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综合论文写作指导

教育论文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改革

  一、1952-2000年的高考与课程改革的关系谈到高考改革,有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是值得记住的,1978年恢复高考。以下将以恢复高考为分界点,回顾2000年以前的高考与课程改革的关系。
 
  1952年6月12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明确提出自该年起,除个别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外,全国高等学校一律通过全国统一考试招生,采取统一领导与分省、市、自治区相结合的招生办法。
 
  至此,统一招生考试制度正式建立。当时国家为了适应这种大规模的统一考试,颁布了《中学教学计划》(草案),统一高中的课程设置,减少课时数,学科设置与高考吻合,只有必修没有选修,是一纲一本的形式。
 
  1966年,高考在政治运动的影响下被推到了风刀浪口之上,成为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牺牲品,统一考试被废除。
 
  这是中国的浩劫,“读书无用论”盛行,很多学校被撤、并、迁、散,这严重地破坏了各学科的科学体系,削弱了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导致中学教育教学的质量严重下降。
 
  1977年8月,“文化大革命”结束,邓小平复出并主持教育座谈会,确定了高校招生办法,即“统一考试,择优录取”。
 
  科目的设置开始按文理分类,形成了六七模式。相应的,全国大多数的高中按文理分类分班教学。尽管中学大纲没有这种规定,但是这种分类教学受到家长、学生、学校的青睐。
 
  这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残缺不全,课程结构不合理,偏科严重。
 
  面对上述的问题,邓小平提出了高考改革的思想,即“改革高考一适应现代化”,确定了由“科研先行”到“试验到逐步推广”的方针政策。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推动高考改革进入了深人多元化的时期。在这期间,高考改革主要是集中在科目改革上,大文大理改成“3+1”和“四科四组”。
 
  总之,这一时期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及会考制度的推行都是处于“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高考的评价功能起到了导向作用。
 
  二、2000年至今的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的关系21世纪初,根据“三个有助于”的指导思想,教育部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方案的核心部分是高考科目、内容的改革。命题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向,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以3+x的形式出现。自2004年起,四个省份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已陆续公布了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高考改革方案。
 
  1.2004年四省高考改革方案2Oo4年的高考方案是在当年提出,2007年开始实行的。
 
  以下是四个省的高考改革方案与具体考试科目图。宁夏方案是四个方案里面变化最小的,也是最稳定的高考方案。其变化的地方在于,试题出现了必做题和选做题,中学提供综合素质的文字评价作为高校录取的参考。在2007的时候得到了一定的肯定。
 
  海南省高考如上图,其中基础会考考试分数是以10%的比例记录到高考成绩里面的,并且基础会考会以模块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是为了新课改做出的调整。
 
  广东省的高考方案是当年非常特别的,特别之一是: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其引入了一个加权记分的考试标准,文科政史地占了70% ,物化生30%。其二是,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采用的都是选择题的方式。其三是,“x”的专业选考科目考试,考生根据自己的理想、兴趣、爱好、特长选择“x”的考试一门或者几门,变“要我学”成了“我要学”,展现自我,体现新课改精神。
 
  山东省的高考方案里面也有一个亮点,首次出现在高考方案里面,那就是在图中看到的即基本能力考试,占100分值。
 
  2.2008年江苏省的高考改革方案2008年江苏省颁布了高考改革新方案,这是继上述四省方案后非常值得关注的,因为这关系到我们国家高考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江苏省2008年的高考改革方案是“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具体考试科目是:语数外+2选修测试科目+5门必修测试科目。
 
  3.五省改革方案体现的新课改精神第一,基础性。五省(区)新的高考改革方案的基础性体现在:基础学科的考试在高考总分中所占的分值最高;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也重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情况;依据课程标准命题。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命题。
 
  第二,综合性。五省(区)新高考改革方案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的设计;二是强化文理渗透与交叉;三是在高考命题中增加综合题型的数量,综合考查学生知识掌握和运用的能力,有利于解决学生偏科的问题;四是综合素质成为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三,多样性、选择性。五省(区)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多样性、选择性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考生分文科类、理科类、体育类和艺术类,文理分科划录取线。二是数学分文科数学、理科数学两种试卷。三是各科试题既有必修内容,也有选修内容,特别是一些选修模块也成为高考的重要内容,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增加了选择题的数量。
 
  第四,发展性。五省(区)新高考改革方案是进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后,体现了高考改革稳步推进、逐步深入、循序渐进的思路。
 
  第五,示范性。五省(区)新高考改革方案是实验省的方案,体现了实验特征,具有超前的特点,为其他省的改革起  到了示范作用。
 
  总之,从2000年以来的高考方案改革,我们可以看出,高考与新课改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2000年以前,高考对于课改来说起着指挥棒的作用;2000年以后,从以上的方案以及它们体现的精神来看,高考与新课改的关系有所改善,新课改对高考起到引导的作用,高考改革在某种程度上是在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三、高考改革的发展趋势从高考与新课改的关系可以得出,高考与新课改是手段和目的、形式与内容、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其历史关系的梳理,让人们越来越认识清楚,高考不应该指引着新课改,而是恰恰相反,高考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的时代已经逝去,分类考试、多元录取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专门提出来了一章说明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以往是从来没有过的,明确提出了“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 。
 
  “多元录取”是高考改革的趋势,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高校招生指标的多元,另一个是高校录取方式的多元。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在我国的高校招生中,除了高考成绩,还应逐步加入“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等相关指标。这从上述的2000年的高考改革方案里面是都可以看得出来,2004年的四个省改革,每个省都强调了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考生的指标参照。而全国的录取方式多元也正在陆续展开,录取多元在我国目前有三种形式:高校统一招生考试、自主招生、保送生制度。
 
  “分类考试”的趋势在我国可以说是大势所趋,如历史车轮正缓缓开向未来,在今年的两会上,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提出:要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考试,今后本科与专科的一起考试制度将加以改变。《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在今后的改革与发展中,“逐步实施高校分类入学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今后,在全国只进行本科考试,专科的考试将下放到省里来进行 。分类考试怎么进行,这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本文是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