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综合论文写作指导

人文关怀护理行为感知的研究现状

  关怀是护理的本质。Baldursdottir等研究表明,在优质护理实践中,关怀和技能必须同时共存。
 
  患者感受到关怀可促进情感或精神上的康复,建立信任关系和减少隔阂[3]。研究发现,患者在整体护理中感受的关怀越深,其对护理的满意度就越高。关怀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但是不同文化中其表达、过程与形式各不相同。目前国内逐渐开始重视护理关怀行为研究和探讨,因此,有必要就国内外人文关怀护理行为感知研究现况做一综述,为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视角。
 
  1 人文关怀的内涵目前,对关怀的定义尚无统一的定论。护理人性关怀理论家Watson认为,护理中关怀的实质是一种充满爱心的人际互动,其目的是帮助他人达到生理、精神、灵性及社会文化的健康。Leininger[5 认为,关怀指护理工作中强调以人为本的精神,为了改善和促进人类健康而直接去协助、支持及促进个人或团体的一种护理行为。Larson等[6]定义关怀为有意识的活动,提供身体上的照护、关注情感,增进安全感。
 
  2 人文关怀护理行为感知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 人文关怀护理行为感知研究的重要性美国护理学会强调:现代护理实践的4个基本特征之一是建立、促进健康和治愈所需要的、体现关怀的关系。
 
  众多研究证实了人文关怀护理行为可以对患者身心康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Swanson_3 在对130个已出版的关怀研究总结后发现,患者对关怀感知的重要性如下:情感或精神上的康复如尊严、自制、人格;促进身体康复,生命的挽救,安全和更加舒适;建立信任关系和减少隔阂。此外,狄恩·欧宁胥等 用大量的实验说明了爱与健康的关系,关怀可以使人快乐和有希望,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促进健康。可见,关怀在护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容忽视,而患者对关怀行为的感知更加值得引起护理同仁足够重视。
 
  2.2 人文关怀护理行为感知研究的必要性
 
  2.2.1 体现护理本质要求的需要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以及全国护理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将人文关怀融人护理工作中,服务于细微之处。营造关心患者、爱护患者、尊重患者、帮助患者的氛围”,这为临床护理工作者指明了护理的方向。关怀照护包括心理、文化及社会等层面,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必须融人人文关怀理念,才能使患者真正感受到高品质的护理。可见,对患者实施关怀是护理的本质要求,加深对护理关怀行为的感知研究同样体现出护理本质的要求。
 
  2.2.2 协调护患关系的需要 所谓的护患关系,就是医疗护理过程中护士和患者、护士和患者家属之间建立一种特殊的人文关系和情感关系。护患的有效沟通体现了人文关怀情怀,是临床护理工作圆满完成的重要保证。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临床上大量先进仪器的使用,不仅使护士对患者的病情观察更为准确,同时也节约大量时间,然而,无论多么先进的仪器也不能取代护患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调查显示,80%以上的医疗投诉是由医务人员与患者或其家属缺乏良好的沟通而引发的;40%以上的医患纠纷与医护人员的情感、爱心、同情心、责任感和法制意识有关。由此可见,人际关系是护理人文关怀实践的基础,人文关怀是协调护息关系的前提,了解患者对人文关怀护理行为的感知成为一种现实的需要,这表明加强人文关怀行为感知的研究势在必行。
 
  2.2.3 满足患者关怀需求的需要 护士应该对每例具有独特个性的患者在他需要某种帮助的时候恰到好处地提供支持、鼓励与肯定。大量研究表明,有效的关怀行为可以满足患者对关怀护理服务的需求。
 
  王菊吾等调查发现,86.3%~99.2%患者希望护士有爱心、表达关怀需求。同时,研究也证实,老年患者对护理关怀需求以操作性行为需求为主。另一项研究显示,有针对性的人文关怀护理干预,可以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焦虑状态,提高生存质量。所以,护士要与患者积极接触,良好互动,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了解患者对护士关怀行为的感知,从而全面了解不同类型、不同年龄患者的个性需要,并适时地给予照护,才能最终实现对患者有效的关怀。
 
