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及内地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比较与借鉴
0 引言教育是民族之本。千百年来,教育的目的及使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教育的最终目的一直没有改变,即培养完善的人才。这样一个目的清晰地表明我们在进行教育事业之时,不仅要教授科学技术知识,还要从人文方面给学生以熏陶。目前在我国内地的教育中,虽有不少呼声呼吁要重视人文教育,但是人文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还是不高。而在香港地区,自钱穆创办新亚学院弘扬人文文化以来,人文教育一直受到了各个学校的重视。即使是在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内,人文教育所占比重也较大。所以,本文将对比香港和内地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发展情况.以借鉴香港高职院校的发展经验。
1 办学理念德国教育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文中曾提到:“今天我们关心科技人才的培养,但对此我们必须小心行事,因为我们为科技人才的匮乏而震惊,而其所造成的后果却变得模糊。培养出来的科技人员只是服务于某些目的的专业工人,他们并没有受到真正的教育。看到这样一段文字,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而这种反思必须追溯到教育的理念目标上。我们对教育理念目标的追求不应当只停留在经验层次的具体目的上,而是要上升到哲学层次,教育应为“成人”的教育闭。有人会提出疑问,认为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有其特殊性,故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目的应该注重实用性和专业性。这种考虑是合理的,但是却忽视了人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不管何种教育,都应当回归到人,以“成人”为目标。所以,高职教育理念至关重要,必须从培养学生为某一项专业技能的工人向培养全面型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上转移。“全面型”就是要求我们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完全的工作能力,还要有在工作中学习的能力,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还必须要有诚实、负责任等良好的品质。
1949年钱穆以人文主义教育为宗旨在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这一行为影响了其后香港高校的发展。
自此,人文教育在香港的教育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
香港的高职院校发展情况与内地有一定的差别:除了其最着名的8所大学设有高职文凭的培养,还有一些专业的职业培训机构,如香港专业进修学校等也有高职文凭的专业。“八大”(8所本科大学)一直注重传统文化.这样附属于香港“八大”高职文凭培养就裨益良多。比如,香港中文大学迄今仍采用书院制度,学校也以“博闻强识”为校训,其下属的高职学院— — 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也受其影响,重人文已成为其发展的一个传统。香港所有职业培养机构乃至于本科大学中,其中职业生涯指导都是其重点发展项目.以帮助学生更理性地思考、更合理地选择。在进行生涯指导时,学校不仅会请社会成功人士来进行讲座,还会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公司参观。这样的指导方式体现了香港高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我国内地的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还是为了培养 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型、操作性、管理型人才。我们要关注的是.培养出的这些人是否可以将其所学技能应用于对社会有益的地方。我们不想再看到类似“富士通跳楼”的事件发生,这需要我们加强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 不乐观的情况是现在人文教育在不少高职院校只是一句空VI号。比如,不少学校在安排学生暑期实习的时候,容易出现安排不当;和学生沟通不足;学生不满的局面。我们应当反思这种办学理念和教育目的,从人出发,给学生足够的关怀,特别是在就业方面给予学生相关指导与支持。
理念决定着价值取向,高职院校要树立正确的理念,确定合适的办学目标,以人为本。人文教育不能再局限在传统的内容上,应当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随着时代的需要调整我们的内容。
2 师生素质在教育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要在高职院校中发展人文教育,不仅需要学校政策理念的支持,同时也需要教师及学生的配合。教师要在基础课教学中逐步渗透人文知识。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老师,特别是基础部的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
而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有接受包容的精神。
不能功利主义.认为人文学科与自己就业关系不大,就敷衍了事,勉强应付。学生要认识到人文教育是对自身内在的一种升华。若是只注重技能。而忽视人文培养。这些学生最终就会和生产线上生产出的产品一样,是不会思考、不会面对各种情况的机器。
香港的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主要以学士为主。学生需要通过香港高级程度会考才能报读高职院校的学位课程。从学历学位来看,他们并没有太多优势。
但是.这些师生的人文素质都较好。香港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处。近百年来。香港人民在接纳西方新文化的同时,也很好地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些着名学者.如梁文道等也推动了整个香港社会人文教育的发展。香港高职院校的教师通常都会选择在工作中继续修读其他专业学位。而在香港高级程度会考中,中国语文和文化是学习中文至少6年的学生必须报考的科目。这一科目公布的参考篇章有《与青年谈中国文化》、《情与中国文化》、《传统科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中国的传统社会》、《人生的意义》等。也就是说,在现在香港各高职中的学生都阅读过这些书目。
