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综合论文写作指导

教育论文范文:国医大师裘沛然诗作思想与艺术特色浅析

  国医大师裘沛然(1916-2010),浙江宁波慈溪人,是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和中医教育家,行医七十余年,医德广被,活人无数。裘沛然先生是闻名遐迩的大医,同时又有着深厚的人文功底,是享誉已久的“杏林诗人”,其诗作堪称“中医界的一面旗帜”,同样名医兼诗人的程门雪先生曾以“千古文章葬罗绮,一时诗句动星辰”的诗句相赠,赞许之情溢于言表。
 
  裘老诗名早已超出医界,为社会各界所推崇。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为庆祝建馆五十五周年编选的《翰苑吟丛》一书收录裘老十四首诗,并对裘老的诗作推许再三:“先生是当世大医,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卓有建树,以善治疑难杂症著称,同时又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及诗文造诣,以良医涉世,良相胸怀,好学不倦,老而弥笃。其诗沉郁而兼旷达,晚近之作理致与诗兴交融,臻浑成老境矣。”圆裘老的旧体诗创作跨度时间长,作品数量多,不仅反映的内容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诗为心声”,通过分析裘老的诗作,不仅能了解大师所走过的人生道路,还能更好、更深入地感受大师的内心情怀。因此,对于裘老的旧体诗进行分析与整理,具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1 诗作创作概况裘沛然先生从小接受的是私塾教育,自发蒙起,就开始熟读四书五经,对于经史子集都有广泛的涉猎,打下了极好的文史功底。作为旧时私塾教育的重要一部分,旧体诗的写作训练自然不可少。虽然学写诗是一件枯燥的事,但裘老却不觉其苦,反乐在其中,并自此吟哦不绝,将诗歌的写作变为终身的爱好。直到2010年初病卧于龙华医院,还带病写下《病中杂感》(五首),时间跨度达八十余年。
 
  裘老早年的诗歌创作并无专门收集整理,他在《剑风楼诗稿小记》中回忆到:“少年时略涉经史词章之学,后以饥驱,从事岐黄,杏橘为侣,所学遂辍。虽兴会所至,间有吟咏,自遣情性,未当大雅,故随作旋弃,奚囊检点,十九无存。”『31可见,他早期的诗作数量并不少,但多散佚,十九无存,这是十分可惜的。因此,裘老诗作中以后期所写居多,大多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所作。
 
  裘老诗作较早进行收集整理的是《剑风楼诗稿》与《剑风楼诗抄》,前者由数十位书法家、画家泼墨助兴,后者由书法家徐伯清小楷书录一百首,但二书皆未正式出版,只在亲朋中少量赠送,弥足珍贵。1992年出版的《剑风楼诗文钞》中的诗作部分将《剑风楼诗抄》全部收录。2004年1月出版的《裘沛然选集》中,在下集专列“剑风楼诗集”,不仅将《剑风楼诗稿》与《剑风楼诗文抄》中收录的诗歌全部收录,而且还增加了不少新作,计有192首。《裘沛然选集》出版之后,裘老陆续又有一些新诗问世,部分曾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
 
  2 裘老旧体诗的思想内容裘老诗歌所反映的内容极为丰富,生活中每有所感,都诉之于笔,正如他在《剑风楼诗稿小记》中所言:“夫言为心声,歌哭非偶,纪事揽胜,亦留雪爪。”要对如此丰富的内容进行分类,总有以偏概全之感。为了方便起见,兹从大体而论,试分为如下几类。
 
  2.1 感怀国事民生裘老晚年转向人学的研究绝非偶然,而是他一贯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人生态度的延伸与发展。因此,感怀国事民生的诗作在他的诗作中非常多。正如他自己诗中所言:“平生未解吟风月,愿写神州万里春。”(《咏怀》)在他的诗中,既有抗日战争中家国沦陷、生灵涂炭的惨状:“极目狼烟遍九州,洗街屠郭万家愁”;“嶙膦碧血照春莱,八度花红野苦哀。”(《抗战胜利喜赋》)也有国庆十周年的喜悦之情:“尘埃零落古金瓯,忽听歌声遍九州。一路欢红飘节日,东风满地不知秋。”(《国庆十周年又值校庆》)还有庆祝香港回归时的激动心情:“旌旗高矗五星红,复土真成第一功。上国衣冠重睹日,港城何处不春风。”(《香港回归喜赋》)更有对大洪水泛滥,摧毁百姓家园的担忧:“江涛泛滥古神州,俄起千家万户愁”(《同政协诸友共庆抗洪胜利》)。
 
