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综合论文写作指导

教育论文对编辑出版政协文史资料的认识和思考

  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是1959年在周恩来同志亲自倡导下创建起来的,开辟了人民政协工作的一个新领域。政协章程明确规定人民政协“根据统一战线组织的特点进行关于中国近代史、现代史料的征集、研究和出版工作”,为文史资料工作的持久开展提供了保证。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后人的工作,是每一个政协文史工作者的光荣事业。为此,笔者结合贵州省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及贵州政协报共同编辑出版的《黔史拾遗·纪念贵州建省600周年》,谈谈对编辑出版文史资料的认识和思考。
 
  一、媒体对弘扬本土文化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文史资料工作产生于统一战线,服务于统一战线,是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有效形式之一。邓颖超曾强调,属于静态性的文史资料工作可以发展成为动态性的工作,可以扩大统一战线的对象和统一战线的影响。实践证明,通过动员组织和推动爱国统一战线内部各方面人士撰写文史资料,充实了人民政协的工作内容,扩大了人民政协的团结面,增强了人们对历史的共识。这对于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促进社会和谐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3年是贵州建省600年,贵州建省历史不算悠久,但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全省分布着47个民族,其中汉、苗、侗、布依、彝、水、回、瑶、土家等l7个民族是贵州的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37.8% 以上,各民族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积淀了十分丰富的民族传统,是贵州不可多得的优秀文化遗产。贵州人文资源丰富,夜郎文化、民俗文化、酒文化等源远流长。广泛搜集和整理这些民族文化瑰宝,对于提升贵州文化的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中贵州的地域文化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仍然十分有限,其主要原因就是在宣传力度和宣传方式上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使优秀的文化不能走向全国和世界。而传承文化遗产、弘扬本土文化,媒体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自2003年以来,贵州政协报在A3版开设了“文史长廊”专版,刊载全国各地读者来稿,内容主要涉及我国各地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等,近十年来,共刊发稿件约1200余篇、近400万字,由我省作者撰写的涉及本省历史内容的占大多数。“文史长廊”专栏所刊发文章,虽只有过去短短十年的积累,文章内容却触及贵州历史、地理等各个人文角落,尤其是贵州建省600年来的历史人物、发展变化、生活变迁的史料,既有历史性又有文化性。其中,对一些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无疑是对大量的民间文化遗存的系统收集和整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史料,也为我们在谋求发展的同时做好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更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益的补充。“文史长廊”专版,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贵州报刊审读与管理》在2012年第三期刊登了《贵州政协报“文史长廊”值得一读》的审读文章,文章认为:“当往昔艰辛的工作和艰苦已被时下一些年轻人讥为笑柄。
 
  而一些报刊正在赶时髦玩性潮之际,贵州政协报‘文史长廊’却坚持革命传统教育,突出思想性,实属可贵。‘文史长廊’专版指导思想明确,编辑作风踏实,文风踏实,文笔生动是贵州政协报一个有特色的专版。”在贵州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郭子仪、田满华、安守海、杨俊和杨政宇委员联名提交了《为纪念贵州建省600年,建议将贵州政协报“文史长廊”所载文章结集出版》的提案,提案认为“贵州政协报‘文史长廊’专栏,办得好,极有特色,刊载了很多‘文史’文章,述说了贵州大地的历史遗存、人物踪迹。这些文章涉及贵州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民族、宗教、文化、教育和风俗等方方面面,乡梓味极浓,可读性很强,很有政治味,对贵州百姓了解故乡、珍爱家乡,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建议在纪念贵州建省600年之际,将贵州政协报‘文史长廊’近十年所刊发的文章,分集结集出版,或精选结集出版??”。该提案被列为贵州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第459号  提案,由贵州省政协办公厅承办。为纪念贵州建省600周年,同时办理落实委员提案,省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及贵州政协报社共同编辑出版《黔史拾遗·纪念贵州建省600周年》,以充分发挥政协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社会功能。
 
