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分析及启示
新加坡是一个地域狭小的岛国城市,人口密度大,缺乏自然资源,然而却在从1965年独立至今的区区三十多年间,迅速崛起、发展成为全球最为国际化、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且国民生产总值长期稳居“亚洲四小龙”之首.这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新加坡政府对于人才资源的重视和对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和持续投人.而作为新加坡教育体系中非常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院校,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兼具创新理念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在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和提高国民素质的过程中更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叙述了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在本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重点分析和研究了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特色,最后阐述了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几点启示.
1 职业教育在新加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新加坡作为曾经的英国殖民地,其教育体系是一个典型的英联邦国家教育体制.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大致分为:大学、理工学院、工艺教育学院、初级学院(相当于中国高中)、中学(相当于中国初中)、小学六大层次,其中3所国立大学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新加坡管理大学,学制为3~4年.理工学院相当于中国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分别是南洋理工学院、新加坡理工学院、义安理工学院、淡马锡理工学院及共和理工学院共5所,学制3~4年.工艺教育学院1所,相当于中国的中等职业学校,学制2年.初级学院相当于中国的高中,学制2年.新加坡的义务教育一直延续到中学,共l0年,然后根据中学(初中)的考试成绩,小部分中学毕业生进人工艺教育学院,半数左右的学生直接进入理工学院,少部分的学生可以升人初级学院(也叫大学预备班),然后根据考试成绩进入大学继续深造.据统计一半左右的中学毕业生会选择在理工学院学习,由此可见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相当高.原因之一是新加坡教育体制的灵活性赋予了理工学院毕业生更多的上升通道,他们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到大学继续深造进修,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最为重要的原因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了学生扎实理论知识、行之有效的专业技能、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成为一流的技能型和创新性人才,因此理工学院毕业生拥有适应就业市场的实用性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被众多的本地及国际高科技企业青睐.
2 新加坡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主要特点
2.1 政府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充足新加坡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使职业技术教育理念得到有效贯彻和实施,使“先培训,后就业,未经培训不得就业”成为一种长期稳定的国家政策.新加坡制定了统一的全国职业技能证书制度,规定求职者必须持证上岗;凡注册资本在百万新元以上或雇员在5O人以上的企业必须对在职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所有企业必须交纳职工工资总额的2~4%作为技能发展基金;建立人才评估系统,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等.这项法规一方面保证了员工通过技术培训提升技能,增加工资收入,又提高了员工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经过职业培训的员工工作效率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促使产品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增加.为了进一步激励国民积极参加职业技术培训,政府规定员工的工资水平随其职业能力的提升和对企业的贡献而浮动,同时经过培训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企业也要适当给予重用.同时,新加坡政府也对教育投人了大量的经费.数据显示,教育经费在新加坡政府财政支出中位列第二,并且维持持续增长趋势,人均教育经费更是高达1 400新元.新加坡政府每年根据注册人数,按照每位学生6 000新元标准补给学院,为职业学院的教学设施设备维护、实验室建设和现代化管理提供强有力的财力支持.这些政策的制定表明了新加坡政府对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视,树立了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权威性地位,提高了全体国民的职业教育理念,为职业技术教育的顺利贯彻和有效执行提供了坚定基础和有力保障.