  裘老固然关注社会民生,但却绝非随声附和的锦上添花者,在他的诗中,始终伴有几分理智,体现出敏锐的思考与独特的视角。如抗战胜利之后所作的诗作中,在一片狂欢声中,他关注地却是“接收大员”们敛财心切的种种怪象:“可怜举国狂欢夜,战骨如山尚未收”;“昨夜天风机上急,受降新送大官来。”又如《已卯除夕》是他在新千年之际写的两首律诗,诗前有《序》,详细交待了作诗缘由:“岁除之夜,又值纪元更新,户外爆竹声繁,群情欢腾。予今白发如许,而忧国爱民之心今犹胜昔,情怀耿耿,夜深无寐,因成两律。”群情欢庆新千年之际,诗人却夜不能寐,使他辗转难眠的是内心炽热的忧国爱民之情:“今夜不眠待鸡唱,百年多事望河清”,“德赛先生来到未”,无疑,他渴望“河清海晏”的太平愿景能早日实现,也盼望“德赛先生”能早日真正扎根中华大地。
 
  2.2 抒发内心情怀诗歌除了言志之外,还有抒情功能。裘老看上去望之俨然,非常严肃,但实际上是一个性情中人,有着独特的诗人气质。他曾在诗中自言“我亦乾坤有情者”,这里所说的“情”,自然范围极为广泛,不论是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皆在他诗中有着真切的反映。
 
  裘老诗中表露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极多,如《无题》其一:“灯火连宵梦寐长,剑风楼外月如霜。中华自古多豪杰,祷我炎黄一炷香。”又如他病卧龙华期间的所作的《病中杂感(五首)》中的两首:
 
  其四潇潇春雨漠漠天,世事蜩螗难人眠。
 
  老儒拟向炎黄祷,神州儿女要高贤。
 
  其五社会和谐百事新,欢摇秃笔写天真。
 
  心光布满潜能后,行见满街尽圣人。
 
  写《病中杂感》之时,裘老已经病卧在床多日,衰疲不堪,这几首诗可说是他的绝笔之作。但他的心里,却依然惦记着民族和国家的未来,虽然裘老并不相信鬼神之事,但他依然在心中向上天祷告,渴望神州大地能够早日回春。自然,他也希望《人学散墨》所宣扬的人学思想能够为社会和谐、世道人心起到有益的作用,让道德滑坡、人心惟危的局面能够转变为“行见满街尽圣人”的理想世界。
 
  除了对国家、民族的大爱之外,裘老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极为看重。他所看重的美德之中,“孝”是最重要的一个,这是因为裘老对于父母有着很深的感情。他有一首《悼母诗》真切地表达了对于亡母的怀念与哀悼:
 
  一助柴门逆子来,桐棺已闭万难开。
 
  便能鼎祭复何益,偶听乌啼忽自哀。
 
  老屋霜风摧大数,殡宫夜雨长新苔。
 
  平生淡漠人生死,悲痛今尝第一回。
 
  这首诗,用词平易浅显,却感人至深,特别是最后一句“平生淡漠人生死,悲痛今尝第一回”,更具有催人泪下的力量。
 
  2.3 畅谈人生哲理裘老对于哲学极有兴趣,他善于思考,思想深邃,因此,许多诗歌看似平淡无奇,细细咀嚼,却充满了人生哲理。如《论养生》五首,就堪称是此类诗的代表作,兹举其一为例:
 
  养生奥指莫贪生,生死夷然意自平。
 
  1184瓣滴千古伟人尽黄土,死生小事不须惊。
 
  读这首诗会让人想起苏轼所作的《赤壁赋》中的名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人在天地之间其实是极为渺小的,尤其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更是芥子一般微不足道。裘老在诗中所发感慨,与《赤壁赋》中的感受是共通的,人的一切问题归根到底不出“生死”二字,贪恋是没有意义的,若能看穿这一点,生死这样的事情又哪里值得牵挂呢?裘老还有一文《养生切莫贪生》,与此诗意旨相近,其中深有感触地写道:“万物有生必有死,‘生,吾顺事,殁,吾归焉。’贪生是没有必要的,上下数亿年,人生不过度几十寒暑,朝生暮死与存活百岁,不都是白驹过隙!东西数万里,而我只占七尺之地。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置身宇宙,不就是蚂蚁一只?”
 
