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综合论文写作指导

对外汉语综合课教材中的文化项目考察分析

  一、引言近十多年来,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教学阶段的文化项目定量分析和不同类型教材中的文化项目统计和比较方面。但是,对于教材中文化因素的分析多是几套教材横向对比分析,纵向地对不同教学阶段教材进行系统分析得很少,尤其是没有针对同一套涵盖初、中、高级所有阶段的教材进行文化因素定量分析的尝试。
 
  现有的基于教材的文化因素的分析,多是针对教学中文化导入方面或是评估特定教学阶段中教材的文化项目编排情况而进行的。要系统地整理出文化因素在不同教学阶段中的层次分布情况,就需要一套涵盖所有教学阶段的教材。
 
  《汉语新目标》作为国家汉办重点规划项目,由常年工作在一线的黑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教师们编撰而成,是一套适用于整个汉语教学阶段的综合课教材。全套教材共计九册,涵盖了从初级到高级各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良好的反响。选择这套教材进行文化项目的考察分析,使我们对文化因素进行层次和系统的分析有了可行性。
 
  本文对于教材中的文化项目首先采用“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标准进行分类,再以《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关于教师应该掌握的文化知识标准为蓝本,将“知识文化”划分为哲学思想与宗教文化知识、历史文化知识、文学与艺术知识、民俗文化知识和国情知识这五大类。而“交际文化”则根据陈光磊(1992)的观点分为语义文化、语用文化和语构文化三类。
 
  交际文化是“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等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因素”,它“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之中”(吕必松,1992)。针对教材进行的文化项目考察分析,也应当从语言的这三个系统中去统计分类。因此,对于交际文化,本文采用陈光磊先生的以语言教学为本位的语义文化、语用文化以及语构文化的分类标准。
 
  二、《汉语新目标》中文化项目的考察分析根据上述分类标准,笔者对《汉语新目标》中所有文化项目进行了查找和分类,得出初级阶段包含168个知识文化项目,39个交际文化项目,共计207个文化项目;中级阶段列出490个知识文化项目,184个交际文化项目,共计674个文化项目;高级阶段分析得出785个知识文化项目,193个交际文化项目,共计978个文化项目。这些文化项目通过课文、情景表达、新词语、练习和阅读课文体现出来。
 
  总的来看,整套教材文化项目种类比较齐全,初级阶段的文化项目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中级阶段呈现了更多的国情知识和民俗文化,同时增加了集体观念、道德观念和人情关系等深层思想观念,高级阶段在对国情知识和民俗文化知识继续补充的基础上,更多地编排了历史文化知识的文化项目,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也有所展现。
 
  知识文化项目中民俗文化知识和国情知识在中级阶段占据了半壁江山,因为中级阶段的学生已具有初步的社会交际能力,是学习汉语的关键时期,为了更好地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必然要对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更深的了解,从基本的国情知识介绍和民俗民风介绍人手,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进入目的语的文化环境。
 
  哲学与宗教文化知识所占比例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一直在上升,但幅度不大,体现了教材编撰者对文化背后深层思想观念的重视,哲学与宗教文化知识虽然重要,但是如何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如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也是教材编写时需要谨慎思考的问题。
 
  成语和四字词组在文学与艺术知识一项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尤其是在中高级阶段。在教材中文化因素主要通过词汇表现出来,而词汇中最能体现文化含义的莫过于成语和其他四字结构的词组了。成语是结构稳定,经过长期沿用固定下来的短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古代经典著作、历史典故和民间故事,是体现文化的重要载体。适量地选用成语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其附带的丰富的文化含义也是展现文化因素的一个重要途径。
 
  交际文化项目中语义文化和语用文化在初级和中级教学阶段中比例的变化呈现明显的对比,这是因为“语用文化,是指使用语言的文化规约,即语言运用同社会情境和人际关系相联结起来所必须遵循的规则”I4]。也就是说,语用文化是和情景表达及人际关系交往所体现的功能项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语义文化是依附于词汇展现的,语构文化则依托于语法展现出来,初级阶段教材的编写,首先语义文化的展现就受到初学者词汇量的限制,语构文化更是如此,因此课文的编排围绕初学者最急需掌握的交际功能项目展开,由此展现的语用文化自然比其他交际文化项目更多。而中级阶段是提高词汇量的重要阶段,词汇量大幅度地增加,词汇本身体现的文学和艺术文化也相应增多,作为语义文化的表现形式,语义文化的比重也当然提高。
 
