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综合论文写作指导

教育论文范文:提高高校职业指导效果的策略研究

  自1999年我国试行大学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相关调查显示,毕业大学生数量远远超出了社会的需求数量,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由2003年的210万,剧增至2010年的630万。2011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更是受到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逐年递增的毕业生人数以及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Et趋激烈的社会和行业竞争,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变得异常严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一个亟待解决的复杂问题。
 
  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我国数目最为庞大的就业困难群体。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摒除高校毕业生人数剧增与社会劳动力需求饱和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就业困难,社会经济因素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美国经济学家奥肯经过实证研究提出的奥肯定律认为,在3% 的GDP增长基础上,GDP增长速度每提高2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下降1个百分点;反之,GDP每下降1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上升1个百分点。实践经验支持经济增长与失业率这种负相关的变动关系。也就是说,经济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就业以及企业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特别是近几年,由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相对降低的GDP增长速度制约了社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社会劳动力需求和持续增加的毕业生数目之间的矛盾也Et益突出,这在宏观层面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相对比较困难的局面。
 
  (二)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专业结构调整滞后,部分学科设置脱离市场需求已成为阻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道鸿沟。这既造成了高校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也导致一些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对过剩,间接造成了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难。长期以来,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往往基于高校自身的师资条件,而不是面向市场需求,导致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大学纷纷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导致许多高校办学目标不明确,教育结构千篇一律。
 
  其次,高校学科、专业调整较为滞后,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一些高校的学科与专业结构的调整明显滞后,造成专业设置的滞后性与就业的即时性之间存在矛盾。而这一矛盾直接导致一些大学毕业生就业面过窄、社会适应能力弱、所学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等。第三,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虽然大学毕业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本功”,却缺乏与之相适应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毕业生个人因素的制约毕业生的个人因素是造成其就业困难的主观原因。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的自身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理论与实践能力脱离实际,良莠不齐的心理素质和人际沟通能力,使得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不能适应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符合实际。盲目追求热门与高端职业,却缺乏对自身准确认识,期望值太高。以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系为例,一项调查表明,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类)的学生往往过度关注公立学校和公务员等热门职业,无视教师招考和公务员考试的严峻形势;而食品专业的学生在福建省虽然有较大就业优势,但大部分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从而放弃很多工作的机会。加至当前用人单位把关注点从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向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精神、诚信的品质和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软实力”上倾斜,而这些恰恰是当前很大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所缺乏重要素质。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上削弱了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中的竞争力,导致其就业困难。
 
  二、当前高校职业指导的措施职业指导最早起源于西方,是一定社会组织帮助人们走上职业道路的各种措施体系的总称。高校的职业指导指的是根据社会职业需要情况,帮助即将就业的大学生在学力、智力、体力、个人性格、经历、志向以及家庭与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与了解并给出职业方面的指导或建议,进而选择适合的职业和胜任的工作,较好地完成个人职业定向的过程。
 
  当前高校职业指导的措施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是大学生职业指导的重点。本世纪初,浙江大学率先在研究生中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短短几年引起了极大反响并受到社会和各高校的高度重视 。2007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明确要求高校将《大学生职业规划》纳入教学大纲,并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这门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不仅仅是要帮助大学生强化生涯规划的意识,规划理想的职业生涯,更重要的是它帮助大学生澄清生涯期待,科学安排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与措施,同时,尽快克服入学之初的迷惘与松懈,在一定程度上培养沟通协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就业双向选择的市场机制下,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  入到就业指导课程之中,既是适应社会和市场的双重需求,也是高等教育人性化的体现,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用人单位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个性化职业指导除了职业指导要不断地深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必需在职业生涯的个性化上做好功课,转学校本位和群体辅导为院系本位和个体咨询。由于人力物力所限,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很难对毕业生进行个人职业指导,而非毕业班的学生得到的相应咨询和指导也是十分有限。因此,院系职业指导体系则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重要环节。回归院系本位,可以针对有需求的学生进行相关的咨询,实现职业指导的“个性化服务”。当前许多学校已经建立了院系一级资源网络来进行一对一的实习介绍和工作推荐。此外,为了能给学生提供一个专业化的指导和服务,高校应不断加强咨询指导服务工作,引进职前网络课堂,引进职业测评软件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测评,一些高校还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负责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职业咨询和职业指导服务。
 
