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论匡亚明与我国一流大学建设
匡亚明(1906—1996),江苏丹阳人,中国当代著名的高等教育家,曾担任吉林大学(原东北人民大学)和南京大学的校长兼党委书记。在其1982年卸任南京大学校长之后,担任南京大学的终身名誉校长。吉林大学与南京大学现均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这两所大学皆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知名大学。除此之外,在它们的头上还有太多的光环,如吉林大学是全国为数不多的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大学之一,南京大学是世界大学联盟的重要成员等,在这里不一一列出。我们知道,“一所大学的发展靠积累,但是一所大学发展的快慢有赖一定时期助推的加速作用” 。这两所大学之所以在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能荣膺如此辉煌的成就,并取得巨大的发展与进步,与一个人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这位值得我们尊敬与学习的人就是匡亚明。匡亚明在执掌这两所大学期间,都因他的励精图治而产生了特殊的“助推效应”。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与现在相比大学校长这一角色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地方,在他们中间有相当一部分在建国前是革命家出身,匡亚明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其典型的革命家出身办教育的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及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在今天来看尤其值得我们用心揣摩、用心体会,以期从中为当前我国一流大学建设汲取充足的养分,使我国在一流大学建设的道路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一、革命家出身办教育的独特背景在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中,为数不多的一部分人有着从事革命的亲身经历。他们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投身于血雨腥风、荷枪实弹的革命事业之中,在建国之前他们就是一个个真真实实的革命战士。匡亚明就是其中尤为突出的一个。建国之后,他们走进大学,作为大学校长的他们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起步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在大学里所取得的卓著功勋与他们的革命经历不无关系。“自古雄才多磨难”这句话在匡亚明的人生道路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样,革命年代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的洗礼,对于匡亚明来说已经成为他人生不可多得的一笔宝贵财富。在匡亚明从事革命活动之时,教育活动就已经渗透于其革命活动之中。“不管是在血雨腥风的上海滩,还是在风声鹤唳的潢川县,教育无一例外地成为匡亚明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盾牌。” 可以说,在匡亚明真正地走进大学之前,教育就已经成为他的第二职业。这就对建国之后匡亚明从事高等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说他是革命家办教育,并不预示着他对教育事业是个“门外汉”。恰恰相反,匡亚明对教育事业不但经历丰富,而且认识深刻,这些经历和认识又是由革命战争时代锻造而来,更是非今日所能体会。正是在那段岁月里培育出了匡亚明办教育的志向。他曾言:“革命胜利了.我立志振兴教育。” 革命事业是异常艰辛、危险的事业,革命活动是充满创造性、挑战性的活动,也正是如此,它才更能锻炼人、塑造人、成就人。作为革命家的匡亚明,在其自身丰富的革命经历中,成就了敏锐的洞察力,独到的见解,敢为人先的勇气,过人的革命胆识,坚定的人生信念。这些都是匡亚明为人处世、治校办学的过程中,一条隐隐存在而又熠熠闪光的主线。“匡亚明将自己的后半生贡献给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他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从革命家成功转型为教育家的光辉形象,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高等教育思想遗产。”
一以贯之的一流大学追求我国在一流大学的创建上已经走过了很长的一段路。
时至今日,一流大学的创建工作仍在积极、有序地进行着,一流大学的创建与我国的“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能否顺利实施紧密相关。可以说,一流大学的创建承载了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的重大使命。“中国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它的提出是循序渐进的、前后一贯的。” 每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的提出都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在其真正确立实施之前,总会经历一个积蓄与酝酿的过程,总要有一些具有远见卓识与创新精神的人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与首创精神。在我国一流大学创建的前期道路上,匡亚明、屈伯川等一批共和国老一辈的教育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们凭借其长期从事高等教育事业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深谙教育发展与前进的规律。他们在长期担任知名大学校长的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对高等教育发展动向的高度觉悟性和敏锐洞察力,审时度势地提出创建一流大学的思想雏形。
作为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的匡亚明,创建一流大学的思想在他的教育生涯中是自始至终的。曾任复旦大学校长的苏步青在为《匡亚明教育文选》一书所做的序中,曾评价他“高瞻远瞩,以一流大学为目标办学” 。曾任南京大学校长的蒋树声在为《匡亚明论世治学》一书所做的序中指出:“匡校长总是以办好一流大学为努力目标,他常说要‘敢为天下先’,以此鼓励创造精神。” “办一所高水平的大学”一直以来都贯穿于匡亚明办学思想与实践的始终。
