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综合论文写作指导

应用全纳教育环境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全纳教育指不考虑学生的能力和背景,让所有的学生共同就读于适合其年龄层次的班级和学校以共同实现所有学生学习需要的一种教育实践。真正的全纳教育环境,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挑战性很大,因而也有助于教师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全纳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面对复杂的课堂环境,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公平、个体的适应性发展,强调课堂交互之中的民主、教师之间的合作,在这些宏观背景下,全纳教育逐渐成为各国所认同的教育方式。
 
  (一)教育公平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成为教师职业的起点教育领域的公平,有不同层次的表现,从宏观意义上,既有城乡之间公平,也有特殊人群的教育公平(如流动人口与性别歧视等),从微观意义上,主要是课堂公平。特殊儿童的教育公平既是特殊人群的教育机会问题,也是微观层面的课堂公平。课堂上的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全纳教育中强调不抛弃任何一个孩子、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促进儿童有效回归社会,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二)全纳教育符合教育民主运动的潮流教育民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在教育交往环节上呈现出来的特征。教育民主需要为儿童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这也意味着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有更充分、更全面的了解与理解,能与学生形成合理的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全纳教育所体现的平等、全纳的精神正符合世界的教育民主运动。
 
  (三)复杂的课堂教学环境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知识教师面临的课堂是复杂的,教育对象也是各不相同的。
 
  特别是当代网络时代以及家庭环境造成的能力、性格差异,使学校的课堂环境相比于过去更为复杂。我国随班就读政策使中小学校学生间的差异变得明显,学生的性格差异也更为丰富,课堂环境的变数也更多,要想达到有效的课程教学,这些差异的存在使教师面临的挑战更大。但差异更明显的班级环境,不是重点中学,也不是重点小学,而是体现民主与开放的全纳教育班级,它能提供教师更富有刺激与挑战的工作情景。促进教师提升应对复杂课堂的环境,应该是全纳教育环境。
 
  二、全纳教育环境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在全纳教育的RTI(Response to Intervention)模式中,教师通过鉴定、筛选、干预指导、评估、监控等过程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全纳教育环境提供了更丰富、更具挑战性的真实情境,有利于教师获得全方位的教育实践知识。
 
  (一)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观察与评估能力在全纳教育中,对学生能力进行全面鉴定与评估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其目的是为制定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学习目的,以及对学习任务和学习资源的适用程度所进行的鉴定。对学生的观察与评估既可以通过相关的课堂检测来进行,如作业或相关量表评估,也可以通过日常教学观察。
 
  一般性评估与观察涉及所有学习个体与学习群体,主要包括学生的兴趣、动机、能力、需要、社会技能、交往技能、身体运动技能、自我管理水平等方面。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在全纳教育环境中,教师需要支持班上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了解他们,如这些学生的能力水平以及任何医疗、健康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花一点时间和这个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建立个人关系;找到可以刺激他们的事情,他们的反应是什么,以及他们喜欢或不喜欢的内容。这有助于你克服障碍的知识,以及更好理解如何支持他们的学习。
 
  (三)有利于提高教师针对不同需要层次的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在分析学生需要、现行发展水平以及学业问题等基础上,教师需要设计有针对性的课程方案:既有针对全体学生发展水平的有效性课程方案,也有针对小组学生发展需要的小组指导,还有针对个体差异的个别指导。其中,需要分析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了解相关问题发展的背景以及提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方案。这里的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体现在问题分析、反思、合作、沟通等方面的能力。
 
  (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合作与沟通能力针对学生发展需要、现行发展水平、学业问题的分析依赖教师间的共同合作,这种合作有可能发展在本班教师之间,也有可能发生在不同专业教师之间,如特殊教师与普通学校教师,还有教师与学习行为分析专家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全纳教育环境强调的是教师团队的合作。针对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教育,有时还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特殊交流能力。对残疾人而言,传统的交流方式就存在一些局限,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交流方式进行回避,例如:对于听觉障碍的学生来说,视觉交流的效果就好一些;对于书写困难的学生来说,可以用便条的形式交流。
 
  (五)有利于提高教师布置全纳环境与管理班级的能力作为普通教育培训的教师可能没有准备成为全纳性教师,全纳性教师需要在他们的教室内为残疾儿童安排住宿,提供合适的环境。另外,他们还需要让班上所有学生达到国家标准和期望的年级水平,以及被期望着用他们不熟悉的方法或策略来指导这些残疾的学生。
 
  当越来越多的学校接纳残疾学生到普通班级后,许多没有准备的教师在他们的课堂上会草草收场。多数教师需要一定质量的培训,以便实施有效班级管理。如果没有接受一定质量的管理培训,面对工作的时候时常会显得沮丧,对学生也会这样,时常容易发怒,总是不由自主地提高声音并唠叨学校生活,倾向于惩罚学生,并且压力很大。
 
  三、全纳环境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机制全纳教育环境一个丰富的教育、教学环境,充满着挑战与变化,在这种环境下从事全纳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之间合作、交往机会,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沃土。
 
  (一)通过体验改变教师的相关理念在全纳教育环境中,教师面对存在差异的学生,需要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探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这是一个团队性的教学活动。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参与合作、参与证据的收集,可以体验到民主、公平的理念。
 
