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综合论文写作指导

教育论文范文:对某高校期末考试补考情况的分析

  高等学校扩招之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对于学业成绩检测提出了挑战。近几年,大学生考试成绩下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许多大学教师感慨:“试题越来越容易,不及格的人数越来越多。” 因此,研究探讨大学生补考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对某高校经济与管理学院201 1—2012学年两学期期末考试补考情况进行了专门分析,期望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为教育教学提供借鉴。
 
  一、2011—2012学年期末补考情况
 
  (一)期末考试整体情况经管学院有5个专业和1个专业方向,共77个自然班。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有2 207名学生(剔除缺考、缓考以及转专业缺乏名单者)参加考试,全部考试课程54门,其中不及格课程涉及46门。在46门补考课程中,数学、英语等公共课涉及15门课程,占补考课程门数的32.6% ,不及格学生238人次,占40.3% ;专业课涉及31门课程,占补考课程门数的67.4% ,不及格学生352人次,占59.7% 。
 
  第二学期除去18个毕业班、482名学生实习不参加考试外,共59个自然班、1 725名学生参加考试,考试课程46门,其中不及格课程有37门。在37门补考课程中,数学、英语、政治、计算机等公共课涉及14门课程,占补考课程门数的37.8% ,不及格学生335人次,占58.9% ;专业课涉及23门课程,占补考课程门数的62.2%,不及格学生234人次,占41.1%。

  (二)期末补考学生情况第一学期补考涉及416人共590人次,补考人数416人,占全部学生的18.8% 。最高分59.6分,最低分9分,平均分45.5分。补考人数较之往年略有增加。
 
  第二学期补考涉及385人共569人次,补考人数385人,占全部学生的22.3%。最高分59分,最低分1.8分,平均分42.55分。补考人数比例较第一学期略有提高。
 
  二、分年级不及格情况的统计分析第一学期,一年级563人,不及格168人次,占29.8% ;二年级568人,不及格267人次,占47.0% ;三年级477人,不及格90人次,占18.9% ;四年级480人,不及格56人次,占11.7% ;五年级119人,不及格9人次,占7.6% 。第二学期,一年级563人,不及格228人次,占40.5% ;二年级568人,不及格271人次,占47.7% ;三年级477人,不及格59人次,占12.4% ;四年级117人,不及格11人次,占9.4%。由数据可知,随着年级增加,补考门次逐步降低。其主要原 在于:一是低年级公共课如数学、英语较难;二是低年级学生刚从高中考过来,还未掌握大学学习方法,同时有松懈情绪,而到了高年级专业课较多,学生较为重视。
 
  但为什么二年级不及格率反而比一年级更高呢?比如一年级的高等数学一、高等数学二不及格率并不高,而到二年级的线性代数、概率与统计较之高数难度降低了,但不及格率却大大增加。根据对学生和相关专业教师的调查,我们认为一年级学生刚从高中过来,尚未有专业概念之分,经济管理类学生和其他学院甚至工科学院学生在可以作为比较的数学类课程的学业成绩上并无明显区别,而到二年级经管类学生数学类课程学业成绩不理想,很大原因是这些学生贴上了专业标签的原因。他们认为数学课对于经济管理专业无用,思想上不重视,学习效果相应的也较差。
 
  因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对低年级学生教育、引导,使学生缩短大学适应期;二是加强专业思想教育,特别要使学生明确培养方案中各门课程对于培养目标的意义,避免厚此薄彼。
 
  三、分专业不及格情况的统计分析第一学期经管学院各个专业之间不及格情况差距不是太大,但也能从中看出一些问题。不及格率最低的是会计学专业,这和会计学专业学风较好呈正相关,也和会计学专业学生整体素质较高相关。
 
