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论现代大学制度的改进研究
一、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缘起现代大学制度在中国是“舶来品”,迄今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新中国大学制度的探索和实践,是建立在早期回国留学生引进而来的西方国家的大学制度和大学理念、高等教育的“苏联模式”、中国共产党教育理念的高等教育模式这三种大学制度模式的基础上的。“现代大学制度”从学者讨论和实践诉求走向国家政策文本,第一次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正式出现,系统阐述了“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明确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现代大学制度是相对于传统大学制度而言的,是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之所以研究现代大学制度问题:一是伴随着现代大学的发展,国际形势、国内环境的变化以及新的教育发展阶段对当前大学与政府、社会的关系问题、大学内部管理问题、大学自身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主张对现实大学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二是学术自由、民主管理、社会参与、依法办学成为现代大学制度的主要特征,现代大学制度的系统构建应坚持以此为出发点;三是在工作实践中遇到大量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的问题,迫切需要从学理和实践层面给予改进研究。
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现代大学制度符合大学的基本特性大学特殊的组织特性和实践逻辑凸显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复杂性。大学组织的基本特征是一个围绕学科、专业和行政单位组成的相互交织的统一体,大学组织成员之间、各子系统之间是一个松散的联合关系。现代大学由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形成了二元化结构。大学的学术层次越高,二元化的特征越明显 J。教学、科研、传承、服务构成了大学的基本职能。因此,大学制度具有自身的特点,制度建设是大学组织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对于保障大学基本活动正常运行、高质量地完成大学的基本职能意义重大。追求学术创新成为现代大学的基本目标之一。但是,现代大学内部的组织构架和管理机制的科层管制特征比较明显,对大学行为的质量和效果难免产生负面影响。在这样的话语背景下,现代大学制度应符合大学的特性,并与大学质量紧密结合起来。
(二)现代大学制度平衡不同群体和利益的需求大学中有学术团队、学科专业、党团组织、行政系统、后勤产业、学生组织等不同身份的群体,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差异和行为逻辑,在制度上需要有特殊的组织意识和身份自觉。例如,学术团队强调精英统治,不同学科遵循学科逻辑,行政系统强调行政任命,后勤产业强调企业制度,学生组织强调自主群体。不同逻辑下的大学呈现不同的制度安排。
大学的特色体现为凸显某一种或几种制度逻辑。另外,大学在制度制定、制度执行、制度评估、制度反馈等各个环节中,应特别重视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不同组织群体的意见,平衡不同利益需求,克服行政化倾向,让制度建设服务于学校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三)现代大学制度彰显了现代大学理念理念是制度建设的先导,制度是理念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大学理念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变化的,蕴含了对“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理性判断和“大学应该做什么”的价值取向。大学的办学理念充分体现了大学的价值定位,不同大学的价值选择影响了大学的办学理念。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本质上是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来进行价值选择和理念识别;而办学理念往往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来体现_4 J。因此,不能脱离现代大学理念来谈现代大学制度问题。现代大学的经典理念有很多,如德国洪堡提倡的“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如美国赫钦斯的通识教育理念。如何用现代大学理念引领现代大学制度、现代大学各项制度如何彰显现代大学理念,需要我们很好地研究和设计。
(四)制度创新推动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审视大学发展模式不断更替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制度创新促成了世界大学中心的转移。大学为了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时代特点和学校实际进行制度创新和制度建构,用一种更优化的制度设计替代原有的制度体系。现代大学制度变迁的历史表明,大学制度创新的实质是大学精神的特色建构,逐步形成体现时代精神的制度结构和管理机制,既要符合大学自身发展的逻辑和规律,也要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为现代大学制度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随着高等教育步人大众化阶段,规模扩张带来的质量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大众化管理模式问题、问责制如何完善等问题亟待进行制度层面的改革和创新,需要落实到体制、机制和具体程序上。
三、现代大学制度的改进方向
(一)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现代大学作为开放的系统组织,要主动在政府、大学、社会之间寻找合适的平衡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要改变政府包办和学校内部自我决策的传统方式,推动大学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形成利益相关方共同讨论和决定大学发展的良好治理模式 。
1.加强和改善政府对大学宏观管理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政府过分干预的弊病表现在管办不分、角色错位缺位、无法激发大学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总是会遇到“管”与“放”之间的矛盾,大学在依法实行自主管理、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方面困难重重。因此,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通过法律和制度明确规定政府和大学的权力范围和责任,强化政府宏观布局、统筹协调的功能,突出政府的服务意识,政府与大学建立起平等、合作的关系。
2.明确大学的法人制度,建立起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符合学校特点和办学实际的人才培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从大学的角度来说,总是会遭遇到“自主”和“依附”之间的困惑。从西方大学精神里孕育的现代大学制度“大学自主”的维度,在当前中国大学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着制度创新的新要求。高校法人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可以理解为政府转变职能与高校改革创新的契合点,理顺了政府与高校的法律关系,调动了高校的积极性,推进了依法治校的进程。另外,制度创新要结合学校特点和发展需求,在人才培养制度、教师聘任制度、教学评价制度、科学研究制度、民主决策制度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设计,形成一个完善的闭合体系,推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良性发展。
3.建立一个能够主动反映社会需求、社会有效参与大学管理的机制。中国高等教育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扩大社会参与大学治理有利于沟通大学与社会,帮助学校拓宽办学途径,有助于打破传统的行政管理观念和封闭的办学体制。