  在针对有特殊需要学生的教育问题上,参与合作团队的教师可以就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同专业的合作者之间存在着针对问题的讨论与合作。而且这种关注学生发展问题的讨论是针对任何有特殊需要学生的,不存在偏见与歧视,完全体现出民主与公平。参与这一过程的教师可以切身体验到民主与公平的存在,从而形成自己的有关教育观念。
 
  (二)通过影响教师的教育信念促进教师的能力提高在全纳教育环境中,教师有关全纳教育的相关信念对教师的行为还是有较大影响的。教师关于残疾与能力的信念之间明显存在着关联,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中的信念与差异之间也有联系。琼旦与斯坦芬奇(Jordan and Stanovich)观察了34个全纳小学班级,他们惊喜地发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师生在学术课堂上的互动编码的程度、深度,与教师对残疾学生的认识相关联。具有干预主义取向的教师在工作中与包括残疾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互动中体现出高水平,而认为残疾是内在的、固定的教师则在互动中的效果明显不及具有干预主义取向的教师 。
 
  (三)通过基于问题解决的课程设计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在全纳教育环境中,教育对象的需要是变化的,但也不是不可认识的,相对于普通的班级环境,学生间的差异更大,对教师的挑战性更大。这需要教师团队成员合作,共同以解决学生发展中的问题为平台,通过观察、分析、协商找到问题存在的背景以及解决思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同专业人员间的合作,也需要有效的课程方案以及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观察能力、对信息的捕捉能力无疑得到充分的施展。通过教师团队成员问的信息交流,这是一个倾听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依赖的过程,还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民主、合作得到充分展现。在合作教育安排中的全纳型教师发现,他们现有的教育与计划技能得到了提升,他们发展了与有效合作教学相关的新技能。协同规划中的时间分配是支持系统的必要部分。由于许多教师接受的培训是在固定与孤立的环境中进行计划设计,因此,职业发展规则项目需要关注协同规划技术与策略。教师需要学习好的合作计划,包括有效地利用时间、高效地交流、协同规划的程序、促进合作的技术等。
 
  有效的课程方案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这里既有方案的设计过程,也有对方案进行反思的过程,通过实施设计的方案,以及对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反思,重新调整方案,以提高方案的有效性。这里就存在对学生学业评价的过程以及数据分析过程,还有针对这些数据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
 
  四、我国应用全纳教育环境的时代性挑战应用全纳教育环境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是以成熟的全纳教育系统的存在为基础。在全纳教育环境还不是很成熟的情况下,我国应用全纳教育环境培养教师显然充满着很大的挑战性。
 
  (一)我国全纳教育的整体水平无法发挥满足师资成长的需要
 
  1.全纳教育环境普遍水平比较低,存在混读情况。开展全纳教育的学校的办学效果不太理想。一些特殊儿童由于各种原因在课堂学习中长期被忽略甚至放弃,得不到有质量的教学,教育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随班就读过程中,得不到专业服务;教师专业能力不足,无力照顾残疾儿童等造成许多随班“坐”读或随班“混”读现象 。
 
  2.全纳环境得不到家长的支持。由于对这种模式的不了解,家长们也会消极地反应,或者对是否让他们的孩子进入全纳班级持保留意见。残疾儿童的家长会担心他们的孩子在正规班级里得不到足够的服务。正常儿童的家长可能会觉得特殊需要的孩子可能减缓学习进度阻碍其他孩子取得他们能取得的更大的进步。
 
  3.高校自身在特殊教育方面的知识储备还存在不足。
 
  研究者对全国一些师范大学做了部分的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教育管理人员和教育专业的教师对融合教育知之甚少,有的几乎一无所知。这些都说明,从社会的方方面面到教育界,对融合教育都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准备,这种情况的确堪忧 。
 
  (二)现行的全纳教育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纳教育环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形成社会的全纳环境,形成尊重任何个体的社会文化氛围;二是提高目前中小学全纳教育效率;三是高校应该具备与特殊教育有关的知识储备。
 
  1.完善现行社会制度促进全纳社会文化的形成。未来的社会是一种全纳的社会,追求的是社会公正、机会均等和民主参与,社会中阻碍这种追求的任何障碍都应该被质疑和消除。全纳的社会反对传统的牺牲大多数能力一般或较差的学生的发展需要、只注重极少数优秀学生发展的精英主义教育模式。它需要社会机构与体制进行相应的调整,包括教育机构与体制;现存的与隔绝、歧视相关的价值观、政策等都需要变革。
 
  2.完善学校管理措施全面提高中小学全纳教育的有效性。现行学校管理中存在一些不利于全纳教育的因素,如以应试教育为主的现行学校教育体系,过于关注分数,形成了以分数为中心的考核体系,吸引了学校管理者与教师的注意力,“牺牲”了多数儿童的发展,特别不利于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回归主流社会。这需要在师资培养、制度层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制定有利于教师合作的制度,储备不同类型的专业教师队伍(至少应该形成学区共享),实施高效的全纳教育方案。
 
  3.高校需要强调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与师资培养。
 
  虽然并不是每所师范院校都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加之对特殊教育的不同理解,多数高校在特殊教育师资与研究方面存在不足。这不利于未来全纳型教师的培养,对目前师资培养的知识体系来说,也造成不足。这需要师范院校结合自身的发展目标,通过引进、联合培养、共同研究等方式,探索出培养特殊教育研究人员与师资的途径,从而为进一步促进教育专业成长提供基础。
 
  本文是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