  本套教材在文化项目编排的层次性方面比较下工夫。
 
  对于一定文化项目的编排,首先从文化项目的概念介绍开始,随着教学的深入逐步呈现其隐含的文化涵义,例如“五四运动”,在第八册仅提及“新文化运动”,便一带而过,而第九册便对“五四运动”进行了解释,指出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学生运动”。不仅是单一的文化项目,对各教学阶段的文化项目进行粗略分类后,我们可以看出不同阶段文化项目种类的侧重点随着教学目标而不一样,在初级阶段,文化项目内容集中在语言基础知识,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民俗民风知识,饮食文化以及基本国情知识的介绍等方面,深层的思想观念几乎没有展现,而到了中级阶段,同样是民风民俗和国情知识,具体的文化项目明显增多,家庭生活观、道德观、价值观等深层观念也开始出现在课文里,至于高级阶段,除了继续补充国情知识和民俗民风文化,还出现了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项目,深层的思想观念也有具体的体现。在文化项目的言语表现形式方面,也能体现层次性。文化项目在初级阶段教材中多以词汇和句子的形式出现,以配合学生的汉语学习水平,而中级阶段的教材除了用更多的四字词组和句子  形式展现文化因素之外,还增加了语法和语篇等表现形式,到了高级阶段,则更多地采用了直接呈现文化因素的语篇形式。而系统性方面,部分课后补充的文化项目具有较强的连贯性,文化项目的编排前后呼应,如第八册第七课课文为季羡林的《清塘荷韵》,阅读课文则选用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而同册第八课课文也选自朱自清的作品《很好》。然而从整体看,文化项目的编排顺序缺乏内在的逻辑性,如在第三册第八课课文介绍歌唱家成方圆之后,紧接着下一课介绍青海湖以及藏族的民俗文化,文化项目的编排顺序有很大的随意性。
 
  教材的不足之处在于主要哲学思想与宗教文化基本知识体现得不够。例如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仅仅在初级阶段出现过一次,之后除在高级阶段第九册第八课阅读课文里介绍孔庙相关知识时出现之外,对其所创造的深深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相关文化知识便再也没有系统地出现。社会伦理价值体系、道德观、审美观等深层思想观念虽有所提及,却无法让学生对其有足够深人的了解。文化项目展现方式还不够灵活,教材对文化项目的展现方式只有课本和图片两种,并没有相配套的影音资料或相关的互联网链接。
 
  三、关于建构文化大纲的一些思路由于文化因素的依附性,文化因素主要通过各种语言要素表现出来,文化项目的表现形式因此不尽相同,通过前文对教材中文化项目的考察分析,文化项目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语音、词汇、句子、语法和语篇这五种。文化因素特殊的表现方式决定了文化大纲特殊的表现方式,文化大纲从这五个角度对文化项目体系进行表述,可以最大限度地展现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而且随着教学阶段的提高,文化项目的表现形式从语音到语篇,与学生的学习水平相适应,符合认知规律,学生对文化项目体系的层次性也会有更清晰的认识,依托语言本体结构体现出来的文化项目体系也使得文化大纲具有可操作性。
 
  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大纲,要解决的问题是中国人为什么这么说汉语,这么说的含义是什么,也就是说,文化大纲不仅要陈列具体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阐释语言使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文化规约,以及背后隐含的深层思想观念。因此,文化大纲应把每个教学阶段的内容分为三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是直接表述的文化背景知识,第二个层级主要以功能项目为纲,对语言交际中的文化规约进行阐释,第三个层级是和前两个层级相关的深层思想观念。每个层级随着表述内容的需要和教学阶段的递进采用不同的言语表现形式。文化因素内在的逻辑性通过这三个层级体现出来,而不同层级里所使用的言语表现形式,则将语言系统中蕴涵的文化因素由表及里地揭示出来,文化大纲的系统性由此得以体现。随着教学阶段的提高,我们可以清楚地通过同一层次文化项目内涵在不同教学阶段的延展和同一类文化项目在不同教学阶段所采用的言语表现形式,得出文化项目体系的层次。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使用的语音、词汇、句子、语法和语篇这五种言语表现形式,并不是文化项目的下位概念,只是表述文化因素的五个角度。
 
  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大纲是目前仍未颁布的对外汉语教学大纲。由于文化本身的复杂性和相关基础理论仍在完善之中,文化大纲的建设仍需各位学者继续努力,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本文提出的文化大纲构建思路难免有粗陋偏颇之处,敬请各位学者予以批评指正。
 
  本文是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