2.2 教学方式灵活,课程设置创新新加坡职业教育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始终紧密结合产业变化和科技进步的需要,最大限度地符合地方经济及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极大地培养学生实用技能,增强学生对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职业学校非常注重国际经济走势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动向,及时研究和预测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对技术人才需求的变化,根据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制定招生计划,并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重点.同时学校会根据毕业生、企业、行业协会等的意见定期对教材进行重审和修订,从而保证课程设置充分与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相结合,最大限度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加坡职业学院在课程设置上采用双轨制教学系统(Double—track Teaching System).学生在第一、二学年集中学习公共基础课程,而第三学年的专业课程分为专业理论知识和企业实训两个独立的学科组合.学生可以在第三年第一学期根据自身的兴趣发展、学习能力选择学习理论知识或者参加实践操作的学科组合,然后到了第二学期学习另外一个学科组合.根据双规制的主导思想,学生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和实际需要或进行专业学习,或企业实习,然后第二个学期再完成另一个学科组合.双轨系统还赋予了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在第二学期重修第一学期不及格的课程的机会,使其能够在三年的时间内顺利完成学位,走向就业岗位.这种交叉式的教学模式首先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和教学、师资资源,提高了校内外骞训的良好互动性,其次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的提升了了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和综合实践操作技能,同时学生全年不间断的企业实习还保证了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2.3 校企联合教学,突出培养能力“教学工厂”是由南洋理工学院院长林靖东结合了德国双元制理论和其自身丰富职业教育实践经验,提出的一种职教模式.它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其核心是高度融合工厂和学校,全方位营造工厂实践场景,使学生在真实的项目研发、生产的过程中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实际生产知识和技能.教学工厂具体实施的步骤是学校从生产企业引进工业项目,企业免费把先进的设备安装投入到学院,同时也提供一些赞助经费.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专家或行家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师生共同配合为企业设计项目和开发新产品.每所理工学院都有相当多的教学工厂,如南洋理工学院设立了包含微软中心,机器人与自动化中心,CIM中心,无线电技术中心,电脑视觉中心,精密加工中心,快速成型技术中心,Net流动技术中心,CESCO英特网协议中心等13个教学工厂.“教学工厂”的模式在学校与企业之间构建了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沟通平台,确保实习项目与企业需求挂钩,并与经发展紧密结合,增加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真实的生产环境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毕业生能够迅速适应岗位要求,独立从事生产或设计任务;在和老师、专家密切配合的过程中,也不断强化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沟通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从实践学习中获得了专业的培训,了解国际新技术的发展动向,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学工厂”模式将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巧妙地融为一体,推动了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2.4 重视教师素质,鼓励对外合作新加坡的职业学院都非常重视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和实践经验丰富教师团队.首先,职业学院非常重视教师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在新加坡的职业学院,很大一部分的教师都是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工程师或业务骨干,没有长期、具体实践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很难直接成为教师;同时学院通过经济手段激励在职教师参与企业的项目合作或研发,使专业教师不断从生产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再次,学院提倡终身学习制,鼓励和支持教师进修学习来提高业务素质、更新知识结构,并安排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计划,例如工作培训、工作轮调、企业座谈会、行业研讨会、项目考察、在企业任职等等.此外新加坡职业学院还不断与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合作,为学校教师创造与国际社会接轨的机会.职业学院与国外大学紧密合作和交流,积极开展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等项目,不仅增强教师的国际视野,提升师资教学水平,同时也为教师创造了到国外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在海外企业工作和学习的机会.
3 新加坡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3.1 国家应重视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为了推动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应把职业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加强对高职教育的政策支持,贯彻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的理念,坚持人才培养与技术服务相互促进的原则,最终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其次政府应把高职院校发展纳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对学校的财政拨款,逐步改善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加大对设备和实验室建设的投资力度,通过政府牵头组建实训基地、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技术推广与服务中心等,提升高职学校的社会服务水平,扩大职业教育在社会的影响力.同时应该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和高级技工的传统观念,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引导人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是可以通过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等途径得到提升.
3.2 积极创造学习平台,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搭建学习、培训、交流的平台,丰富教师的理论内涵的,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加强双师队伍的发展.第一,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和教学水平,更新职教理念,使其适应高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拨专项资金加大师资培训力度,鼓励教师提高学历,拓宽知识,改进教学方法;第三,鼓励教师到企业中去锻炼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和操作经验,扩展专业技能水平.第四,通过科研资金和特殊津贴来激励教师和企业进行项目研发和创新的积极性.
3.3 以市场需求为牵引,注重学生专业素质培养首先,学校和教师都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理论实践分开”的教学模式,以职业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专业素质.通过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活动,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能力.其次,学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岗位需求及时调整课程结构,灵活安排课程设置,使学生能够获得操作性、实用性强的专业技能,增强高职学生适应现代社会能力,并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3.4 逐步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我国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努力尝试多层次、多渠道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政府应该鼓励企业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任务,协助学校创建“教学工厂”,学校也可以让教师、学生参与到企业客户服务和技术研究的生产过程中.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的密切合作增加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了真实的工作环境,加深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深切体会企业文化,吸取市场发展新信息;勇于接受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这种深度合作的模式最终能够实现双赢的目标.
本文是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
最新文章NEWS
- •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在大数据时代的服务
- •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整理和数字化方面
- •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面纱》翻译的分析
- • 论文写作面临的九大拦路虎
- • 什么是有效论文?
- • 论文修改的内容和范围介绍
- • 稿件内容规范要求
- • 论著是什么?
- • 学术期刊规范化的问题
- • 避免医学论文抄袭的基本要求
推荐期刊Tui Jian
-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 Pedosphere
-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