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综合论文写作指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创新问题探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创新问题探析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关注,当前大学生个性化教育培训模式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唯一出路。
 
  一、构建大学生个性化培养模式的意义1.构建大学生个性化培养模式的理论意义当前,整个中国经济社会都处在转型时期,世界经济发展也已经进入“知识性”时代。在“知识性”
 
  经济增长模式之下,需要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中国当前恰恰最缺乏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尖端人才。要想改变这一情况,必须从教育方面着手,对传统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呼唤个性培养模式。
 
  传统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注重知识体系传授,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作用,这种教育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机械流水化,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另外,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往往以学习结果、教师讲授和考核成绩为单一评价标准,忽视学生的学习效果、主动探索和个性发展。要想改变传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大学生全面综合发展,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教师与学生和谐发展”理念,最终达到教育的终极目的。
 
  2.构建大学生个性化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
 
  (1)价值多远化的高校教育所必需高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当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极易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并体现出与2O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群体截然不同的群体时代特征。
 
  当前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非常复杂,个体要求成为主流。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遍使得之前单纯的奉献精神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大学生讲求高效务实的内在需要。一部分学生渴望积极融人社会,另一部分学生则追求自我。总之,大学整体价值评价标准已经开始呈现多元化倾向,思想观念更加包容、更加开放。
 
  (2)素质教育综合发展的全面要求当前大学生鲜明的个性是整个群体的真实写照。通过网络以及其他方式,他们了解到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弊端以及问题;在进人大学之后,他们也迫切想要在追求个性解放的同时发展综合素质,以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现状。因此,全面发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仅应该局限于某一学生个体,还应该关注整个时代的学生,关注其发展潜力,促进其综合发展。
 
  综上可知,个性化教育不仅仅是教育理念的更新,更是一种系统的教育培训工程。其不仅仅关注受教育者成长的某一阶段,还将其精神理念渗透到受教育者的终生以及社会发展变化的每一时刻。从时间而言,个性化教育要求从幼儿学前教育开始,延续整个学校教育,乃至继续教育范围之内;从空间而言,其不仅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个体自我成长完全纳入其中。因此,也有人认为个性化教育基本上等同于素质教育,着眼于个体的个性教育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性,以最终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完善个体的独特性。
 
  二、大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问题高校是中国当前输送人才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良好德育教育、培养良好品质的主战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传统教育的弊端和危害、当前社会对优良人才的渴望,加之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前进和素质教育的深人人心,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个性,以促进大学生优良品格的形成。这是当前高校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以人为本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也是为未来中国培养尖端人才的重要方式和必经途径。但是,由于缺少理论经验指导,加之在个性化培养过程中部分改革措施矫枉过正,当前大学生个性化培养存在重大问题。
 
  1.德育理念脱离实际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已经成为过去时,这为高校大学生个性化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但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德育工作在实践过程之中并没有紧跟经济发展步伐,仍然具有计划经济色彩,工具性和政治性十足。自从20世纪新中国建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政治服务,其主要目的是为社会主义中国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这种德育目标就有错误。实质上,其片面强调对于政治合格人才的培养方式矫枉过正,认为只有顺从、听话、思想不激进、凡事按部就班的学生才能称之为合格、优秀,这种观点是不符合“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思想观念的。时至今日,部分高校仍然无视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变化和个人需要,既有悖于高校德育肩负的重要任务,又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和良好品质的形成。
 
  2.德育教育简单化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式仍然延续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的灌输方式,粗暴简单地将书本纸面上的道德实践硬生生讲解为道德规范。一方面,对于当前个性化并不明显但价值曲线多元化的高校大学生来说,其只能是生搬硬套,除却对考试大有裨益之外一无所用。另一方面,对于部分具有创新精神和独立个性方面的学生而言,这样的“填鸭式”教学无异于对其个性化综合素质发展的扼杀。另外,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 去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 。这套理论体系已经沿用很长时间,未能体现时代特征。总之,单一化、粗暴式的教学模式最终收到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只有认真分析学生,针对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有效化,才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
 
  3.个性化培养环境欠缺这同样是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主要问题之一。大学生的性格以及个性随着其年龄的不断增长而逐渐趋于稳定。良好的环境以及外界因素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反之则会起到阻碍作用。高校教育片面重视大学生知识接受情况的现状,导致大学环境封闭、保守,让大学生真正成为“保护动物”,这既阻碍大学生创新精神和求知激情,也不利于其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最终,大学生只能沿着高校设定的道路进行成长和前进,机械化成为高校教育的代名词。因此,只有为高校大学生提供自由成长的大环境,让其在大环境之中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培养个性发展,才能帮助大学其养成良好品格。4.高校教师缺乏德育教育激情高校教师是大学生在高校期间最亲密的人,教师的言行举止会深刻影响到学生的态度、价值以及性格的养成。不可否认, “德艺双磬”的高校教师才能在大学生性格养成过程之中实现知识传输与德育教育的双重目的。当前,高校教师片面重视知识传输的现状非常普遍,加之高校教师在德育功能之中不占主动陛,部分高校教师教龄呈现低龄化状态,使得教师逐渐遗忘自身的品质对大学生影响的重要性。总之,部分高校教师将教师岗位常规化、行政化,忘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发展,最终影响到学生的综合发展。 。
 
  5.管理标准和评价体系僵硬化 .连续多年的大学扩招政策,使得大学高校教育普遍化,同时高效的规模也令人瞠目结舌。为了规范学生管理,很多高校实施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例如,学生选修课程必须够数量,参加集体活动次数必须达标,但往往流于形式,许多大学生不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许多课程也忽视学生群体的差异化,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机械化、模式化、简单化、僵硬化。但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自主独立能力的人。另外,当前大学生评价体系还是以学习成绩为主,尽管部分大学已经就此进行改革,但不可否认学习成绩仍然占据主流,不会因为学生个体差异而改变。
 