  农管专业不及格率最高,这和该专业培养目标相比其他专业而言不太明确、学生专业思想不太稳定、学风有待加强相关。营销专业整体不及格率较低,但年级之间差距较大,其中营销101班、102班不及格率分别达23.30% 、22.30% ,在全部77个班级中不及格率最高,这与该班当学期所开课程有关。营销专业第一学期开设大学英语、会计学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线性代数,这几门课程理科色彩较浓,相对难度大,而营销专业其他学期开设课程文科色彩浓重,难度相对较低,不及格率相应也比较低。
 
  第二学期不及格率最低的依然是会计学专业,而本学期信管专业不及格率最高,这和该专业两门专业课程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相对较难、学风有待加强相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不及格率平均达11.02% ,其中心理学课程竟然有17人、29.80% 的学生不及格,究其原因主要与该门课程学习态度有关。
 
  针对上述情况,可采取以下措施:各专业分类指导,加强学风教育。对于农管专业要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明确专业发展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于营销专业,要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针对性,使学生学会特定学科的学习方法,教师也要加大辅导力度,增加作业量和训练量,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平时。对于信管专业,要对难度较大的课程进行针对性指导,教师加强课外辅导,增强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要加强学习态度教育,教育学生对所有课程都一视同仁,切忌忽视某些课程。四、不同学制学生不及格情况的对比分析经管学院营销、国贸专业存在四年制和五年制学生,即普高生和对口生,二者有明显差距。一般认为,普高生素质要整体好于对口 生,补考率应当较低。但事实恰恰相反,普高生补考率反而较高。普高生第一学期不及格率6.6% ,第二学期7.95% ,而对口生第一学期不及格率4.8%,第二学期3.54%(见表4、图3、图4)。究其原因,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是主要因素。对口生一般对考到高校感到非常满意,因为这是职业学校学生能够报考选择的最高本科院校,也是他们心目中的最好学府。因此,学生入校后专业思想稳定,学习态度端正,没有过多的其他想法,能够专注于专业学习。而普高生则缺乏这种稳定的专业思想和端正的学习态度,考试结果不尽人意便是必然的了。
 
  整体而言,普高生补考率高于对口生,但一年级第一学期对口生(9.20%)却高于普高生(4.70%)。
 
  我们认为这是大学学习适应快慢的问题。因为普高生在高中阶段经常性地进行模拟考试,对各种各样的考试较为适应,而对口生在高中阶段专业学习更多,考试较少,因此大一刚入学对于考试尚不太适应,一旦适应后,加上态度端正,很快就把不及格率降下来,从第二学期开始,对口生不及格率都低于普高生。
 
  针对此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增加对口生入学适应教育,通过专业指导教师和高年级学生言传身教,教会学生大学学习方法;对于普高生则应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激励学生斗志,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真正把精力用到专业学习上来。
 
  五、不及格率较高的若干课程考试情况分析第一学期期末54门考试课程中有46门存在不及格情况,46门课程中不及格率较高的主要集中在9门课程中,涉及人数345人,占全部不及格学生590人次的58.5%。
 
  第二学期期末46门考试课程中有37门存在不及格情况,37门课程中不及格率较高的主要集中在9门课程中,涉及人数367人,占全部不及格学生569人次的64.5%。
 
  这些课程可以归为三种情况:一是公共课,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需要严密的推理和逻辑思维,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心理上往往感觉较难,学习行动上往往主动放弃,致使不及格率较高。二是技术性较强的课程,如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会计学、数据结构等,这些课程同样需要严谨的数理逻辑思维支撑,需要在全学程的不懈努力,对于平时较为散漫,习惯于期末冲刺的经管学生,这些课程就成为了拦路虎。三是专业基础课程,如政治经济学、管理学、微观经济学等,这些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程,开设较早,一般在大一开设,而大一新生尚未适应更加强调自主学习的大学生活。同时,有的学生尚沉浸在紧张高考之后的松弛状态以及刚刚考上大学的兴奋之中,没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稍不注意便会出现不及格现象。
 
  由此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要求学生转变观念,对所有开设课程都应重视起来;其次,要在平时用功,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六、建议大学生考试不及格属于正常情况,但是学校不能放任不管,任其发展。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学生,必须认真研究这一问题,并着力解决,努力使学生提高课程学习水平,提高考试一次通过率。
 