早在1956年,匡亚明刚刚参加高校工作伊始,他就在写给时任国务院文教办主任的张际春的信中指出:要“整顿巩固现有高等学校,有重点地办好若干所高等院校,有步骤、有重点地发展高等院校(包括扩大原有的和新建的)” 。
同时,他也指出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对个人想法成熟性的担忧。但是,结合当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需要,以及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他提出保证高等学校尤其是重点院校的教学与科研水平提高,毋庸置疑是一项重要工作。在1961年吉林大学举行的第二届校务委员会第一次全体(扩大)会议的报告中,匡亚明结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逻辑顺序,指出:“教育方面也要缩短战线,保证重点,首先要办好全国的各级各类重点学校,而不是平均使用力量。” 他同时还辩证地指出,经过建国后一段时间的发展,虽然我国文教事业的数量得以较大发展,但是质量却没有得以相应提高,并指出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应该在数量发展上放慢些脚步,将更多的力量用在质量的提升上。总之,匡亚明在其从事高等教育的实践中,“办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办第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始终是其不懈的追求。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句话可以说是匡亚明人生的真实写照。1982年,76岁的匡亚明主动向组织申请免去南京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的职务,从此担任南京大学的名誉校长。但是“退居二线”
的匡亚明,仍然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殚精竭虑并建言献策。1983年5月,在武汉参加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的时候,他与浙江大学的名誉校长刘丹、天津大学的名誉校长李曙森、大连理工学院的名誉校长屈伯川共同讨论并起草了《关于将五十所左右高等学校列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建议》,其综合考虑了国际的时代背景,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与当时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他们建议在“全国700余所高等学校中,选出50所基础较好,师资力量较强,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较高,规模也较大的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建设的战略重点”。随后,匡亚明即给邓小平同志写信,恳请中央能像抓重点经济建设项目那样,根据现代科学技术与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选定5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集中投资、重点建设,争取在1990前将它们建成高水平的综合性、多科性大学,以“从根本上改变现在各大学经常不安定状态,建立稳定的教学与科研秩序(即两个中心),以带动整个高教战线稳步发展,培养后十年以至2001年后长期间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类各级高级人才” 。邓小平同志对此信内容很快地做了批示,“建议”的现实意义与战略价值得到党中央与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经过进一步的讨论之后,在“七五”与“八五”期间国家已开始对部分高校进行重点资金扶持。“实际上,我们今天实施的‘2l1工程’的做法,可以看做是匡亚明同志l0多年前那个美好设想的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的发挥。” 从此,我国踏上了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大学的征程,这就是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前期铺垫知行统一创建一流大学匡亚明自建国后不久就参加到高校的领导工作之中。
作为一位奋战在高等教育第一战线的高等教育工作者,经过自身的勤奋学习、认真思考与不懈探索,他取得了在吉林大学与南京大学的卓越成就,最终成为深谙教育规律的当代高等教育家。在今天看来,他的大学办学思想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仍大有裨益。其在吉林大学和南京大学的办学实践及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于当前我国一流大学的创建工作而言,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典型楷模,更能为我国一流大学的建设提供有益的现实借鉴与有力的督促作用。
(一)爱惜人才,依靠教师,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在匡亚明看来,“要办好一个大学,一定要注意五个队伍的建设。第一个队伍,就是教师队伍” 。他指出:“一所大学,如果没有教授,就不成其为大学” ,“标志一所大学水平的,是教授的数量和水平” ,“赶上世界最高水平,没有他们(指老教师)是不可能的” 。匡亚明在两所大学主持工作期间,总是不遗余力地延揽人才,他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举。为得人才,他常常亲自出马,以三顾茅庐的精神,广纳鸿儒。匡亚明爱惜人才,依靠教师的办学思想在两所大学都给广大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师,作为大学的第一人力资源,它是一所大学走向一流的核心要素。教师在一所大学的人才培养中居于主导地位,是一所大学科研创新成果产出的主体人群。从一定意义上讲,一所大学的师资水平决定了大学的水平,大学的师资质量决定了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大学之间水平的差距就是师资之间的差距。大学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不仅是一所大学办学水平之所系,更是国家综合实力与国民素质之所系。一流大学的创建,离不开一流的师资队伍,这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诸多的大学在创建一流大学的征程上,务必把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放在至关重要 的地位。