  (三)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日常服务体系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职业指导工作主要以以下几个方面为重点。首先,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年进行职业测评。这一测评的主要目的是让新生通过相关测评软件(职业能力测评,人格测评,职业兴趣测评,气质测评)更加清晰的了解自己,通过分析进一步了解自身特长、优势和状态。院系可通过测评结果对每个学生建立职业指导档案,还可以针对不学生群体的兴趣、特长等特点来开展活动。学生则可以参考测评结果,为自己制定一份职业目标以及大学期问的努力方向。第二,从日常咨询工作人手,一方面,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保障大学生顺利就业;另一方面,在一对一的咨询过程中,帮助大学生解决在职业定向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第三,建立和完善网络信息平台。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仍然是滞后的,高校利用互联网作为公共平台,让广大学生共享就业资源。学校可以通过建立人才需求信息库,将人才需求信息和学生资料信息库联合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保证资源信息特别是市场需求信息的时效性,利用现代网络媒介,搭建以网络为载体的就业指导信息服务系统。
 
  三、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国职业指导起步较晚,各高校均处于摸索阶段,尚无比较全面且适合广泛推广的大学生职业指导方面的相关“教材”,目前职业指导在高校中仍存在很多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学会正确分析自己和认识社会,过好大学生活,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良好职业素质和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因此,职业指导是贯穿大学教育的系统性工程。当前高校职业指导以讲座或课堂讲授形式为主,内容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学生需求,内容创新有实效,不单一分层次的大学生职业指导模式尚待形成。
 
  (二)职业指导的专业化程度较低职业指导在整个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指导教育在我国发展起步晚,在高校中具备职业指导专业资格和能力的人员紧缺,按照教育部要求,学校要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配备的专职人员比例不高于1:500,由于高校连续扩招以及毕业生人数急剧攀升,使得这一比例在我国高校严重失调,有的高校负责毕业生就业的专职人员与学生比例甚至达到1:1 000 ,加上很多高校从事职业指导的工作人员很多没有经过系统的职业指导培训,许多老师都是根据自身经验和体会完成指导工作,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难以满足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实际需求。
 
  (三)职业指导的针对性不强求职对每个学生来说都应有专业特点,每个学生也有不同的需求。对于不同专业类型(如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以及不同年级的学生来说,职业指导的内容应有所不同,而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往往是大班授课,且学时有限,无法满足学生需要的个性化、专业性的辅导要求。
 
  四、提高高校职业指导效果的策略
 
  (一)调整职业指导课程结构为进一步完善高校职业指导体系,高校应该发展多种形式,满足大学生“成长需求”的课程结构体系。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学生在职业定向过程中自我探索、生涯决策、求职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多方面发展的需求。针对目前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单一的问题,应积极构建以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就业指导三门课程为主体,辅以学校结合各自特点开展不同内容的选修课程的课程结构。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学校还可以结合不同专业学生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指导,同时尽可能为学生到企业实践提供机会。邀请已经就业的学生回校参与课堂讨论,或引入社会资源(如企业专家等)开展就业创业指导,促进职业指导课程整体结构进一步调整与完善。
 
  (二)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首先,高校应从体制上重视职业指导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高校职业指导体系建设和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其次,就业指导教师职称单独评定体系的建立,可以推动教师队伍的职业化建设,从根本上推进就业创业指导队伍专业化进程。第三,加强教研室建设,积极开展职业指导相关科研工作。大力发挥教研室的作用,开展就业创业相关课题研究,鼓励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走出去、引进来”,吸收国内外就业创业方面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拓展教师队伍专业视野。此外,学校通过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督导、检查、评选,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目的,真正把就业创业教育纳入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三)增强职业指导的针对性高校应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实施不同的职业指导内容。其一,要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面向大一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学生提早做好步入职场的准备。针对大二或大三学生,应开设创业方面的课程,开展普遍的创业教育,在学生心中埋下创业种子,同时满足部分学生想要创业的需要,介绍创业的具体实际操作知识。而针对毕业班学生,要重点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介绍当前的形势政策和求职就业应注意的事项等,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其二,高校在面对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不能一概而论,以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系的专业设置为例,生物科学专业为师范类专业,职业指导工作一方面应增强其师范生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应当同时让学生认清当前教师招考的困难形势,帮助一部分同学转变就业观念;而食品和园林专业属于非师范类专业,对毕业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要求较高,为进一步促进学生就业,除了应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努力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还应该注重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本文是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