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综合论文写作指导

中国钢琴协奏曲的民族化衍变历程

  溯源于西方的钢琴,现今已是中国音乐形影相随的文化载体。钢琴传人我国仅有近百年的历史,但是到了21世纪,中国钢琴音乐在表演、创作、教育直至工艺制造等领域的普及以及传播程度都呈现出迅猛发展之势,令人十分振奋。钢琴普遍用于独奏、伴奏、重奏等演出,其中钢琴协奏曲是钢琴音乐中最重要的体裁形式之一,它通过钢琴与乐队之间的协作来贯穿整个作品。
 
  在协奏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钢琴是作为交响音乐的一种相当大众化的体裁出现的,因为在协奏曲中,既有独奏声部辉煌的技巧表演,又有乐队的强大力量来丰富,这是辉煌与交响性技巧的结合。它使协奏曲得以满足不同听众的要求,成为广大听众容易接受和爱好的一种体裁。
 
  一、西方钢琴协奏曲的特点
 
  (一)音色、旋律、强弱、结构的对比协奏曲因为有两种以上的音乐组织进行演奏、协作,所以成为器乐作品中最具戏剧效果的一种体裁。钢琴协奏曲,顾名思义是由钢琴与乐队之间的协作来贯穿整个作品,而钢琴与乐队在旋律的发展过程中互相作用所产生的丰富效果显得非常耐人寻味。因此,如何理解钢琴与乐队的关系,便成了理解钢琴协奏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钢琴协奏曲中,钢琴与乐队往往有着一种在对抗的同时讲究和谐、存在矛盾但也必须讲究统一的关系,特别是贝多芬之后的钢琴协奏曲,更加讲究钢琴与乐队之间的矛盾关系、复杂关系。常见的协奏曲中的矛盾关系,常常体现在音色的对比、旋律的对比、声音强弱的对比、演奏结构的对比等方面。音色的对比,可以通过乐队不同乐器的单个或合奏与钢琴之间的协作,表现丰富的声音色彩变化;旋律的对比,可以体现在乐句时而轻如游丝,时而优美流畅,时而灵动轻巧,时而欲言又止,时而石破天惊;声音强弱的对比,往往与旋律的变化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旋律的特点大多数情况下直接决定了声音的强弱,因此在注意旋律变化时,还可以注意音符的强弱关系;演奏结构的对比,在一定意义上是指音色的对比,只不过观察角度不同。上述这几点,是协奏曲最基本的结构性特点。
 
  (--)不同时代,风格迥异古典主义时代,海顿并没有花很大功夫在钢琴协奏曲上。但莫扎特把协奏曲这一体裁发展到空前绝后的地步,他几乎为所有可以独奏的乐器都写过协奏曲,还写过多件乐器的协奏曲,而他创作的钢琴协奏曲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浪漫主义时代的作品,如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将很多相对具体的含义带到音乐中来。拉赫马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会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一种对个人命运、国家现状的焦虑担忧情绪。在浪漫主义作品中,我们首先可以从音乐的本身出发,再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音乐的含义。
 
  一般来说,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音乐创作有着不同的动机,所以对作品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巴洛克时代的音乐,从结构、音色、旋律等角度突出音乐纯粹的技术美以及作曲法的精妙,此时的作品大多数都是牧歌式的、无忧无虑的。欣赏巴洛克时代的作品,旋律、音乐结构、音色等因素是最主要的。古典主义的作品大体上沿袭了这一特点,古典主义作曲家比较喜欢在音乐结构性、技术性为主导的条件下,添加一些个人的情绪、思想等内容。
 
  二、中国钢琴协奏曲的风格特点
 
  (一)代表作品分析
 
  1.《梁祝》协奏曲梁祝协奏曲凭借鲜明的民族特色、优美动人的旋律,以及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性意境和扣人心弦的戏剧性场面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品的主体旋律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而《梁祝》协奏曲的主要音乐体裁是以同名越剧部分曲调为素材进行加工提炼发展的,所以它的曲调以民族五声调式音阶构成的旋律为主。
 
  后来,作曲家陈刚与青年钢琴家陈洁共同完成了《梁祝》钢琴协奏曲,这次改变是中国音乐走向世界进程中的一次非常重要的飞跃。钢琴协奏曲《梁祝》跳出了小提琴版本的条条框框,钢琴版本则更加激昂。作品从故事中择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以表现这对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忠贞,以及对封建宗法礼教的反抗。最后化蝶的描写则富于浪漫主义的色彩,反映了人民的愿望与理想。作品根据协奏曲的形式特点,对原剧内容和曲调进行了综合提炼,加以发展和创造。
 
  在结构上,《梁祝》协奏曲根据标题内容的需要,运用了西洋协奏曲中的奏呜曲式,完美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在艺术处理上,为了充分发挥交响性的效果,并且使它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例如在呈示部尾加入了戏曲中歌唱性的“对话”形式,用来表现“梁祝相爱”的主题;展开部中的“哭灵投坟”则用了京剧中的倒板和越剧中的嚣板。
 
