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综合论文写作指导

构建完善的高职轨道交通专业群教育类型体系的研究

  一、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的背景与趋势按照《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在“十二五”期间,我国铁路建设将维持大规模投入,投资额将保持在每年7000亿元左右,共计约3.5万亿元,相比“十一五”期间的2.2万亿元投资,增加了1万多亿元。将建成16448公里高铁、高铁平均每公里造价1.14亿元计算,高铁的总投资约为1.875万亿元。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到2020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l2万公里以上。对轨道装备的需求为l万亿,轨道装备企业新增技能人才20万人。
 
  湖南省“十二五”发展纲要中明确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作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株洲千亿轨道交通产业园应运而生。技术创新、精益生产是轨道装备企业的发展方向,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是企业创品牌的关键。未来lO年,轨道交通装备人才需求达到:76.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需求达到54万人以上,培养适应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发展的人才已经迫在眉睫。
 
  我国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给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轨道装备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质量、层次和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为了紧跟国家和区域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发展的步伐,适应千亿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建设要求,推动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职业教育走向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的办学道路,促进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职业教育向特色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亟需构建完善的高职轨道交通专业群教育类型体系。
 
  二、高职轨道交通专业群教育类型体系的内涵及特点教育类型体系应是体现和服务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姜大源在其新著《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中从一个新的视角审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有着不同于普通教育而富含职业教育根本属性的类型特征,这正是职业教育学的基本内涵”。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建设。因此,高职轨道交通专业群教育类型体系应是体系完整、结构合理、切合经济发展与时代需求,需表现出两大特性。一是现代性。随着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的不断发展,高级技术人才的需要量持续上升,并要求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更深、更广,需要更多的多元复合型人才;各类技术人才的学历层次将进一步高移,高职轨道交通专业群教育类型体系要顺应这种新时代的特质,以便培养更多适合现代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二是开放性。高职轨道交通专业群教育类型体系应该是横向、纵向相互通畅,能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式结构,使职业教育的不同办学层次上下贯通,向终身教育体系方向发展;横向发展趋势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等不同教育形式的相互衔接、沟通与融合,从而实现职业教育人才“立交桥”式培养。
 
  因此,高职轨道交通专业群教育类型体系建设就是高职院校要从服务于地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整体发展出发,实现战略管理创新,包括战略发展观念、战略规划重点、组织机构模式、资源配置分布,以提高轨道交通专业群集成能力和建设质量来实现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目标,实现高职教育适应与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战略追求。
 
  三、构建完善的高职轨道交通专业番教育类型体系的思路与方法区域技术结构的变动和发展及其对劳动力层次的需求直接影响职业学校培养 才的层次,有特色的区域经济的形成和持续快速发展,需要有同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结构,也就是要求物质资料生产与人力资源开发必须相匹配。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所涉及的范围之大、技术水平要求高,分工之细,是其他任何产业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职业岗位在技术水平上的分化,使岗位技术幅度加大,岗位技术层次高移,导致岗位技术成分的提升和劳动内涵的丰富。为满足湖南以及株洲本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类型、层次上的需求,高职轨道交通专业群教育类型体系要实现职业教育内部要素的纵向完善和功能优化;又要扩大与社会各界的横向联系,构建多效能、多规格、多层次、多样化、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类型体系。
 
  (一)树立现代职业教育观,注重人才培养的全面性轨道交通装备这样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并存,以生产流水线为主要工作方式,讲究高度协作的集约化大生产的现代产业中,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以及责任心是保证生产活动稳步进行的基础。对员工的综合职业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讲是两个方面,一是要求员工应具备优良的专业能力,它包括  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的生产操作技能。众所周知专业理论知识是正确从事本职工作的必要基础;专业操作技能是圆满完成本职工作的必需手段。二是要求员工还要具有良好的关键能力,它包括① 正确的工作方法和良好的学习能力,②工作主动性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③沟通的能力,④协作的能力,⑤ 解决问题的能力,⑥强烈的责任心和承担责任的态度六个层面。因此,轨道交通类职业院校在日常的教学教改活动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不但应具有实用性、技能型的特点,更应将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规范意识和职业素质需求作为培养关注的焦点。
 