  3 人文关怀护理行为感知存在差异
 
  3.1 护患之间存在差异 国内外学者多次同时从护士和患者角度对人文关怀护理行为的感知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结果表明,护患双方对人文关怀护理行为的评价存在明显差异,不同的身份、不同立场护患双方对关怀感知也不尽相同。一项针对肿瘤患者和其护士对人文关怀护理行为感知的调查显示,除了前两项相同外,患者认为最具关怀性的护理行为是:
 
  “熟练地开展治疗性护理以减少患者的痛苦,频繁查看患者,很愉快”;而护士则认为“对患者信息保密,知道什么时候呼叫医生,专业的外表及穿着易分辨的衣服”最具关怀性。此外,Keane等口 调查住院患者对关怀看法发现,患者认为最重要的护理行为是:“知道什么时候呼叫医生,无论发生什么都把患者放在第一位,知道如何给予治疗(如输液等)及如何处理仪器”;而护士的观点是:“知道何时呼叫医生,给予良好的身体护理,无论发生什么都把患者放在第一位等”
 
  最重要。而且,yon Essen等对瑞典的住院患者研究发现,患者认为“知道何时呼叫医生,知道如何给予治疗(如输液等)及如何处理仪器,对患者的医疗状况表现诚实”具有较强的关怀性,然而护士则认为“倾听患者的诉说,无论发生什么都把患者放在第一位,当患者需要舒适时触摸患者”具有很强的关怀性。可见,同一关怀过程,护士和患者双方对关怀的感知截然不同,这为实施关怀护理的同仁提供了临床实证,对了解患者对关怀行为感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2 护生之间存在差异 相当一部分学者也针对实习护生对关怀行为的感知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代、不同实习阶段的护生对关怀行为的感知存在着明显差异。从土耳其护生对关怀的感知看出,专业或帮助性关系包括尊重、关心、责任、沟通、舒适在内,以及技术能力被认为具有关怀性。另一项质性研究显示,护生认为关心他人、产生关联的决定、和他人互动、互动的结果具有较强的关怀性。除此以外,Khademian等对90名护生研究发现,护生将“监控与随访”、“信任关系”分别作为最重要和最不重要的维度,将“给予患者及时的治疗和药物,拥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为患者提供护理,教患者关于疾病、治疗和自我护理等”列为最重要的护理行为,将“很少自愿为患者做一些事情,对患者始终如一的接近,在群体中提供祈祷的可能等”列为最不重要的护理行为。然而,Mangold 对护生和护士的研  究发现,护生选择“倾听患者”作为最重要的关怀行为,而将“无论发生什么都把患者放在第一位”作为最不重要的关怀行为。所以,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实习阶段护生对关怀感知呈现出明显不同看法,应引起护理教育者和临床带教老师的特别关注。
 
  3.3 患者之间存在差异 研究发现,不同患者对人文关怀护理行为的感知评价受社会文化背景及病情的影响。国内研究表明,住院患者认为最具关怀性的护理行为有善良周到、态度温和、重视和尊重患者等;患者认为将房间整理得很整洁、对患者宣传安全知识等行为具有最少的关怀性_2 。而术后患者认为准时给患者治疗及发药、态度温和、护理技术娴熟等最具有关怀性;而认为最缺乏关怀性的护理行为是:了解患者在医院以外的生活情况、陪在患者床边、用触摸的方式(如握手)表达对患者的关心 。对于康复期精神患者而言,健康教育被认为具有较强的关爱性 。同时,Samina等研究显示,患者对护士的反应性、护理服务的可利用性、护士的病房组织能力有较高的认可。Larson研究了住院患者对护理行为的感知,结果显示患者认为最具关爱性的护理行为包括需要时及时给予帮助和监测病情。由上可知,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疾病的患者对关怀的感知出现非常明显的群体差异,这对临床护理人员准确了解患者对关怀行为的感知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参考,这一点尤其需要引起我国临床护理工作者的重视。
 
