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综合论文写作指导

自主学习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的关键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挖掘好课本的潜在价值,让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尝试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本文从教学的角度提出自主学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具体实施如下。
 
  一、确定自主学习的内容开展自主学习的首要问题是学习内容的选择,内容选择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自主学习的实施,影响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内容选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从教材中选择内容;2.从习题中选择内容;3.从数学实际应用中选择内容。
 
  二、刨设情景。激发兴趣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真正做到学生愿意主动地学习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重要的一环,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就有了动力。
 
  三、教给方法.促自主发展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俗话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说,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如在分析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可以从两方面教给思维方法,一是找思考的起点,让学生面对具体的应用题知识从什么地方想起。二是把握思考的方向,让学生学会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沿着正确的方向去思考。如何加强生生,师生及组际间的合作,讨论与交流,加强反馈与调控,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营造自主学匀的氛围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的认知范围不断扩大,从而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交流可分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这是全员参与的最好形式。例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节,教学伊始教师先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三角形,通过实物操作找出判定它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激疑求思,让学生设想添加什么条件可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学生分组讨论,大胆尝试。学生可能设计出六种方案:(1)两边相等;(2)两角相等;(3)角平分线和高线重合;(4)角平分线和中线重合;(5)中线和高线重合;(6)两腰上的高相等。通过进一步交流研讨,学生还能找出证明自己设想的不同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摆脱了对教师的依赖性,克服了以往学生只求“师”不求“思”当忠实“听众”的不良习惯。
 
  五、提供自主学习的形式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学习不是把学生当做图书馆,而是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是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形式。
 
  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所在,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参与的内涵是丰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要大胆放手,更多的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多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做到七个让,特征让学生观察,规律让学生发现,学具让学生操作,算理让学生讲述,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推导,难关让学生突破。可采用如下方式:
 
  1.成立数学讨论小组,对教学中出现的典型疑难问题,组织学生多讨论,形成讨论合作之学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研究能力。如:在学完“切线的判定和性质”后,作为一个小知识段落,老师应引禺学生归纳整理,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可把复习内容设计成以下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1)切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判定问题有几类?如何解决?举例说明。(2)切线的性质有哪些?举例说明。(3)切线的性质定理及推论能否用一个定理概括?(4)本节课涉及到的问题在解决中,常用的辅助线有哪些?举例说明。学生讨论完毕,本节小结也解决了,学生记忆深刻。长期坚持,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思考与讨论方法后,教师应尝试让学生自行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自己或小组内组织讨论后解决问题,这样学习就变得主动,同时亦可将课本中的各相关知识加以系统化,从而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积极开展数学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用”数学、“做”数学过程中,激发创造性思维。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作用于实践。因此,教师应重视数学活动课的开展,多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应用所学知识,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信息,处理信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可取材于课本中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的内容,这些内容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可操作性。例如,在“四边形”这一章的教学中,我们曾经开展了一次小制作课外活动,题目是:“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测量工具或作图仪器。”这一活动的开展,引发了学生们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他们的小制作令人满意。作品制作虽简单,但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再认识,从对现象的观察、分析、联想等自然地过渡到创造的思维与想象。
 
  3.指导学生写数学小论文或数学学习心得。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读物,把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加以应用、引申,开展指导学生写数学小论文或学习心得的活动,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树立信心,向学生介绍撰写论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研究能力。
 
  本文是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