  这些观点,旷达中叉寓有几分潇洒,其实也正是裘老自己的人生体会。裘老在诗作《小庐》中写到:
 
  “心为形役到何年,杰阁凌云一抹烟。我自焚香还独坐,小庐尽陋足高眠。”“杰阁凌云”指的是唐代的“凌烟阁”,唐太宗曾请大画家阎立本在其中描绘二十四位开国功臣的图像,皆真人大小,时常前往怀旧。裘老此处用来借指功名富贵,在他看来,这些都是“一抹烟”而已,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让“心为形役”是极不值得的,虽然自己身处“小庐”,但却有着焚香独坐的悠闲雅致,这才是自己所向往的境界。
 
  2.4 各类生活雅趣裘老医学之外的生活也很丰富,除了读书、吟诗之外,他还很喜欢下中国象棋、旅游等,各类雅趣在其诗文中也占有不小的比重。以裘老极为喜爱的象棋为例,他曾与扬州名宿窦国柱手谈过,与名家胡荣华、女子特级大师单霞丽都有过切磋。
 
  裘老酷爱下棋,诗中自然少不了有关的诗篇,他有一首诗就极为巧妙地将棋子都嵌人诗句中:
 
  火明月黑战场开,又见将军跃马来。
 
  未必知兵无败局,多因得相是英才。
 
  西山炮药连天响,震泽雷车动地哀。
 
  一帅功成观象舞,万千士卒尽成灰。
 
  这首诗构思巧妙,将中国象棋上的棋子都全部收入,更难得的是,读来丝毫不觉生硬,均能抓住每一子的特点而尽情发挥,如“跃马”、“象舞”、“雷车”等。而且,由于这首诗是裘老和朋友在苏州西山下棋时所写,故此诗中的“火明”、“月黑”、“西山”、“震泽”(湖)又将下棋的地点、时问等交代的一清二楚,可谓高妙,令人赞叹不已。
 
  裘老非常喜欢旅游,每每在饱览大好河山之余,诗性大发,佳句频出。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即便是被历代无数人吟诵过的景物,也总能另辟蹊径,发现别样的风景,并形象地诉之于笔墨。如裘老曾经多次前往黄山,每次均有佳作,兹举一首为例:
 
  云端谁把两峰安,奇境多从雾里看。
 
  天意为防浩气尽,故开磅礴倚高寒。
 
  黄山最高处为莲花、天都两峰,都高耸入云,而且黄山向来以云雾缭绕著称,裘老此诗不止抓住了这些特点,而且立意高远,大气磅礴,将大自然地鬼斧神工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谓不可多得的佳作。
 
  3 旧体诗的艺术特色裘老常说:“做人要直,做文要曲。”他虽然时常口谦自己的诗是“打油诗”,但实际上他写诗极为认真,绝不马虎。因此,他的诗作不仅数量颇丰,质量也很高,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3.1 文史交融,善于化典裘老喜欢读书,特别是文史类书籍,更是手不释卷,唐诗、宋词、诸子、百家都曾涉猎,知识极为渊博,体现在诗歌中,就是各类典故层出不穷,信手拈来。有些诗歌,特别是怀古类的诗歌,若非熟悉古代文史知识者,是难以完全领略其妙处的。如1978年,裘老曾路过南京,写出了名为《金陵怀古》的七律:
 
  不见当年白鹭洲,谪仙一去亦悠悠。
 
  旧时燕子寻金粉,昨夜潮声打石头。
 
  百劫河山烟月冷,六朝人物树云稠。
 
  痴翁饱看湖光了,灯火微茫过莫愁。
 
  这是一首描写景物的诗,但妙处在于融情人景,同时由于南京是历史名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所谓的“六朝古都”,曾经出现过无数的风流人物,留下了诸多的遗迹。这首诗中就包涵了不少这样的典故,首联两句就将人带入了历史的思绪之中,借李白曾有《登金陵凤凰台》的名作而起句;紧接着又从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与《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中引出颔联;颈联则系从杜牧《泊秦淮》中化出,“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由此可见,短短的一首诗里面着实意蕴无穷。
 
  3.2 主文谲谏,沉郁旷达裘老的诗歌,特别是与时事相关的作品,往往会有所讽谏,这一点,可以说是继承了诗歌史上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诗言志”就是心忧国事的知识分子的传统,惯于借助诗歌来委婉地表达内心深处的想法,提出批评或者劝谏,但形式上却很温和,绝不激烈,也就是《毛诗序》所谓的“主文而谲谏”。这样既能起到讽谏的作用,形式上又比较容易让人接受,“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如《题王午鼎钟馗巡视图》就是一首很巧妙的诗:“红尘百丈隐群魔,岂止林岩伏莽多。为使乾坤扬正气,烦公倚剑巡山河。”借助于钟馗慑服群鬼的传说,表达了渴望“乾坤扬正气”的美好愿望。
 
