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综合论文写作指导

教育论文范文:以就业为导向的导师制下的学习动力研究与实践

  一、概念阐释与问题分析
 
  1.含义的诠释所谓班导师制,就是学校为了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多方面地实行因材施教,以帮助学生能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与发展而推行的一种制度。那么什么是学风,学风与学习动力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众所周知,学校中学生是以一种最直接的形式——学习的态度与风气来表现出不同的学风。学习成绩、外语四六级通过率、毕业率、学位率、考研率、就业率以及就业后的发展情况等,都是作为检验和考察学风的重要指标。当人们在探讨学风和一些指标的时候,最核心的一点是在研究动力和方法,即动力和方法是获得有效效果的关键所在。
 
  近年各高校都对学风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如从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严格教风考风、改善教学设施等方面着手,努力促进学风建设,这些措施均不同程度地改进了学风,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但同时,在学风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在学风建设的过程中,学生对就业的关注在时间上渐渐发生前移,这就使学风建设与跟学生具有紧密相关的中长期利益— — 就业利益发生了联系和“碰撞”。因此,若能在班导师制的工作中引入“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并将其与学风建设有效衔接,着眼于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分析与研究,便不失为一种有针对性且有意的尝试。
 
  2.存在问题解析
 
  (1)学生自身角度。首先,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无目的性。一些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要么厌学,要么放任自我。有的是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有的是心理上想学,但思想上却又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一些学生在思想上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他们在高中阶段是为了考上大学,而进入大学后却失去了学习目标,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长此以往,这种茫然感会导致对未来失去信心,放纵自己,不能规划自己和未来。另外,他们还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高中与大学两种角色身份的转变会使一些学生感觉很难适应。学习环境一下由封闭转为开放,由督促转为自觉,由被动转为主动,会使学生未能迅速脱离长期应试教育所形成的学习观念的影响,继而引发矛盾和不知所措的心理。与此同时,还有的学生由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过早且浮躁地投人到打工赚钱的领域,殊不知,没有一个正确的引导,势必会影响到今后的学习与发展。
 
  (2)教师角度。教师职业素养不高,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虽然近年来高校招聘教师的条件越来越高,绝大部分学校把研究生学历作为进入高校任教的最低门槛,但高学历并不等于“高素质”。日常工作中,个别教师由于不能遵行师德的操守,因此很容易产生一些不良现象。责任心差,对课堂纪律漠不关心,导致学生缺课、上课讲话、睡觉、看报纸杂志等现象的发生;教师备课不认真,上课照本宣科,索然无味的教法便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缺乏跟学生的沟通,容易造成启发式、互动式教学难以开展的尴尬局面。教师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关心,不能为其在生活和学习中进行有益的帮助、指导与规划。
 
  二、适宜的方法与举措班导师通过在专业课程上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联系校企合作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促进学风建设,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这也不失为一项很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入渐进式的就业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势在必行。首先应明确几个概念—— 职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是指人的一生中连续从事的职业或者职务的发展道路,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而“职业生涯规划亦称职业生涯设计,是指在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的基础上,个人通过对职业生涯主客观因素分析、总结和测定,确立个人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预先进行生涯发展系统安排的活动或过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在每个人求学、就业的过程中始终都不可小视。
 
  因此能够帮助学生对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结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特点加以分析与权衡,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把好关则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重视职业启蒙教育通过渐进式的就业教育,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对低年级同学要进行专业实践教育,在新生的入学教育中设置就业辅导系列讲座,为大学初级阶段的学习提供动力。在入学教育中,通过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特点、兴趣取向与家庭经济状况等,帮助他们确立自己的目标。同时,在明确了基本目标后,进一步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业内知名企业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的有关信息,以确定自己直接就业或继续深造的目标,从而帮助他们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多组织学生参观一些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深入就业单位参观考察,让学生进一步增强就业观念。面对学生对毕业走向的疑惑进行耐心解答,能将培养目标具体化。充分整理用人单位择人、选人的具体要求,帮助学生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并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优势与不足,确定目标,之后及时弥补自身在知识、技能或综合素质上的不足,在几年求学中不断充实自己,以便为将来做好充分的知识和能力储备。
 