  (二)深化与继续教育融合,关注人才培养的全程性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应该用终身教育的观念重新定位和认识职业教育,建立和完善与终身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应贯穿一个人的一生,与继续教育相融合,面向社会、立足培训、着眼终身、服务社会,体现出全程性的特性。
 
  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知识更新和技术更替不断加快,职业更替频率不断加快,不可能靠一次性的学历教育完成或培训就能完成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要从终身教育的视角来完善高职轨道交通专业群教育类型体系,校企之间可以利用轨道交通类职业院校其丰富的教学、科研、培训等资源,积极开展合作共建,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内的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校企共同开办职业培训、技能考证等,充分满足企业对人才和员工培训的需求。
 
  同时还应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强化对社会人员的就业、专业培训。在体系的构建中将职业院校打造成为五个中心即行业与企业发展的信息中心,技术开发与服务中心,管理、工艺、标准的创新中心,社会文化、企业文化的传播中心以及就业中心。体现出职前教育、职校学习、就业培训和在职培训紧密结合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使所有人在学习和工作的各个时期都能与职业教育有效对接,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提高全民受教育年限。
 
  (三)构建多层次衔接的职教体系。实现学制的全贯性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主要是由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而层次结构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各层次人才需求的比例来培养各种不同层次的技术型人才,促进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与高职教育层次结构的协调发展。随着湖南株洲区域内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许多与高新技术直接有关的职业岗位,由于这些岗位技术含量和智能水平都比较高,由此促使职业岗位教育层次的高移。市场对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等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在简单地停留在大专层次,而有了更多元化的需求。而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其本身应该是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仍停留于高职专科层次,缺乏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没有形成一种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完整体系,职业教育无形中被降格为‘低层次教育’和‘断头教育’,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生存发展空间。
 
  为推动高职院校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升办学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可以尝试使其职业教育学制有发展提升的空间,特别是向本科、研究生等高层次教育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应发挥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学校要发挥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本科、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形成多层次衔接贯通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福建省在支持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做法可以借鉴:一是开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试点。根据省情及各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培养的需要,支持高职院校选择高职精品专业与本科高校开展联办应用型本科专业试点,面向本省生源,以本科二批次录取,联合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
 
  支持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联办成人教育本科专业。二是开展联合培养专业硕士试点。在工学、医学、农林和艺术类等领域,支持校际联合开展“3+2+2”(三年制高职+两年本科+两年硕士)、“5+2+2”培养专业硕士试点(五年制高职+两年本科+两年硕士),联合开展“3+4”(三年锚高职+四年本硕连读)、“5+4”(五年制高职+四年本硕连读)专科起点本硕连读试点。
 
  (四)构建完善的运行配套机制,增强发展的实效性构建完善的高职轨道交通专业群教育类型体系需要完善、系统的教育配套机制,需要统筹规划,调动各个环节的积极因素,建立许多配套机制来推动和固化。要构建目标体系,确立现代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构建实施执行体系,力促职业教育教学的正常运行;构建保障体系,从政策、人力资源、法律、经费等方面提供保障,为职业教育发展发挥“助推器”和“稳定器”的作用;构建监督体系和评价体系,引导和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构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体系,使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从零敲碎打的论述到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增强对职业教育实践的指引;要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教育、劳动人事、经济部门要紧密配合,形成相关职能部门分工明确、统筹有力、协调运行的领导管理体制,使职业教育各个体系发挥最大合力,取得最佳效能。
 
  四、结论构建完善的高职轨道交通专业群教育类型体系一定要保留职业教育的特性,不迷失方向,明确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招生制度等方面的特性,使职业教育在系统结构上形成无法取代的教育层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和现代品牌的教育类型体系。
 
  本文是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