  4 护理人文关怀的测评工具目前国外对护理人文关怀测评发展出多达22个测量工具,部分已经被我国学者汉化,其中有19个测量工具都认为护理人文关怀是一种行为,其实质是为了满足患者需求而进行的一种治疗性干预措施。
 
  大部分测量工具测评的重点是护理人文关怀的行为活动,包括判别护士哪些行为属于关怀行为、护士是否实施关怀性行为等。
 
  4.1 关怀评估问卷(Caring Assessment Tool ReportEvaluation—Q—sort,CARE—Q) 由Larson于1 9 84年研制,用来测定受试者对人文关怀护理行为的认识和理解。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精神科护士与患者、临终护理院的护士与患者、冠心病患者及护士、康复医院肿瘤患者和护士、肿瘤患者疼痛与护理关怀行为的关系等。该问卷由5O项护理行为组成,分为6个量表:
 
  可接受性、解释和帮助、舒适、期望、信任关系、监控与随访,要求调查者按照条目的重要程度由高到低进行排序。信度测量发现,5个最重要的关怀行为的信度为0.79,5个最不重要的关怀行为信度为0.63。
 
  4.2 关怀行为评价问卷(Caring Behaviors Assess—ment Tool,CBAT) 由Cronin等 设计,其目的是了解患者对关怀行为的评价和过程,该问卷是以Watson的人性关怀理论及10项关怀要素为理论基  础,包含63个条目,7个维度,4名熟悉Watson理论的专家评价了其内容效度,每个维度的克朗巴赫系数为:人道主义0.84,帮助与信任0.76,鼓励患者情感表达0.67,健康教育0.90,支持、保护、矫正环境0.79,帮助0.89,存在主义0.66。我国学者刘义兰等[2阳和许乐等 相继汉化了CBAT,分别调查了住院患者和ICU患者。
 
  4.3 关怀行为问卷(Caring Behaviors Inventory,CBI) wo1f等。。 将其由原来75个条目修订为42个条目,采用Likert 4级评分,护理中的关怀被认为是人与人之间分享自己感受的过程,利己同时利他。该量表包括对他人的尊重、专注于他人的经历、积极的关联、专业知识和技能、保证人的存在5个维度。
 
  Cronbach s a系数为0.83。wu等于2006年将其简化为24个条目,对362例住院患者进行测量,形成了简化版的关怀行为问卷,使其更方便用于临床。
 
  4.4 护理关怀行为量表(CBC)和患者关怀感知问卷(CPCS) CBC和CPCS均由McDaniel 设计,于1990年首次出版,都是用来评价护士照护患者时的照护行为。McDaniel认为关怀行为应定义为那些由护士完成的言语和非言语的有代表性的行为。CBC和CPCS可同时使用,来评价整个护理过程。CBC包括12个条目,每个条目由一名有经验的观察者打分,并在3O min内完成。CPCS在观察结束后由患者填写,包括10个条目。CBC的内容效度为0.80,CPCS内部一致性效度为0.81。
 
  5 小结国内外学者对人文关怀护理行为的感知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结果显示护患之间、护生之间、患患之间对关怀行为的感知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虽然目前已经有多种测评工具可供选择,但是由于测量工具本身的局限性以及跨文化的挑战,研究中国文化背景下,不同疾病患者对关怀行为的感知成为研究者的当务之急。全面了解和理解不同患者对人文关怀护理行为的真实感知体验,可以指导不同专科人文关怀护理工作,为患者进一步提供有效的人文关怀护理,同时可以为管理者和职能部门制定有关决策提供参考。
 
  本文是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