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综合论文写作指导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

  从邓小平同志提出“两个大局”的思想至今,区域经济的发展始终是我国经济整体发展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经济要发展,关键靠人才,特别是中原经济区建设更需要高质量的人才。但是独立学院特别是河南省独立学院普遍存在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独立学院应敏锐地捕捉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相对弱势,建立一个既反映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又能促进河南省独立学院进一步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模式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在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英文中的模式(Model或Pattern)表示模型、类型、形式、范例、榜样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方式。《汉语大词典》将模式解释为事物的标准样式。总的来说,模式具有结构性和功能性两种类型,它是理论的一种简化形式,具有构造、解释、启发、预测等多种功能,可以向人们提供某一事件的整体形象和明确信息。因此,在科学方法论中,模式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用模式方法分析问题、简化问题,便于较好地解决问题。
 
  经济学家费孝通认为,模式是从发展方式上说的,由于各地所具备的地理、历史、社会、文化等条件不同,在向现代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路子,不同的路子就是我们所说的不同发展模式。但是,由于不同条件都存在着可变性,所以不同发展模式的有效性依赖于一定的条件,条件不同了,相同的模式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前人的研究仅可供研究和参考,不可以完全模仿和移植。此后,模式这一概念引入教育研究领域,广泛应用于教育的各个方面,引申出了教育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办学模式、体制模式、课程模式等诸多概念。
 
  1994年,国家教委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首次明确提出:“研究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改革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的任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众多学者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热潮。
 
  随后,在政府部门及教育部门强调要“改革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呼吁下。人们开始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出发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外延和特点进行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龚怡祖则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中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与规范性”。因此,人才培养的计划、培养的目标等以教育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分析自第一所独立学院成立以来,河南省的独立学院在招生规模上呈递增趋势,现在共有独立学院1O所,在校学生超过13万人。河南省的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兴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在很多方面还不成熟,存在诸多问题,如产权界定、办学规范、发展前景等等,同样,其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河南省独立学院学生和用人企业为样本,设计问卷并进行调查,以期获得对河南省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状况的真实评价。因此,本文把学生对人才培养的满意度评价和企业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评价作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中的测量项目。
 
  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情况,采用封闭式问卷的形式。在用人单位招聘意向调查问卷中共设计了18个问题,其中9个问题是有关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另外9个问题是关于学生学习成绩和工作能力的。在学生调查问卷中共设计了22个问题,其中有16个问题是关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在问卷调查选取样本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样本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样本选择的学校是河南省10所独立学院中的三所,分别为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和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调查的对象为这三所学校的2007级、2008级学生,即大三、大四的学生。因为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在校时间长,对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较为熟悉。企业单位的选择主要考虑对独立学院毕业生有需求的企事业单位。
 
  第二,样本的选择要基于经济学的供求理论。
 
  独立学院的学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人,是教育接受者和教育消费者;独立学院是生产者,毕业生则是生产的最终产品;企事业单位是消费者,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者,是独立学院生产产品的检验者,独立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否能承担工作,是由企事业单位来评价的。因此,样本的选择是在经济学的供求理论基础之上,分别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度充分考虑。
 
  基于以上因素,通过对三所独立学院的300名学生和350个对独立学院毕业生有需求的单位(包括私有企业、科研机构、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向企事业单位发放调查表350份,向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共收回企事业单位调查问卷302份,有效问卷273份,其中私有企业251份,科研机构2份,国有企业7份,事业单位13份,回收率为86.29% ,有效问卷占回收问卷的90.40%;收回学生问卷295份,有效问卷291份,回收率为98.3%,有效问卷占回收问卷的98.64%。利用EXCEL对回收的有效问卷按学生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汇总,得出企事业单位和学生对每个问题的选择人数(即频数)及百分比。
 
  调查结果显示:在学生对学校人才培养整体状况的满意度中,满意的占22.56%,部分满意的占65.41%,不满意的占12.03% 。基本上,学生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制度、人才培养评价“感到部分满意”的所占比重较大。企事业单位则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实际工作和学习的应用能力等。
 
  同时,在所调查的独立学院学生中,有24.8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校是应用型学校,有47.79% 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校不是应用型学校,还有27.4% 的学生说不清。
 
  三、独立学院“1+2+x”人才培养模式的经济学分析基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问卷调查结果,笔者提出“1+2+x”人才培养模式。
 
  “1+2+x”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是:“1”为学生在第一学年要把公共基础课全部修完,并且在第1年内不区分院系内的各个专业;“2”为第二和第三学年要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全部学完;“X”为弹性实践教学,也就是在最后一年或更长的时间内要把课堂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训结合起来,不仅要将仿真模拟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还要将课程教学与技能取证结合起来,让每个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最少要取得一个技能资格证书,切实做到让学生毕业以后到工作单位就能持证上岗,提高学生的成功就业率。并且,在大二的第二学期根据学生对不同专业课的理解和兴趣进行第一次专业分流,在大四的最后一年把学生按考研和就业不同去向进行第二次分流培养,对考研学生进行专业课和数学、英语方面的辅导,对有就业意向的学生则进行技能训练和就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考研率,促进独立学院的进一步发展。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就是社会的需求和独立学院的毕业生供给刚好能达到供求均衡的状态(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或接近供求均衡的状态(如图1所示)。D表示社会各行业需要的不同规格和不同层次的人才,s表示各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人数,图中E点就表示供求的均衡点,即各个高校的毕业生几乎都能就业(自愿失业的学生除外)。而据对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各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在毕业一年内找不到工作的占毕业生人数的近30%左右,而社会各用人单位则出现了某些岗位招不到人的情况,即出现了供求失衡的状态。而失衡的原因既不是供过于求,也不是供不应求,主要是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期望太高,总觉得自己是本科毕业生,去做销售或到小企业上班有损自身的形象,而更倾向于找一份政府部门的工作(如公务员等)或者去学校等稳定的单位上班。而企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快速发展,需要大量能在生产、管理、经营第一线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品试制等工作的人员。独立学院毕业生在应聘时往往对工资要求较高,到单位后其动手能力又较差,达不到企业的预期要求。因此,要想增加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就需要提高其就业的能力。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应选择应用型较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上述定位和分析下,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应当以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市场为导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专业分流培养模式为主,并结合弹性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国内各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及“1+2+x”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确定每个学期所开设的课程,然后再根据实际需要确立每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以满足人才市场的多样化需要。
 
  本文是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