  二、对编辑文史资料的思考选编文史资料,要着重稿件的思想性、文化含量和地方特色。从《黔史拾遗·纪念贵州建省600周年》所选编的文稿看,可以说思想性强、文化含量高和地方色彩鲜明——思想性:首先,结合我省多民族聚居的特点,将迄今知道的人尚不多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贵州时的一些革命斗争事迹重点推出。如2006年6月30日刊登的《遵义苏维埃银行轶事》(作者:傅汝吉)、2006年3月7日刊登的《红军兵临贵阳过龙里》(作者:王义)、2009年10月29日刊登的《黎平会议:红军长征胜利的起点》(作者:蒋兴黔),让读者重温红军历史,受到革命教育。其次,结合我省多民族聚居的特点,再现贵州少数民族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民风民俗,以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如,《荔波瑶族历史文化和习俗的传承》(2009年9月17日刊登,作者:王殿华)、《忆尹珍·看道真》(2008年1月19日刊登,作者:吴明泉)、《水族南迁考略》(2006年6月30日刊登,作者:韦毓璋)。再次,以深层的回忆激励后人。如,《西进贵州琐忆》(1999年7月6日刊登,作者:黄辅忠)、《用笔杆参加抗战》(2008年6月12日刊登,作者:陈菜德)、《走进那段火红辉煌的岁月》(2011年3月4日刊登,作者:李敬忠、李星)、《回忆白云区的土改工作》(2010年7月1日刊登,作者:白沙),均是通过作者亲身讲述,感染和激励读者,特别是年轻一代。
 
  文化含量:《贵州百年前的百年大计》(2005年11月8日刊登,作者:朱崇演)、《思州田氏土司考》(作者:景戈石2005年11月8日刊登)、《遵义文化的历史演进》(2012年5月18日刊登,作者:胡长斌)、《王阳明谪黔遗迹》(2009年11月5日刊登,作者:王尧礼)等文稿文化含量高,都能增加读者的知识面。
 
  地方色彩:选取贵州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予以介绍,增强读者对贵州的了解,激发其爱省之情。如,《贵州新文学三杰》(2007—08一01刊登,作者:戴明贤)、《末代“贵州王”》
 
  (2011年4月15日刊登,作者:刘隆民)、《杨至成——从黔山走出的侗族上将》(2009—03—05,作者:陆景川)、《石门史话》(2006年12月19日刊登,作者:姜刚杰)、《探寻安顺古城墙》(2011年8月26日fitj登,作者:叶晓愉)等,文稿发人幽思,可读性强。
 
  其余如《贵州有多少“怪”》(2012年05月24日刊登,作者:罗世庆)《“史迪威公路”在哪里》(2005年10月25日刊登,作者:鲍吉锐)、《记忆中的贵阳大杂院》(2010年12月3日刊登,作者:王明)等,均有一定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史料价值。
 
  笔者参与了《黔史拾遗·纪念贵州建省600周年》的编辑工作,根据该书的编辑工作方案对贵州政协报社“文史长廊”专栏已刊发的稿件进行了精选。在编辑过程中对报刊编辑刊载文史资料有如下认识和思考: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在半个世纪的实践中,逐步确立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祖国统一服务的指导方针,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多说并存、服务大局的工作原则。
 
  上述方针和原则对于我们编辑进一步做好文史资料编辑收集、编辑、刊发工作具有长期指导作用,需要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作为文史资料的收集和编辑者,我们必须同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与中共十八大精神保持高度一致,在政治上有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要准确地把好政治关。文史资料是公开刊载,所以我们的编辑在收集、编辑史料时,必须考虑到它的社会效果和政治影响,必须把握好史料的政治关,确保对历史的叙述合乎历史事实和规律,确保巩固安定团结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及促进祖国的统一,确保维护民族宗教政策,确保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二是要精确把好史实关。编辑刊载文史资料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周恩来总理在开创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时就强调“要存真,要实事求是”,就是要求我们编辑人员在整理文史资料时细致把握史实关。文史资料的价值就在于其真实,失真不但等于废纸,同时还会贻害后人。所以在编辑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同时还要尽可能广泛参阅有关史书、文献,查证有关工具书,也可以请专家、学者及有关历史证人帮助判断,反复核对,细心研究,确保存真,把能够经受住历史检验的文史资料留给后人。
 
  三是要坚持保持地方特色。做好文史资料编辑工作,要突出各地的地域特色,深入挖掘当地固有的历史文化,努力开发一些新的选题,打造自己的文史资料品牌,更好地展示出我们地方内在的、本质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
 
  四是要建好作者队伍。加强文史作者队伍建设,是实现文史资料编辑工作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工程,也是完成文史资料编辑的基础性工程。要做好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工作,需要有一大批文史资料作者,能够源源不断地给报刊提供大量的文史资料稿件,才不会成“无米之炊”。而要把丰富的有价值的史料收集到手,仅靠打几个电话、发几封约稿函是难以办到的。我们编辑工作者既要深交老作者,又要广交新作者。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加强与政协委员以及各方面有关人士的联系,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有一定文史知识和文笔功底的人士,积极为我们报刊撰写文史资料稿,建立起一支比较稳定的专兼职文史资料作者队伍,以推进文史资料编辑工作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五是要精准把好文字关。要用准确的语言,正确无误的文字表达文史资料,才能让当事人和读者喜欢,才能增加可读性,才能保证文史资料的质量。
 
  本文是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