对比之下,中国内地高职院校对基础部文化课教师的培养力度还不够。内地的普通本科高校一般会分层次对教师进行培训,如从助教到骨干教师的培养。
但是这些措施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中的实施力度还不够。此外,内地应试教育的传统造成了老师在教学上、学生在学习中的功利主义,重技能而轻人文。内地高职院校的生源大多是在高考第4,5批中录取的,还有一部分学生来自于职高、中专和技校。这些学生在9年义务教育后就与普通高中的学生分流,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有些学生甚至会反感、排斥人文学科,认为这些都是无用的,只是为了相关学分敷衍了事 。这些学生在个人素质方面是有所欠缺的。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高职学生有一技之长,但仍不被社会看好的原因。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的是有道德文化的人才。即使一个人有再好的技术,不能学以致用,不具有好的职业操守,那对整个社会也是没有任何益处的。
对比内地和香港高职院校教师、学生素质.不难发现.内地高校在这方面还需要努力。最根本的是我们整个教育需要一定的改革,从根源上改变应试教育的方式,这样才能提高人文教育发展不优的局面。
高职院校还要完善基础文化课教师培养制度.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同时.教师要意识到为人师,不仅在学业上要给学生以指导,同时还要管理学生的日常行为,更要从思想上引导、教育学生。我们还要完善各个阶段的教育,给予人文教育应有的重视。
高职院校在这个过程中要做的是,打造高质量的精品人文课程.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决定教学内容,不能一直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要让学生接纳并喜欢人文学科。
3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体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包含2方面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有效地开展人文教育.必须要重视基础人文课的课程设置。优秀的课程设置有利于课程活动的开展。
香港各高校在人文基础课的课程设置方面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其中有优劣之分。香港职业训练局所设的高职文凭修读期为全日制5个学期。在这5学期时间,学生一共要修读40门课,其中至少有12门人文课程.有“英文传意:职场对话”、“全人发展:自我提升”、“英文传意:书信写作”、“职业中文传意(1.2)”、“全人发展:国际视野”等等。这些人文课程在5个学期平均分布,基本都是系列课程,比如“全人发展”这个系列课程就有“自我提升”、“国际视野”、“团队策动”3门 这种设置方式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关怀是循序渐进并且着实有效的。此外,在具体内容的设置上.该院校中英文协调发展,考虑高职学生的需要.设置职业指导相关课程。香港职业训练局还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人文课程,比如广告设计高职 文凭设置了“文化研究与设计”这种人文专业课程当然香港也有一些高职培训院校在人文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不足。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高职文凭培养时限为2年制,共23个科目,69学分,其中人文基础课只有9学分,分别是“英文听说”、“英文读写”和“汉语读写”。这样的课程设置无论是在整个课程结构还是课程具体内容方面来看,都是没有新意的,并且对学生的内在人文素质的提高是没有多大帮助的。
内地的高职院校在基础课程的设置方面没有统一要求,所以就出现了每个学校自成格局,教材五花八门的情况。由于学校要保证专业课有足够的学时.人文基础课常常要给这些专业课让出空间。内地的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1个问题和开设课程有关.有些学校会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有些选择开设“El才艺术”,只有少数学校、少数专业有“大学语文课”。我们必须认清的是,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绝对不仅仅只是会公文写作或者演讲,而是要了解并学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和“应用文写作”、“El才艺术”相比,“大学语文”在文化渗透和传承方面的作用是有绝对优势的I51。
第2个问题在上文已稍有提及,即人文教育有时需要让步于专业课程,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因为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理应是相辅相成的,高校不应该单纯的割裂它们。第3个问题在于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有些高校混淆2者的概念,会以政治教育替代人文教育,这是不妥当的。人文教育对人心灵的涤荡作用是润物无声、春风化雨般的。而政治教育主要还是以理性的说教为主。所以2者不应该混为一谈。
纵观以上,我们发现人文课程的设置应是贯穿整个高职教育,并且应和专业教育相结合。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符合其需要的人文专业课,比如在旅游专业设置旅游美学的课程,在设计专业开设设计美学,在烹饪专业设置传统饮食文化发展等课程。这些安排可以让人文课程有质有量.从而对我们的学生产生好的影响。
4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课程实施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的身心都将得到发展。
教学过程是建立在课程设置基础之上.由师生素质所决定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教学目的为导向.引导学生在认识活动中逐渐调节自己的情感和兴趣.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在各方面取得进步,并且努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学过程是学校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中国古代着名 的思想家朱熹就提出过“为学之道”、“读书之法”、“严立课程”等命题,足见教学过程的重要性。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合理分配和教学方法的优化设计又是中心环节。所以,要在高职院校有效地进行人文教育,必须要重视这个过程。