  三、推进大学生个性化培养模式构建的对策1.更新人才培养观念这是当前构建个性培养模式核心方针,需要整个社会、国家、学校、家庭全方面、多层次来关注。在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之中,有五大观念需要注意。这五大观念是深化当前高校教育改革,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1)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综合发展。实际经验已经证明,创新人才必须坚持全面发展观念,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年龄发展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与其所在群体发展,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综合发展,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和自然四大领域和谐发展。
 
  (2)树立“人人成才”观念教育工作者必须在脑海之中牢牢树立“人人成才”观念,培养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思想观念,让其明白成才并不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引导学生抓住机遇,提升其自信心,敢于突破束缚和阻力。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将转变人才观念,为学生成才创造条件、搭建舞台,促进所有学生都能将其潜能最大化发挥,以助其成才。
 
  (3)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整体发展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点,当前学生群体本身的兴趣和特长也呈现多样化特点。这两种情况都使得传统单一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脱离实际。 “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当前高校应该坚持的人才培养原则,这既是保证教育质量适应形势发展的前提,也是培养新型创新人才的突破口。
 
  41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物质生活的持续改善和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加,使得人们在学校教育之外进行“充电”的时间也越来越多。终身学习是当前社会成员个体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形式和实现自我价值发展的新型学习理念。经济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只有不断地进行学习,才能紧跟时代步伐,不被时代所抛弃。 ’
 
  5)确立系统培养学习观念传统教育模式最大的弊端或者问题就在于“一刀切”,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完全已经适应不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因此,需要整个社会、学校、家庭全力配合,教学、教研、科研、实践之间相互紧密结合,以最终形成教师教学与科研、学生学习与实践、家长参与管理的整体系统性培养学习方案,这便于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的身心变化和心理特征,有助于高校师资力量的不断成长,更有利于整个社会教育水平和居民教育素质的整体提高。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院常务会议之中审议并且通过。《纲要》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针对教育领域进行改革的十年教育规划方案,是10年内指导全国高校改革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要》内容总共涉及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考试制度改革、地方教育保障、建立现代大学等lO个方面。其中最要的就是“更新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纲要》还指出: “高校应该倡导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建立新型的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关注学生个体的独特性,保证每一个学生优势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当前,想要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从以下两个领域着手,帮助学生全面成长。
 
  (1)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整个社会都必须关注人才成长,将发挥人才重要作用放在首要位置。针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刀划”弊端,高校必须针对每个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设计能够帮助其成才的具体计划、目标,并严格监督其成长过程,帮助其在发展个性特点、开发优势潜能的基础之上能够健康、全面成长。另外, “以人为本”观念的落实要求当前高校必须改革现行教育评价体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学习成绩占主的考察模式,将“注重书本之时”转变为“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还可以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添加到教学改革目标和教师教学内容之中,将其作为终期考察学生成长和教师教研能力评价体系之中。
 
  (2)理论联系实际传统教育模式中, “教”与“学”、“学”与“练”、“练”与“做”等方面完全脱节。因此,在今后长时间段内,高校教育教改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互结合,让学生将书本知识联系到理论实践之中,让学生了解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一方面提升其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更能帮助其升华课本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传统教育模式的封闭和保守,使得当前社会之中“高分低能”现象倍出。因此,以实践为核心,将创新能力列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十分必要。
 
  3.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在高校改革之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应该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主要突破点,进行教学制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和科研实践之中,在教学实践和科研实践之中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并不断充实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创新性思维的不断提高。
 
  (1)优化课程体系为了帮助学生全面成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现在很多高校都实行学分制,课程体系也分为专业课、公共课和选修课。但实际情况是,部分学校的公共课过多,导致其专业课程只能在高年级进行学习,一方面浪费学生时间,另一方面由于学生毕业实践过多导致专业课效果变差。因此,高校要想实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必须从优化课程体系方面着手,加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实践的课时量。除此之外,针对部分“偏科”学生,引导其发展优势项目,指导其选择合适课题,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2)教与学相互结合传统教育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仅仅是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其实,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的过程。高校应该允许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自己教学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特点,教学学生怎样学习,如何思考。学生则应该把握教学过程,与教师进行互动,针对教师教学内容提出自己意见。另外,在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上面,教师也应该允许学生答案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则可给予其充分肯定。综合下来,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开阔学生思维。
 
  (3)完全学分制度学分制度是教育模式的一种,它以学生自主选课为核心,注重学生个人的兴趣,附之以教师的培训指导,再通过学分和绩点,对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进行综合教学管理的教育模式。学分制首创于19世纪末美国的哈佛大学;1918年,北京大学开始实行学分制。新世纪以来,学分制改革已经在全国高校展开。
 
  学分制度不仅仅是教学模式方面的更新,同时也是以“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培养模式核心。但在实际情况之中,全国高校普遍存在伪学分制,只是形式上面的伪学分制度,并没有真正理解或者实行学分制的相关理念。
 
  在高校教育之中实施学分制最重要的意义是其能够将学科之间的界限彻底打破,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兴趣或者爱好在专业课程之余选择选修课程或者其它专业,并取得相应学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陛。
 
  (4)奖学金方式多样化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设定奖学金,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最重要的是,奖学金的获得标准必须多样化,或者学习成绩、或者创新思维、或者发明制造、或者实践能力,以帮助学生在发展个性思维能力的同时,积极开拓创新。
 
  本文是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