  (一)学校方面对于学业考核,学校层面应当探讨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要有利于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学生顺利就业这一中心,各种各样有效方法皆可采用。
 
  1.入学确定基调 从低年级补考较多可以看出,大学新生对高等教育往往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在新生尚未度过高考成功的余兴和进人大学的懵懂之际,严酷的第一学期考试已经来临,准备不足是一个普遍现象。因此,加强入学教育,加快学生适应大学生活,设置专业概论课便非常必要。一是把优良的学风传下来,使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紧张起来,二是教育学生掌握大学学习方法,三是通过专业概论课强化专业思想教育,明确未来发展目标。
 
  2.培养方案保证方向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结构,坚决去掉无关课程,提高重要课程的地位,增加课时,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确保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例如,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数学类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但刚刚升入大学的低年级学生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再加上课时紧张,很多内容可能难以完成,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吃力。因此,应增加此类课程的课时,并扩充内容,或者把现有内容讲透讲细,真正让学生掌握相应内容。
 
  3.教育教学加强针对性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是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因材施教尤为必要。首先,各个学院对于学生要分类指导,对于不同年级、不同学制(四年制、五年制)、不同性别、不同生源的学生,要深入调研,分类指导。例如,对低年级要加强专业思想、学习方法等大学适应教育,对高年级要加强社会认识、就业能力等社会适应教育,对四年制要加强专业思想、学习态度教育,五年制则要加强学习方法、励志等教育。其次,研究当代学生的特点,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教学需要。当今社会学生面临更大的学习、生活、就业等压力,学生学习具有实用性、功利性、目的明确性等特点,高校的教育教学必须更加紧密联系实际,强化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二)教师方面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因素,充分发挥教师课  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把教育教学做实,是提高教育质量、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
 
  1.研究学生,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对于不同基础、不同年级的学生要用不同方法,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成。
 
  2.改革教法,强化应用 传统教育教学往往是满堂灌,理论多而实践少,坐而论道,学生难免厌学。
 
  教师要克服空谈,强化实践,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教学内容本身把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3.科学命题,重在促学 既然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考核学业水平就应当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科学命题,达到检测水平、促进学习的目的。命题要在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下,确保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使优秀学生获得较高的分数认可;只要认真学习,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顺利通过。高等学校的学业水平考试应当是标准参照测验,而不是常模参照测验,只要达到了教育目标规定的标准,都应当给予通过。正如有关专业所指出的,“现代教育评价应该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辩证统一,体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共同作用”。
 
  (三)学生方面
 
  1.增强信心,严谨治学 学习态度决定学习效果,加强学风教育,形成优良学风,是保证学业成绩优良的关键因素。学生一方面要坚定信心,经过高考锤炼的学生只要认真学习,一般都能完成大学课程学习。另一方面要下定决心,在大学阶段依然要继续努力,刻苦学习,切忌一人大学便以为大功告成,不思进取。
 
  2.了解课程要求,学会学习 各门课程的特点不同,学习方法自然有别,学生一定要学会学习。例如从课程风格上看,有偏重形象思维的,如管理学、心理学、政治经济学;有偏重逻辑思维的,如数学、经济学、会计学;有偏重技术的,如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有偏重思维拓展的,如商务谈判、公共关系等。学习方法上,对于注重形象思维的课程,应当以教材为基础,大量阅读相关课外书籍,扩大知识面,增强经济管理素养。对于偏重技术的课程,则应当严格按照教材体系,紧跟教师授课过程,每一堂课、每一节内容都必须学懂学透,寄希望于期末突击是无效的。
 
  3.重在修身,忌急功近利 培养方案当中的所有课程都是经过认真论证,精心挑选,证明是对培养目标有价值的,都有其存在必要性,学生一定要认真对待所有课程,千万不能按照自己的好恶在学习态度上厚此薄彼,致使出现学业成绩两极分化现象。
 
  本文是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