在香港,由于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学校展开教学过程形式比较多样。师生之间的交流也达到了有效的双向交流。教学内容方面在上文课程设置部分已经提到,香港高职院校的人文学科的课程不是孤立的,通常都是系列课程。香港中文大学的张灿辉教授就设计了“自我与人生”课程.共有5个章节。分别是“死亡与不朽”、“爱情哲学”、“性与文化”、“幸福论”、“乌托邦思想”,这个系列课程力求从文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各个角度让学生了解、探索并思考生命中的一些问题同。在教学方法方面,香港的课堂更加自由开放,学生的参与度也比较高。在人文课的课堂上老师主要会采用讨论法、陶冶法、探究法.辅之以必要的讲授法。这些教学方法完全考虑到了高职学生的特殊性,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内地,近l0年来对教学过程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教学过程也正逐渐被优化。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教学过程方面,不少内地的学校还存在缺乏科学性的地方。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是尤其需要改进的。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文基础课教学内容单一.甚至存在有些内容与人文教育相悖的地方。在教学方法方面.现在高职院校的人文基础课的教师还主要以教授法为主,满堂灌,这种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还是一种填鸭式教学。甚至有部分学校兼课教师直接照本宣科,不讲求任何教学方法.这样一种行为是对学生的不尊重。校人文教育的比较与借鉴 37的思想家朱熹就提出过“为学之道”、“读书之法”、“严立课程”等命题,足见教学过程的重要性。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合理分配和教学方法的优化设计又是中心环节。所以,要在高职院校有效地进行人文教育,必须要重视这个过程。
在香港,由于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学校展开教学过程形式比较多样。师生之间的交流也达到了有效的双向交流。教学内容方面在上文课程设置部分已经提到,香港高职院校的人文学科的课程不是孤立的,通常都是系列课程。香港中文大学的张灿辉教授就设计了“自我与人生”课程.共有5个章节。分别是“死亡与不朽”、“爱情哲学”、“性与文化”、“幸福论”、“乌托邦思想”,这个系列课程力求从文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各个角度让学生了解、探索并思考生命中的一些问题同。在教学方法方面,香港的课堂更加自由开放,学生的参与度也比较高。在人文课的课堂上老师主要会采用讨论法、陶冶法、探究法.辅之以必要的讲授法。这些教学方法完全考虑到了高职学生的特殊性,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内地,近l0年来对教学过程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教学过程也正逐渐被优化。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教学过程方面,不少内地的学校还存在缺乏科学性的地方。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是尤其需要改进的。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文基础课教学内容单一.甚至存在有些内容与人文教育相悖的地方。在教学方法方面.现在高职院校的人文基础课的教师还主要以教授法为主,满堂灌,这种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还是一种填鸭式教学。甚至有部分学校兼课教师直接照本宣科,不讲求任何教学方法.这样一种行为是对学生的不尊重。
所以,要在高职院校贯彻好的人文教育,还必须关注教学过程这一环节。要有合理的教学内容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因为我们面对的是高等教育的学生,而这些学生又以职业教育为主,所以在展开教学过程的时候要考虑其特殊性,不仅内容要得当,适合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和水平,同时要采用讨论法、陶冶法这类适合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教学方法。
5 结语人文教育作为以人为本的教育,对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大有裨益。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并不是要否定或削弱技术教育在高职培养中的地位。我国高职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在某些方面呈现非健康状态,比如社会认同较少。这些需要人文教育的介入,培养出素质高的学生,以使社会对高职教育改观。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发展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我们需要政府、学校政策的支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加强各个环节,一起努力。
本文是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
最新文章NEWS
- •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在大数据时代的服务
- •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整理和数字化方面
- •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面纱》翻译的分析
- • 论文写作面临的九大拦路虎
- • 什么是有效论文?
- • 论文修改的内容和范围介绍
- • 稿件内容规范要求
- • 论著是什么?
- • 学术期刊规范化的问题
- • 避免医学论文抄袭的基本要求
推荐期刊Tui Jian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Pedosp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