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综合论文写作指导

高职院校课程评价问题及策略研究

  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2008年,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素质高技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此,各大职业院校都在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课程评价是引导和鉴定课程开发、建设、实施全过程及其结果的重要手段,更是课程质量的保障,是课程反思和课程创新的推进器,对促进课程结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我国的课程评价研究起步晚,对于课程评价没有形成有广泛影响力的成果。
 
  我国对于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更少,评价体系不完善。但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文献资料的分析与研究等可以发现,我国高职课程评价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为解决好这些问题,提出了高职院校课程评价改革策略,以期促进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职院校课程评价中存在的问题1.以单一评价方式为主,课程评价结构不合理(1)课程评价内容单一。高职院校课程评价主要内容是对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考察,而对能力与素养的评价极少。但随着高职教育不断发展,高职教育更加贴近社会需求。高职院校在办学时除了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外,还非常关注学生能力与素养的提升,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办企业、校企合作办学等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所学符合职业岗位需求。但是我国在课程评价方面却没有得到同步的发展,仍然是以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为主,对课程的职业能力要求、职业岗位素养、社会认可度等评价很少。因为在课程的评价过程中,知识与技能是可以量化的,而能力与素养却难以量化,所以高职院校希望将能力与素养纳入课程评价体系,但是实际操作困难,难以突破。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职业岗位需求不断变化,职业能力需求不断更新,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创新能力的人才能适应职业岗位,所以高职院校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综合素质。
 
  (2)课程评价主体单一。很多学校的课程评价主体只有教师,通常就是该课程的任课教师,或者该课程所属专业教研室的教师。教师即是课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又是课程的实施者,在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过程中都很少引入学生、课程设计专家、企业专家等。当然教师对于课程的评价最有发言权,但是学生是课程的直接作用对象,在课程评价中如果很少引入学生的评价,就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课程难度控制方面就无法准确地把握;学生没有意识到自我评价的意义和作用,没有学会自我评价,专业素质以及综合素质就得不到更好的提高;没有引入企业专家及社会人员的参与,对于课程是否适用社会需要就可能把握不准,从而使学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脱节,不能尽快地适应岗位需求。
 
  (3)课程评价手段单一。高职院校对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是笔试,即书面测试。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家长、学生等大都认为书面评价是最公平、最透明、最有说服力的。可是现代职业教育应该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的技能人才,这种以书面测试评价的方式,往往会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机械记忆,制约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性的提高,测试不出学生对课程掌握的真实水平,测试不出教师对课程的教学水平,更测试不出学生对职业岗位能力的适应度,测试不出社会对该课程的认可度。
 
  2.以量化评价为主。课程评价方法不先进高职院校课程评价方法通常都是凭个人经验,以一些量化的标准去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而很少使用质性评价方法,更谈不上以学生为本的发展性评价。
 
  课程量化评价是指将非常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抽象为数量问题,通过对数量的分析与比较推断出评价对象的成效。课程质性评价是通过全面的调查研究,充分地提示描述评价对象的性质,以揭示其中的意义便于理解。发展性评价认为人的智能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近些年来,课程的量化评价是高职院校课程评价的主要方法,对于一门课程的评价以学生成绩多少来作为主要评价数据,这样不能准确地反映教学效果,不能科学地、系统地对课程进行评价,更不能体现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发展评价。
 
  3.以课程开发设计评价为主,课程实施评价不到位课程教学分为课程开发设计及课程实施两个阶段,相应的课程评价也分为课程开发设计评价、课程实施评价。课程开发设计评价可以了解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并预测课程实施后的效果,而课程实施评价是对课程在实施阶段的教学资料、教学效果、对职业岗位适应性的评价,课程开发设计评价与课程实施评价能够相互促进,使学生在学习课程时能够达到职业岗位要求。但是现阶段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设计评价与课程实施评价被支解。通常教师只是按照开发设计阶段的要求来实施课程教学,而对课程实施阶段很少进行评价,教师和学生都只是按照学校已选定好的教材进行教与学,这样就限制了师生知识与能力的发展及对课程的创新,这不符合教育的规律,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4.为了评价而评价。课程评价反馈功能差课程评价的反馈功能是指将课程评价信息整理出来,分析课程开发设计阶段及课程实施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这样有利于对课程的再次开发设计,促进课程更贴近社会需求,指导课程教学。通过高职院校师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了解到,现阶段高职院校课程评价通常是为了评价而评价,对评价结果的反馈功能非常弱,根本谈不上课程评价信息对教学的反馈、调整和改进,课程评价对教育教学的反馈功能很差。
 
  二、改进高职院校课程评价的对策
 
  1.课程评价实施多元化评价
 
  (1)评价内容多元化。课程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是指在课程评价时不只是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还包括学生个体的认知、情感、态度、能力等的发展与提高,也包括对有个体差异的学生,按照他们的个性倾向加以培养。评价内容多元化,能够促使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也能够促进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及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2)课程评价手段多元化。课程评价手段多元化是指对学生的评价不只是单纯地采用传统的试卷测试的方法,还可以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采取包括实验报告、调查报告、行为表现、档案袋评价、日常行为观察、作品及成果展示、实际操作、情景模拟等方法。
 
  (3)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指评价主体不再是单一的教师群体,而需要考虑受教育者的学生、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的企业人员以及社会人员。因而课程评价的主体应该包括教师、学生、课程设计专家、企业专家、社会人员等。
 
  2.课程评价运用发展性评价方法发展性评价是20世纪80年代后形成的一种教育评价理念。发展性评价通过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并进行分析,对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双方的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实现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商定发展目标的过程。21世纪以来,我国的课程价值取向表现为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新型知识观与社会服务观相结合,这体现了课程的价值取向偏向于对人的发展的价值,即对课程的评价采取发展性课程评价。发展性课程评价以人的发展为本,通过课程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及教师的发展,包括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意志、个性等综合素质的发展提升,还包括对教师能力、生命意识、生命质量的提高。发展性课程评价促进了师生作为“人”的发展,是课程评价改革的价值追求,是高职院校课程评价努力的方向。
 
  3.课程开发设计评价与课程实施评价并重课程开发设计、课程实施是课程教学中两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课程评价中这两个过程的评价必须并重,通过课程的开发设计评价可以促进课程在下一轮的开发设计中得到改进,使课程开发设计更加适合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促进课程能够更好地实施;通过对课程的实施评价可以促进课程教学能够更好地实施,并能反过来改进课程的开发设计。课程开发设计评价、课程实施评价两者不可偏废,必须同时并重。
 
  4.加强课程评价的反馈功能美国著名学者泰勒认为评价的目的是找出实际活动偏离目标的程度。课程评价的目的就是要找出课程教学中与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之间的偏离程度。通过对课程评价信息的反馈,不断修正差距,促进教育教学活动与课程教学目标逼近。高职院校可以在三个方面加强课程评价的反馈功能:第一,由评价者向评价决策者汇报评价结果,使决策者对课程体系建设情况进行客观判断,加强和改进课程建设。第二,由评价者向评价对象直接反馈相关评价结论,使评价对象能迅速、及时了解课程教学和课程学习的效果,向评价对象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正确引导和激励他们改进工作和学习,促进自身的提高。第三,评价者通过广播、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体在一定范围内将具有公共价值,又不涉及保密性的数据和信息公布,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同行提供资料,使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也可为课程评价专家及学者提供研究资料。
 
  本文是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