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综合论文写作指导

教育论文范文:学分制下的高校本科教学管理改革

  一、学分制的内涵和设计理念学分制体现了个人本位、学习自由、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等理念。为了体现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使学生能学习自由,学分制以适应学生的需求而设计,无论是从课程、专业、教师、学校,还是从学习方式和时间上都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在教育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跨班级、年级、校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打破千人一面的培养模式,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构建每个学生独特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
 
  学分制的内涵广泛,包含选课制度、课程体系、学分管理、绩点制度、导师制度、弹性学制、学分互换制度等几方面。选修制是“学分制”形成的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选课制度存在的前提,保障着人才培养多样性的实现。绩点制是实施学分制的主要依据,用学生的学习成绩结合学分,以此反映对课程的学习效果。学分衡量学生学习知识的广度,而绩点反映学生学习的深度,它们共同保证了学生学习的质量。在自主学习的教学体制下,导师制度的引入保障了学分制的实施。弹性学制从实施的时间上拓展了学分制,而学分互换制度从实施的空间上拓展了学分制,它们共同拓展了学分制实施的时空。
 
  二、学分制与教学管理体制的冲突学分制在高校现行的教学管理中矛盾重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管理组织体系与学分制相冲突。教务处代表学校掌握教学管理的决策权,院系缺少自主权,只负责具体执行决策。教师无法自主选择授课内容,学生无法自主制定学习计划。此外高校只重视知识的高度分化,忽视知识的综合化趋势,这对教师跨学科、跨专业开课不利,学生选课的范围也相应受到制约。二是学分制强调个性的发展与教学管理强调共性相冲突。在学生追求个性发展的过程中,个性事件增多,需层层到达学校顶层,这显然不能满足现实需要。三是行政文化占主导与学术自由文化相冲突。教师参与教学管理的组织机制不健全,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尚未进入实质性的改革阶段。四是学分制学术自由的理念与等级森严的科层制教学管理组织体系相冲突。五是学分制以选择为核心与学校计划机制相冲突。学校对教学计划的执行、考核按统一标准进行,而在学分制下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两者相互矛盾。三、教学管理改革的措施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实行的是以学分和学年结合的不完全学分制,随着学分制的推行,这种学分学年制将逐步向弹性学分制过渡,使教学管理的内容与时俱进。选课管理和学籍管理是学分制管理的核心,成绩管理是检验结果的末端环节。以下将从选课管理、学籍管理、考试、成绩管理等几方面采取措施,改革教学管理。
 
  (一)选课管理的改进1.规范选课制度,完善组织管理 让学生了解选课教师和课程信息,将开课教师的相关信息如教师个人基本信息、课程信息、选课要求制成“指导手册”分发给学生,将部分选课较为集中的课程如体育、外语课设置为课组,在同一课组内限定只能选择一门,均衡学生在同一课组内的选课机会。将选课管理的暂行办法、方法、选课时间、银行代扣款等相关信息发布到网络上。还可将制作的选课指导光盘下发给学生,让初次选课的学生清楚操作流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所处的不同选课阶段,分别设定预选课、正选课、补退选课等环节。在补退选阶段,为了缓解教师和教室资源的紧张,进行“只选不退”的限制,重修重考课程的选修也在此阶段进行,重修费用采用银行代扣方式进行。按照学生所在院系、专业、年级没定如公共必修课和重修课等不同的选课优先级,使选课级别较高的学生能及时选上必上的课程。在选课过程中,可对如免修等情况进行特殊处理。
 
  2.增设学科门数,扩大选课范围 近十余年高等教育持续扩招,而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却跟不上步伐,致使选修课开设的数量少,质量低,学生选课范围狭窄。面对如此困境,可从以下几方面尝试解决:
 
  加快更新专业课内容,增开具有前沿性、新颖性特点的课程,增加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门数,同时实行专业选修课的不同专业学生互选。降低课内最低选修课学分,引入科研训练教学内容,减轻学生理论学习负担,多设立科研学分。学生可以到其他院校选修课程,实现院校之问学科课程互补,_乍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3.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度,加强选课指导 对初次参加选课的学生进行简单培训使其熟悉选课系统操作。为了避免学生仅仅根据市场需要、个人兴趣、上课时问方便等选课,而忽视自身合理专业知识结构的构建和实际开课情况盲目选课,增加对学生选课的指导。由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担当本科生导师,指导他们分析选课方案。根据学校提供的分组  选修课,结合学生自身所获得的知识结构以及定向发展需求进行选课。鼓励自学能力强的学生选修同类课程中高层次课程,拓宽知识结构,指导基础较弱的学生适当减少选修课程。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出高质量课程首先,鼓励教师多种方式的学习,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其次,实行优质优酬,通过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或者引进优秀教师,开出品质高的课程。
 
