生态伦理实质的理解,有利于我们探索生态伦理的本真精神。
生态伦理理论虽然在世界上有普遍的认同,但是由于各国的历史和文化各异,导致了生态伦理无法结合本国和本地区的实际,于是这就要求我们在把握生态伦理实质时,具体结合本国的历史和文化来拓展生态伦理理论,为本国的生态伦理思想寻找理论支撑,当本国的历史文化与生态伦理理论找到结合点后,生态伦理理论就可以指导本国的生态文明的发展,能为本国的生态伦理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孔孟的生态伦理思想就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思想,他们的思想为我国生态伦理理论建设提供了原始的理论支撑。孔孟的“天人合一”及其完整地表述其生态伦理思想,为我国生态伦理理论提供了较早的完整生态伦理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生态伦理理论渊源。
3.2 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践行路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强烈的直观性,其直观性特点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多重性和复杂性,但孔孟的生态伦理思想体现出对万物浓厚的人文关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2.1 从生产发展角度孔孟的“天人合一”思想告诫人类不能把大自然作为一个纯粹的征服对象,而是要不断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在工业快速发展的时代,不要片面地强调人类是自然的主人,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结果遭到了自然环境和气候的报复,导致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极度恶化,破坏了人类利用自然进行生产的良性循环系统。
3.2.2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复兴的角度孔孟“仁爱”精神提示我们,孔孟的生态伦理思想不仅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还要注意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全面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方面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3.3.3 从转变思想观念角度树立新的发展伦理观。我们着眼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关系,要求人们用一种崭新的发展伦理观来看待问题,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健康关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时候我们也要注重公平、和谐,考虑到我们周围环境、各种生物与人类生存的利益和谐。
孔孟的生态伦理思想在中国人意识中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我国古代独特的生态文化风貌以及现代我国独具的生态文明意识。我们要从生态伦理的高度来认识自然、探究自然,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办事。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在求得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要遵循以自然客观规律为前提。一旦忽视,必将危及到人们自身的身存和发展。我们必须于大自然和睦相处才能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人类取之于自然,靠天(自然)吃饭的重要性,为了使人们正确树立造福于民的良好生态意识,我们必须充分珍惜利用自然资源。这对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维护生态平衡以及促进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是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
最新文章NEWS
- •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在大数据时代的服务
- •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整理和数字化方面
- •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面纱》翻译的分析
- • 论文写作面临的九大拦路虎
- • 什么是有效论文?
- • 论文修改的内容和范围介绍
- • 稿件内容规范要求
- • 论著是什么?
- • 学术期刊规范化的问题
- • 避免医学论文抄袭的基本要求
推荐期刊Tui Jian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Pedosp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