  2.有针对性地分流培养
 
  (1)就业群体。主要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做法,使学生的理论学习更加接近专业实践,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共同创建良好的学风。“走出去”,主要是指学院深入到用人单位进行调研。“引进来”,是指组织小型招聘会,或邀请企业人员进校进行讲学或讲座,在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中,能就学生关心的问题,如个人成长与发展、学业与工作之间的联系、就业以后发展的空间有多大等,进行耐心讲解,及时与学生部门沟通,针对每位同学实际做出有针对性的就业帮扶。
 
  (2)升学群体。针对升学学生所产生的茫然与无助,不妨可以委任学生担任组长兼联络员一职,在班导师的带领下开始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学习指导。通过个别谈话与辅导帮助学生设定合适的目标,为升学专业把关,提出合理化建议,指导他们的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的学习,并鼓励他们结伴学习,在互相交流、互相鼓励中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与毅力。同时,加强对升学的信心与方法的引导,组织升学专场辅导,从立志升学、认识升学的难度、确定升学的学校与专业方向等方面进行引导。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学习保障,包括他们的毕业学分、学习环境,在专业课程与辅导时间发生冲突时要及时处理。另外,将顺利升学学生的成功经验进行整理,在院报上进行刊登,为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让他们能够借鉴他人经验,不断取长补短,争取成功。升学同学,无论是专升本还是考研都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导师应经常与这些同学谈话,及时帮助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应该成为他们的朋友。
 
  3.参与专业实践贯穿学习始终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及早为学生搭建专业实践机会,使学生及早适应企业的工作需求。
 
  (1)推行大学生创新实验及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科研。目前学院已经开始重视此项工作,教务处与科技处都开展了学生支持以及能参与的项目。
 
  (2)鼓励学生参加企业生产实习。导师要充分下到企业中去调研,研讨校企合作的合理模式,找寻适合的企业,通过学校与企业签订正式的校企合作协议,使学生到企业后能真正地掌握专业技能,及早适应企业用工需求。
 
  (3)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成果的体验与成果转化。
 
  为培养学生的学科精神,可组织一些同学参与到专业教师的课题研究中,使他们能亲身感受经师生共同努力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给自身带来的振奋与喜悦;让学生积极参加国际科技产品博览会,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激励学生参与科研,培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4)重视学生书本知识的应用,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与竞赛活动。通过系部的支持与专业班导师的共同努力,建立专业图书资料室,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在图书、电子资料以及学习场所等方面做出保障。鼓励学生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计算机设计竞赛、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结构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大赛等各赛事。
 
  4.扶持弱势群体的就业竞争力重视特困生的技能与素质培养。根据以往的班导师指导经验,特困生群体的就业竞争力总是处于相对弱势的状态。自2011年起,学院发起了师生结对子活动,导师可以重点对特困类学生进行重点培养。这一群体人数不少,为提高这一群体的就业能力,应专门开展提高特困生能力与素质培养的讲座与训练,包括:计算机常用软件的应用、图片处理与网页制作、外交与礼仪训练、就业心理与生涯规划,以及励志征文比赛等活动,以此推动特困生群体的成长与发展,促进学风建设。
 
  三、效果的启迪经过一段时期的摸索,通过以就业为导向,推进学风建设的实践,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成绩的提升。大部分课堂的到课率与听讲率均达90% 以上,在学校的教师评学中均有良好的口碑;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较前有较大提高。
 
  (2)能力的提高。学生对就业的认知能力明显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专业实践能力获得相应改善。很多学生在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后有的放矢,通过导师的正确引导,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已经具备了独立创新的能力。进人大学一年级下学期,让学生开始在假期参与各种企业与社区的实践活动,在毕业当年90%以上的学生能够顺利就业。
 
  (3)荣誉的取得。学生各项奖学金的获奖面在不断加大,高等数学、英语等基础课学习成绩突出,基础课奖学金的获奖覆盖面逐年增大,超过学校的平均获奖率15% ,同时校内各种奖学金的获奖面均在70%以上。由于对课外活动的充分重视,校内外竞赛获奖项数、人数与级别均不断提高,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计算机设计竞赛、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结构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大赛等都有良好的口碑。
 
  总之,就业教育应贯穿大学的始终,针对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开展不同的就业辅导与教育,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与紧迫感;只有理论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只有充分积累学生与企业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计划,增强课程的社会适应性,才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技能储备更加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本文是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