  最后,加强院校间的合作,实现教师资源共享,缓解师资力量不足的压力。
 
  5.完善教学配套设施,保障选课落到实处 学分制教学的多样化,需增大设备经费和教学经费的投入,如教室、实验室、现代教学技术设施的建设,教学管理系统的引进,选课中心、教材供应中心、实践教学基地及教学信息中心的建设等。
 
  (二)学籍管理的拓展
 
  1.调整教学计划,让弹性学制真正实现学生提前毕业弹性学制是随着学分制发展而产生的,国内普遍将学习年限定为3~6年。依学分制规定学生修满年限所规定的学分即可提前或者推迟毕业,但由于教学计划的安排,学生提前毕业的可能性很小。如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一般都安排在规定的学年学期选择,学生只能选有限的课程,所以提前毕业的难度非常大。此外,考试制度的制约也是影响学生提前毕业的因素。学生因为选修课程过多,难免有些课程的考试时间会发生冲突,对学习进程会有影响。所以应调整课程计划的设置,使考核的方式多样化,多利用平时检查,避免集中在统一时间段考试。另外,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对于学习困难或身体状况不好的学生,可以等身体恢复后再返校就读;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可通过打工等方式筹集学费等。这些措施都更加体现学分制人性化的特点,真正实现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安排学习进程。
 
  2.放宽转专业的限制,实现跨院校间的学分互认制首先,放宽转专业的限制。虽然学分制管理可以允许学生转专业,但实际上转专业人数非常有限,转专业的条件苛刻,手续繁琐。目前国内的很多高校仅限于优秀学牛转专业,而对于那些不适合本专业学习的学生却没有开放门槛。对于这些学生而言,要度过漫长的四年本科学习是非常痛苦的,既浪费了时间,精神上也遭受折磨。因此有必要适度开放转专业的门槛,真正实现学生能自主选择专业。
 
  其次,成立指导委员会和评估委员会。当学生想申请转校、转系、转专业时,成立指导委员会可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 J。由申请的学生提供详细的报告  由评估委员会进行评估来决定是否可以通过申请。
 
  最后,实现学分互换制。学校可以和层级相同、专业相近的院校建立学分互认制 J。学生到其他院校学习获得的学分可以和本校学分相互转换,其他院校也承认在本校所获得的学分,学生可以在不同专业不同大学之问流动学习。
 
  3.大力发展学生群团组织,减少重修学生的比例 学分制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教师甚至专业,班级的概念变得模糊,依照传统的按班级管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操作。可以以宿舍、社团为单位,把兴趣相同的学生组织起来,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营造互帮互助、奋发向上的学习氛围,有助提高学生的成绩,减少重修学生和学习警示生的比例。
 
  (三)考试与成绩管理的科学化首先,健全各项规章,完善制度的可操作性。绩点学分制注重目标管理,为了保证质量,必须加强可控性,建立质量评价监控体系。增强成绩管理各环节的透明度,保障信息的全面、完整、准确,定期检查考卷、评卷、成绩登记等的规范化;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收集有关教学信息并及时反馈,由教务科利用教务管理系统对问题学生的学籍、教学计划、选课、考试、成绩进行集中管理;以往检测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是考试,随着其弊端的逐渐突显,实行教考分离的考试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可以建立试卷库,由计算机随机选题对学生进行考试。此外考核形式可多样化,集中考和随机考、闭卷考和开卷考、过程考和结果考相结合,口试、论文、设计、社会调查、现场操作等多种形式综合应用。
 
  其次,稳定管理队伍,提高人员素质。教务管理人员的不稳定或成绩管理的不规范,可导致部分成绩缺失和成绩记录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尤其是这些问题累积下来,最后需要牵动大量人力逐一核对。
 
  成绩管理是一项连续性很强的工作,而实际管理中人员的频繁更换,工作交接不到位,成绩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深受影响,因此稳定教学管理队伍至关重要。
 
  学校要重视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管理队伍的地位,可在职称晋升、待遇、进修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让管理人员安心工作。同时学分制的实行,带来了教学管理工作的复杂化,高校应适应发展的需要,适当增加教学管理人员的编制,减轻管理者的工作压力。管理人员也要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业务技能素质和科研能力,运用现代管理手段以敬业的精神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管理工作。
 
  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引进,必然引起一系列的教学管理改革措施,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勇于实践、逐渐推进,学分制改革的成功。
 
  本文是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