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综合论文写作指导

高大学如何在地域文化传承创新中发挥作用

  一、传承创新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文化多样性、丰富性,确保中华文明充满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多样性被定义为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在他们内部及其间传承” 。由于中国地域广大、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多样性体现在地域性、民族性以及地域性与民族性交融等特点。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世界本来就是多样性的,中国也是如此,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才能促进文化繁荣;文化多样性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多样性可以带来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容、互补与互相参照,既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又保持文化的开放性,是确保我们社会良好发展的前提。
 
  “地域文化作为一个地方传统、生活历史和精神观念的结晶,是该地区最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是当地人民在漫长的岁月中为生息繁衍和社会进步而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汇”。在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地域文化的独特品格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教育功能,它可以给生活在该地区的人们以文化滋养。先进、优秀的地域文化不仅对当地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个体的成长发展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保护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立法保护。我国地域性的少数民族文化类型相当丰富,这种文化源远流长、绚丽多彩,其中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各种戏剧、舞蹈、工艺、技艺和体育活动等,如果不通过政府立法形式加以保护,政府不在财政上予以支持,在市场力量的冲击下,很难维持生存,并有可能逐步消亡。其次,开发保护。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一旦在社会中失去功能,也就会自动消失。如通过开发旅游,使地域传统文化恢复活力;或者通过转换功能,使某些地域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具有新的功能,使域外人们重新认识、重视本地文化。再次,创新保护。保护地域文化,并非原封不动地予以继承和保留,尊重、弘扬传统,但不因袭传统。而是保守与创新相辅相成,适应时代前进的要求,吸收新思维、新概念,对传统的东西进行新的诠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增加新内容。文化创新的目的是使传统文化恢复活力,提升传统文化的质量,创造性地使之转为现代型,并使之生生不息。总体而言,地域文化保护、开发与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很多专业性的问题需要研究,很多技术性问题需要解决,这需要大学这种以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并具有研究、解决问题能力的机构参与完成。
 
  二、地域文化存在状态市场经济使得“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市场经济、世界市场突破了各个民族和各个地区“狭隘的地域性”,经济全球化在空间和时问以及内容和形式上都实现了世界的一体化。地域文化存在的相对封闭的环境被彻底打破了,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的实践交往活动的社会性突破了狭小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局限而被提升到世界化的水平,每一个人的实践或每一个群体的实践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世界市场”这个中介与整个“世界历史性”的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个体不断被同化,个体身上具有的文化个性也逐渐被消解。
 
  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正在解构着地域文化。特别是边疆地区,地域文化往往兼具民族性、历史性的特点,这些文化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艰难生长,由于人口较少、教育落后、经济落后、甚至没有文字等原因,其文化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很容易断裂、遗失。尽管边疆地区长久以来较为闭塞,其文化形式、内容和特征相对保存较好。
 
  但是在市场化的冲击下,现代传媒的轰炸下,很多优秀的地域文化正在被人们淡忘,发展逐渐萎缩,濒于危亡,大众文化在消解地域文化的同时也在消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根基。
 
  如何保护、开发、利用和发展这些民族性、地域性文化,应该是大学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但是,就大学参与地域文化研究与保护工作看,许多大学并没有对地域文化加以重视,一些学校“望天不立地”,意识不到地域文化重要性,片面地追求现代化、高水平;一些学校认为地域文化的研究、保护是重点大学的任务,是人文学科为主的大学的事情,与自己无关。
 
  当然,这里也存在地方政府是否重视、是否支持大学开展地域文化研究的问题。
 
  三、大学应当在地域文化传承创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大学应当增强责任意识,自觉担当地域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大学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知识精英、专业人才荟萃的地方,对人类历史发展、世界历史进程、本土文化传承以及地域文化在全球化、国际化背景下的重要价值,应该有着清醒而理性的认识,对国家、民族的文化安全和本土文化传承创新,承担更多责任,做出更大贡献。大学要自觉地认识到,传承创新优秀地域文化,使其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是生长在本地区的大学的重要历史使命,要发挥自身优势,研究、整理、保护甚至挽救地域文化,传播和弘扬优秀的地域文化。云南大学以吴文藻、费孝通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重要学者,自20世纪40年代起,自觉地开展了云南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研究,形成了“西、边、山、路、东”,即中国西南和边疆问题、山地文化、西南丝绸之路、东南亚“异文化”等研究重点,为保护、传承、弘扬西南边疆文化做出了贡献。
 
  2.全面研究地域文化。大学深处地域文化生态之中,与地域文化交织在一起,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利条件,同时拥有多学科的优势,拥有大批文化底蕴雄厚、学科知识精通、研究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源和先进的设施设备,可以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开展多学科合作研究,从哲学、社会科学以及工农医等不同学科、视角,全面审视、挖掘、整理地域文化。一是梳理地域文化的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整理地域文化相关文献资料、文物史料等;二是挖掘地域文化的优秀精神文化资源,批判、剔除其糟粕部分;三是利用先进设备、现代技术,保护、挽救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物质文化遗产;四是进行地域文化合理开发研究、创新开发研究;五是进行地域文化保护的相关政策研究等。九江学院整合相关学科,依托山(庐山)江(长江)湖(鄱阳湖)资源优势,建设“山江湖”特色学科。这些都对地域文化的挖掘、保护、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
 
  3.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传播、弘扬优秀地域文化。“现代课程观不再仅仅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转而更加强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三者有机统一构成完整的课程”。依据现代课程观,可以通过设置相关课程体系,把地域文化作为选修课程,或者将地域文化相关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之中,传播地域文化知识;同时课堂教学与学术活动相结合,与学术氛围的熏陶相结合,通过开展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活动,营造地域文化氛围,弘扬优秀的地域文化。襄樊学院居于诸葛亮故里,学院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为校训,开展丰富多彩的带有“诸葛文化”烙印的校园文化活动,强化地域文化记忆,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
 
  4.校园建设可以吸收地域文化元素,集中展现地域文化,体现现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大学是文化汇聚之地,大学校园更要以其高文化品位、高审美格调展示出大学之大、大学之美,大学校园本身就要成为一件集历史与现代、国际化与本土特色相结合的艺术品。大学校园建设应当展示地域文化资源中的具有悠久历史的人文精神、文明遗迹,建筑风格与文化景观应当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具有江南水乡风格,亭台楼榭与现代校区有机结合,展示了江南水乡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精致唯美的文化品格。一些大学通过雕像、壁画等方式,将地域文化中的杰出人物、重要文化历史事件具象化,强化历史记忆,展示、打造地域文化特色。
 
  本文是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