(二)坚持“两个中心”的建设,促进两者协调发展匡亚明认为,教学与科研是高等学校的两个中心工作,他指出“无论如何,学校就是学校,高等学校的一切工作要为教学与科研服务”。匡亚明在担任两所大学的校长兼党委书记期间,始终把教学与科研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并坚持“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必须密切结合,相辅而行” 的重要原则,积极地为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条件,使得两所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教学是大学最古老的、最原始的职能,自中世纪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产生以来,大学在风云变幻的发展过程中,久经世事沧桑。然而教学作为大学一种古老的职能,虽曾多次遭到冲击与质疑,仍旧屹立不倒,这就是一种最好的证明,由此也正说明了它是经得起岁月洗礼与实践检验的。一所大学若想走向一流,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大学的教学这一职能落到实处,做到最好。科学研究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诞生的标志,在传统大学向现代大学的转型中,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另一种新的职能应运而生,其也成为现代大学的一种质的规定性象征。其虽然不如教学产生得早,但是它标志着大学发展历程中的一种历史性转折。
其与教学相比,对于大学的重要性而言,不分伯仲。一流大学与经典并不相悖而行,它应是在将经典发挥到极致的基础上扬帆远航,再创辉煌,成就一流。
(三)注重校风建设,打造一流校园文化匡亚明一向注重校风建设,他说:“建设良好的校风,是提高教育质量,贯彻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个标志。” 匡亚明立足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理论实际,到吉林大学不久就提出了由五种空气组成的校风,这五种空气指的是“高度的政治空气,高度的学术风气,高度的生产劳动空气,高度的社会主义团结与文明风气,高度的文娱体育风气”,他指出这五种空气是相互联系的,综合起来就是校风。 匡亚明认为,树立优良的校风是一个长期的事情,是办好学校、办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全校师生、群策群力,共同努力。
一流大学是一个系统、整体、全面的发展性概念,它不仅关系一所大学培养出多少人才,产生多少科研成果,也关系到一所大学的精神文化氛围。而一所大学的校风如何,将是一所大学精神文化状态的外在体现。在某种程度上讲,一所大学校风的浓厚、积极、健康与否,决定了其是否能够成就为一流大学。校风好,不仅有利于人才成长,也有助于科研成果的产出。创建一流大学必定要使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蔚然成风。这种校风,将是一所一流大学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内涵。
(四)全心全意做好校长,大学校长任重道远匡亚明对高等教育的认识是深刻而全面的。他的大学办学思想涉及大学办学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作为一位优秀的大学校长。就是在今天看来,其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让人怀念和崇敬。他严格按教育规律办事,办学思想务实求新,坚持民主科学的治校原则;他学识渊博, 审时度势,眼光敏锐,做事雷厉风行,拥有驾驭全局的高度领导水平;他意志坚定,人格高尚,舍己为人,以国家利益为重,为两所大学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尽心尽责。
“优秀的校长无疑会促进学校快速发展,蹩脚的校长只能贻误学校发展的大好时机。”¨ 我国历史上的著名大学,其背后总有一个或几个让人记忆深刻的校长。蔡元培与北京大学,梅贻琦与清华大学,张伯苓与南开大学,竺可桢与浙江大学等。“大学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即大学校长对一所大学的成功创建、平稳运行、革故鼎新、进步发展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 一流大学的创建,更需要有一位不负众望、堪当重任的校长。归根结底,大学是一个文化机构,而不是一个政府机构,那校长就不能等同于政府官员,作为大学灵魂的校长要有独特、鲜明、先进的办学理念,要有游刃有余的社会活动能力,要有一定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素养,要在教育理论上有所建树,要有超凡的人格魅力等。一流大学建设的过程中,作为大学灵魂的校长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坚信,在像匡亚明一样的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办学精神的鼓舞下,在当今倡导创新的时代精神的召唤下,在扬弃旧义、探索新知的前进道路上,我国定会走向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本文是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
最新文章NEWS
- •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在大数据时代的服务
- •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整理和数字化方面
- •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面纱》翻译的分析
- • 论文写作面临的九大拦路虎
- • 什么是有效论文?
- • 论文修改的内容和范围介绍
- • 稿件内容规范要求
- • 论著是什么?
- • 学术期刊规范化的问题
- • 避免医学论文抄袭的基本要求
推荐期刊Tui Jian
-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 Pedosp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