  2.《黄河》协奏曲《黄河》协奏盐在创作中运用了西洋古典钢琴协奏曲的表现手法,在曲式结构上融入了船夫号子等中国民间传统音乐元素,再加上其史诗的结构、华丽的技巧、丰富的层次和壮阔的意境,成为世界音乐史上最著名的一首中国协奏曲。《黄河》的主要曲调为《黄河大合唱》,各个乐章的主题旋律是基于声乐体裁组织的音乐,而它的每个乐章都附有小标题,并且遵循了国人注重陈述旋律的习惯,体现了我国协奏曲写作的一般倾向。
 
  它的成功,应当归功于它很好地借鉴了西方钢琴协奏的传统,又充分体现了自己在结构上的独特之处。它的民族精神又是由结构的独特之处展示出来。
 
  《黄河》协奏曲的民族化结构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改西方传统钢琴协奏曲的无标题性质,根据自身民族特性内容的需要添加标题;运用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基本为递增结构;注重旋律的特点以及民族习惯,没有频繁的转调,而是用了单一调性;调性布局上更多强调下属功能的调性,有力地体现了民族旋律特点和其曲式结构的协调一致。《黄河》协奏曲虽是取材于原著,但是在各个乐章的主题材料方面并没有完全照搬,而是根据钢琴演奏的特点进行了一定的取舍。《黄河》用了四个乐章的模式,打破了西方传统协奏曲惯用的三乐章模式。《黄河》的速度和逻辑与西方协奏曲式不同,其四个乐章有速度上的布局,分别为快一慢一更慢一更快,与一般曲式规模的由快到慢到快相比,造成了一种速度逻辑更为强烈的反差,它的由快到慢到更慢再到更。快的布局成就了其第四乐章极为重要的地位。《黄河》之所以深受广大人民的共同喜欢,是因为它旋律优美,并且旋律为大家所熟悉,容易激起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内心深处的共鸣。
 
  3.《喜庆中国》协奏曲在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喜庆中国》是次非常大胆的探索与尝试。18世纪巴罗克时期的音乐大师巴赫曾经为四架古钢琴与弦乐队写过协奏曲;19世纪著名钢琴家车尔尼曾经为八架钢琴写过32手的联弹曲,但都无乐队参与协作。《喜庆中国》则是为十台钢琴和一支交响乐团而作。
 
  这首旷世骇俗的钢琴协奏曲于2008年8月19日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中国钢琴之夜》“马拉松”音乐会上亮相。这首非常具有中国风的《喜庆中国》,全部都是耳熟能详的中国民间小调和锣鼓。用刘诗昆的话说,如此创意实在是“大胆”。原先以为是西洋音乐多声部复杂交织的音乐,在这里被巧妙地简化成钢琴们的“车轮大战”,每一架钢琴都得到了领衔独奏、张扬个性的机会。当最后一个乐章高潮呈现、十架钢琴同时敲击节拍时,那种万众欢腾的喜庆气氛竟有奥运开幕式上击缶长歌的豪情万丈。
 
  (二)中国钢琴协奏曲的民族化特征中国近现代音乐不仅是古代音乐的一种延续,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新音乐”的发展和兴起。这种“新音乐”是中西两种音乐文化在本世纪的交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音乐素来具有善于吸收和消融,并在自身发展中将外来因素转化成新的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质。在古代史上,汉唐以来华夏音乐与外族外域音乐文化的互相交流对推进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近现代音乐发展中,这一点表现得更为突出。在经过近一个世纪的中西文化交融之后,中国音乐文化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得到了较大的更新。特别是在专业音乐创作领域,作曲家们通过运用西方乐器、西方创作技法来创作,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专业音乐风格,中国钢琴协奏曲创作的发展和演变正是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个方面。
 
  钢琴协奏曲是西方音乐中两种最具特色的、发展水平最高的形式——钢琴音乐与交响乐相结合的一种大型音乐体裁。从创作技巧上讲,它需要作曲家不仅具备娴熟的器乐创作技巧,还要具备驾驭大型音乐作品的能力与经验。这对于仅有几十年创作经验的中国作曲家来说,创作难度是非常大的。中国作曲家借鉴西方钢琴音乐的创作方法、手段、技术,深人挖潜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元素,不拘一格锐意创新,创作出不少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而中国钢琴协奏曲的民族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作品的旋律、和声及音色技法上。在音乐创作中,旋律的民族化是体现作品民族风格最迅速、最明显的表现手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今众多作曲家在音乐创作观念、技法与情感表达的关系、民族文化内涵的表现等方面有着不同角度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中国钢琴协奏曲则有了属于自己的民族化风格,这是中国钢琴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通常是以借鉴西方钢琴协奏曲的一些基本形式加以创作的,但大体上还是融人了多种民族化元素。如今,中国钢琴协奏曲的发展呈上升趋势,迄今为止已出现了多部大型钢琴协奏曲,如《黄河》、《山林》等,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钢琴协奏曲还会有一个历史性的突破。
 
  本文是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