在中国大学,构建大学理事会或董事会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合作机制,有助于社会各界有效参与、支持、监督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学校发展。理事会或董事会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要制定完善理事会或董事会章程,确立理事会或董事会创办的依据、宗旨,使懂得教育规律的专家参与治校,最大限度地发挥理事会或董事会制度的作用。另外,还应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完善大学领导体制,探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实现机制在中国,有效地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大学领导体制,深入探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实现机制。长期以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这一领导体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定义和理解上的分歧,党政相互制衡的组织设计造成管理实践中法律与政治及组织框架之间的矛盾与摩擦。《高等教育法》确定了党委和校长的职责,党委通过召开党委会议讨论决定学校重大问题,对学校工作进行领导;校长通过召开校长办公会议行使职权。这一领导体制为我国高校促进教育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J。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在实践中,各高校积极构建科学的党政会议体系,不断完善决策范围、程序和议事规则,例如,华中师范大学充分发挥党委全委会关于重大政策的表决制作用。
大学行政化倾向是制约中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瓶颈,源于最初制度设计上的“被行政化”。大学行政化倾向主要表现在用行政化的逻辑取代大学自主管理的逻辑_8],导致的后果是,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制度设计不受广大的教授群体引导,学科专业设置、教学制度、课程体系的自主权未得到真正落实,教授治学的道路相当漫长。我国大学的学术委员会多由校领导、职能部门领导、学院领导组成,尽管他们在相关学科领域也有所建树,但对学术事务做决策时不免带有行政思维和行政倾向。在学校行政事务和学术事务决策中,大学内部的学术力量和学术权力都很薄弱。学术权力的有效发挥是大学制度建设的基础环节 』。探讨如何从制度上保证学术委员会在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学和参与民主管理的渠道,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科发展、实现学术自由、发挥学术权力、培养学术人才和完善管理体制。(三)优化大学组织设计,深化大学组织结构的改革组织结构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形式,组织结构设计是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组织结构的合理设计和不断优化,对于大学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满足高等教育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应对激烈的市场经济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现实背景下,我国大学很多组织结构仍然按科层制管理模式进行设计,与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相匹配的创新结构薄弱,造成大学管理层次多、管理职责重复、管理反馈机制相对滞后、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学科结构和管理结构的优化来调整大学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推进大学组织结构的变革和发展。学校和学院管理要进一步明晰责、权、利,构建科学、有效的校院管理体制。健全学院议事、决策、执行、监督程序及工作制度,形成科学、系统、规范的配套实施细则。部分大学以更大的学科为基础,以合并或归纳学院或系为途径和手段,在机构设置、权力配置、人员和资源调动等方面做出制度安排的跨学院管理架构和模式,积极探索学部制改革。实施学部制改革的高校,其学部的定位形态各异,但改革目标的预期主要表现在整合学科资源;增强学部人财物配置权;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挥大学科宽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优势等。另外,大学组织结构设计还应考虑体现大学定位,符合办学规模,与学校的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大学组织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努力向开放式组织结构转变。
(四)制定和落实大学章程国外许多著名大学之所以能够持续向前发展,与其大学章程中对目标与愿景的规定密切相关。我国大学章程制定起步晚,处于探索阶段,在实践中还存在大学章程制定程序不规范、文本质量不高、内容严重雷同、重点不够明确、特色不够鲜明、实施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分析大学章程的制定和落实,一是明确大学章程由谁制定的问题,大学举办者、管理者、教师、学生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应参与到章程的制定过程,并由大学的举办者最终审定和颁布。二是制定大学章程的内容要求,主要包括学校的名称、办学宗旨、办学规模、学科门类的设置、教育形式、内部管理体制、经费来源、举办者和学校之间的权利义务等。大学章程的内容应当明确、具体。三是明确大学章程的法律地位和作用,章程是大学的“基本法”,是大学自主管理的依据,是依法治校的制度基础。
学校章程出台后,它在学校所有规范性文件的效力是最高的,其他文件都必须符合它的规定。大学应当公开章程,接受举办者、教育主管部门、其他有关机关以及教师、学生、社会公众的监督、评估。四是大学章程要充分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章程的制定应根据大学的定位,在界定大学共性的同时彰显个性,做到不同类型的大学使命有所区分,例如:研究型大学着力培养拔尖创新研究型人才;地方性大学更多考虑为地方发展服务。
(五)推进大学专业评价依靠专门的中间机构来评估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能力、社会服务水平,是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国目前的大学中介制度还不够健全,中介机构的数量还不够充足,在为政府教育行政决策服务、反映大学发展需求、大学质量评估等方面作用发挥不明显。我们可以借鉴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成功经验,比如,法国的“国家评估委员会”、荷兰的“高等教育视导团”、澳大利亚的“学术标准专门小组”等。
中介组织成员由各行专家学者组成,获得大学的资质认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代表性,旨在缓冲大学与政府之间的矛盾,沟通协调政府、社会与大学之间的关系,在高等教育拨款、教育咨询、教学质量评估、评审、考试服务、毕业生就业指导、学术权力保障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一步我们要加强中间机构的系统设计和科学规划,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大学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等,形成质量评估一质量反馈一质量提升的长效机制。如一所大学质量在每一年达到何种程度的水平,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当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并努力使各项指标逐步提高成为促进大学发展的规范性要求。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问题的提出,是新形势下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如何进一步促进现代大学理念的落实,形成现代大学的运行机制,对现代大学制度进行评价,并考察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大学制度实践,走向实践的大学制度学,还需在现代大学制度改进和制度创新的实践中不断完善。
本文是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
最新文章NEWS
- •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在大数据时代的服务
- •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整理和数字化方面
- •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面纱》翻译的分析
- • 论文写作面临的九大拦路虎
- • 什么是有效论文?
- • 论文修改的内容和范围介绍
- • 稿件内容规范要求
- • 论著是什么?
- • 学术期刊规范化的问题
- • 避免医学论文抄袭的基本要求
推荐期刊Tui Jian
-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 Pedosp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