  裘老虽然忧国忧民,但绝不悲观,其诗句固然多有着沉郁的特质,但读来全无沮丧、灰心之感,反充满了旷达的气息,让人心底为之一宽。如《除夕夜读唐宋诗有感》其一:“一片春声万户烟,风云雨露尽新鲜。
 
  此身行付龙华火,犹贮童心似少年。”许多年纪大的人不喜欢过年,因为这似乎在提示年华老去,但这首诗写作时,作者虽已年高,但却毫无暮色,对于生死毫不挂怀,依然葆有童心,也正是因为这样,故此能抱着欣喜的心情,在岁月的更替中依然能发现新奇之处。
 
  3.3 各体兼擅,风格多样 旧体诗讲究格律,其形式主要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裘沛然先生的诗作中各体兼有,诗艺极为纯熟,其中尤其以七律居多。虽然在许多现代人看来,写旧体诗是“戴着镣铐跳舞”,思想容易受到羁绊,但裘老对于旧体诗的价值与作用给予高度肯定,认为旧体诗与时代并不脱节,关键在于诗人,而不是诗本身,若能熟练掌握,同样能够“旧瓶装新酒”,容纳新的时代内容。为了反驳某些认为旧体诗“束缚思想”“颓唐萎靡”等偏见,他以事实说话,特意写了多首诗歌来示范。
 
  裘老的旧体诗既遵循音韵、格律的要求,又有着不拘一格的洒脱,其诗作风格多变。既有“茫茫沧海忽桑田,醉墨琳琅写纪年”(《吴县观航空表演兼览名胜》其二)、“是处高风皆浩气,怎能无句过黄山”(《重过黄山》)这样恢弘大气之作;也有嘲弄某人讲课枯燥乏味的诗句:“灯光溜碧讲筵开,老佛频频叹善哉”,幽默诙谐,令人莞尔;又有“渡El唤舟衣带水,抚碑无语忆前朝”(《江心寺谒文天祥》)这样凄迷哀伤、充满历史沧桑的感叹;还有“得酒怡然情意足,闲同邻里话桑麻”(《读陶诗后》)这样清新可人,洋溢着浓浓田园气息的妙句;而他在江心寺的诗句“渡口唤舟衣带水,抚碑无语忆前朝”,又凄迷哀伤,道不尽历史的沧桑.
 
  这样多变的风格,而却不觉僵硬生涩,无疑需要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技巧,同时,自也离不开诗人本身的开阔胸襟。
 
  3.4 精于炼字,语句优美裘老素有捷才,时常即情吟诵。2002年11月,他前往卢沟桥纪念馆游览,参观之后,馆方突然拿出纪念册,请裘老题词留念。只见裘老略作沉吟,便挥笔如飞,写下了《过卢沟桥》一诗:“丰台炮火卢沟月,碧血嶙膦草色新。七十年前家国恨,神州再造仗何人。”又如他去参观陆俨少纪念馆,看着老友的遗作,睹物思人,突然主动索要笔墨,挥毫提下五绝:“九州一知己,四海几先生。艺苑论高低,当属晚晴轩。”但是,更多的时候,裘老对于诗歌字斟句酌,极为讲究“炼字”的功夫,可谓“不厌百回改”。他在《论诗偶作》其二中说:“功深未必人都识,句好多由血结成。”这正是他自己的切身体会。
 
  正由于裘老有着这样精益求精的态度,在诗句的锤炼上下足了功夫,因此佳句频出,许多都广为传颂,如“乍看惊富贵,凝视即云烟”(《赠唐云翁并谢为予咏牡丹诗配画》)、“如此人天藏秘奥,晚年何敢侈谈医”(《赠李鼎医师》)、“人从爆竹声中除,诗在梅花梦里成”(《已卯除夕》其一)、“壮不如人今老矣,世犹多病愧称医”(《偶题》)??品读其诗对于读者来说不啻为是一种享受,段逸山先生以“捧读裘老的诗文,犹如咀嚼橄榄,回味馥郁,香甜可口”来形容,可谓形象。
 
  从古到今,许多医家不止精通医术,还以诗文名世,如薛雪、曹颖甫、秦伯未、程门雪等。裘老在《医林艺苑》一文中曾经对此进行过分析:“似乎艺术对于中医学家来说,还有一种特殊的联系,因为古代的医家,多半具有很好的文学根柢,他们早年就已经博览经史百家之书,擅长诗词歌赋,书法音律,而后从事医学。”圈事实上,这样的分析也完全适用于裘老自己,作为医诗兼通的大家,他不但在中医学领域建树颇丰,而且其诗文在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力上均高度契合,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同样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研究与学习。
 
  本文是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