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综合论文写作指导

经济视角下的高等教育多元化属性

  当今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愈益大众化、市场化。人们对高等教育的理解,也应是新视角、宽泛性、多元化。高等教育首先是教育,这是它的教育学属性,也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属性。
 
  但跳出教育学属性的局限,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审视,高等教育具有多元化的属性。
 
  一、高等教育的产业属性长期以来,人们熟知和关注较多的是高等教育的教育属性,而很少或根本不提它的产业属性。其实,高等教育的产业属性由来已久。早在中世纪欧洲大学兴起时,专业化的教育服务业就开始从行业协会的职业教育中分工出来,服务于当时最活跃最兴旺的工场和商业。像“大学”这个词在英语中就体现了这层含义,University的原意是“行会”的意思,源自universitas一词。在12—14世纪,诸如手工业行会或市政团体等这些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组织,都可称为universitas。而且大学教师曾被称为master,与行业“师傅”是同一个词。后来,University才被逐渐看成是一个超然于政治和经济之外的“自由独立体”,以追求理性为使命,并以“象牙塔”自居。在当时,高等教育服务业的出现,解决了欧洲工商业发展的人才需求问题,突破了中世纪欧洲行业协会学徒制人才培养不足的困境。
 
  在当代西方,尤其是在发达国家,以University为主体的高等教育已越来越多地被看成是一种具有巨大市场的产业,并将其列入“服务贸易”这个范畴之中。特别是近些年来,给不少国家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的留学生教育,可以说是高等教育产业属性的具体体现。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国家,教育服务贸易分别为各自第三、第四和第五大出口创汇业,其教育“出口值”占本国服务贸易总值的百分比分别为11.6% 、4.9%和3.8% 。以澳大利亚为例,目前,海外留学生每年为其带来6o多亿澳元的学费收入,位居整个财政收入的第4位。
 
  再者,西方教育体系中,私立学校所占比重较大,比如,在2010年教育指标的国际比较中,日本的高等教育机构中私立大学占了82.4% ,韩国则占到86.3% 。世界许多著名的高等学府都是私立出身,如牛津、剑桥等欧洲学院制大学,完全是经济独立、自负盈亏的独立教育机构。美国著名的哈弗大学也是私立运营。以哈佛大学的教育研究院为例,其每年硕士研究生的学费“产业收益”就相当可观。每年毕业硕士生约500人,每位导师可从他们交纳的学费中获益5万美元,这还不包括该院每年毕业的50名博士生的学费以及举办假期培训班、从事科学研究等获得的收入。有关资料显示,1994年全世界有6100万大学生,其中留学生占2% ,近130多万人,而美国接受的留学生占30%以上,成为“教育出口”第一大国,教育创汇近100亿美元 。可以说,国外的私立大学多是按产业模式来运作的,声誉越好,质量越高,费用也就越高而生源同样是火爆。这些私立学校,是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成功典范,也是教育产业属性的具体体现。
 
  建国以来,举办高等教育基本上是政府行为,更多强调的是它的上层建筑成分,看重的是它的公益性。但这种办学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与完善,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一个障碍,政府的投入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对教育属性的新思考。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十多年中,高等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数量少,考上大学等于端上了铁饭碗,国家几乎包吃包住。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精神文明程度的增强,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相应地国家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中国的高等教育逐步地趋于大众化,此时单靠政府力量办学明显不现实,于是,高校开始收费,而人们也逐渐接受这个事实。在这个过程中,不论从政府层面,还是具体到每个家庭,对于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属性,由开始的避而不谈,到后来的众说纷纭,再到今天真正接纳它是一种经济现象,说明高等教育的产业属性越来越为众人所认知。
 
  毋庸置疑,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发展,同样带动了诸多行业的大发展。特别是高校扩招,对学生食堂、公寓以及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各类设施形成旺盛的需求,带动并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的投入。
 
  同时还推动了建筑业、餐饮业、金融业、文化用品制造业、印刷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高等教育产业化正以一种良性态势快速发展着。
 
  当然,高等教育服务产业不同于高等教育产业化,高等教育产业化也不能与高等教育的产业属性划等号。高等教育的产业属性是按其产业分类定位,是高等教育与生俱来的属性,而高等教育产业化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的普遍存在,愈益凸显高等教育的产业属性。
 
  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学属性教育与经济密不可分,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已经把高等教育“从经济舞台的幕后推向前台”,使之正在成为“经济舞台上的主角”。所以,探讨教育发展必然要研究经济学属性问题。
 
  在中国,很早人们就对教育的经济学属性有一定的认知,如孔子的“庶富教”的思想,说明了人口、经济、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颜元的“实学”、“实行”的思想认为,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在西方,较早直击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是苏联著名经济学家、科学院院士斯特鲁米林,他在1924年发表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学历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年龄相比,教育程度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较持久,办教育比搞建设的收益更大。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会会长舒尔茨(Schultz)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更是道出了教育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他看来,教育的经济价值在于它增加了人力作为劳动者的价值生产率,人的劳动能力也是一种资本,可以带来收益,且人力资本的收益比物力资本带来的收益还要大。人力资本是推动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源泉是教育,所以要重视教育投资。 这是西方社会对教育经济学属性基本理论的初步探讨。
 
  到60年代末,学者们对教育的经济学属性已有了清晰的脉络,特别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布劳格(Blaug M.)专门对教育的经济属性作了总结,他认为教育的经济属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的经济价值(economic value of education)分析,它关心教育究竟能产出多大的附加值,即分析教育对经济增长及收入分配的影响。二是教育制度的经济分析(economic aspects of educmion~ institution),即以教育经费筹措、运用及教育资源配置为重点来进行分析。l6 教育制度不是零成本,虽然金钱不能决定一切,但是经费约束会影响教育制度的规模和性质。随着西方学者对教育经济属性研究分析的深入,我国也涌现出一批研究者,特别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们从不同侧面及视角提出了自己不同观点及看法。如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界泰斗”的厉以宁先生,从考察的层面和角度,把教育经济学分为宏观的、微观的、结构的、制度的四个方面。既从宏观上研究了教育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教育投资与财政收支的关系,又从微观上研究了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教育者报酬的确定、家庭教育支出的变动趋势等,还对教育的区域结构和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合理比例关系进行了研究。
 
  同时还研究分析了教育经济方面的制度环境、制度条件等等。可以说,厉以宁先生较为全面、权威地诠释了教育经济学问题。
 
  从此以后,中国高等教育的诸多调整与改革,都是遵循高等教育的经济学属性原理。比如,关于高等教育经费的拨款体制模式、关于高等教育“脑体倒挂”的教育收益率、关于高等教育经费的多渠道筹措和成本分担、关于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对经济增长及就业的影响、关于市场经济下高等教育的新型运行机制等等,所有这些,都是高等教育的经济学属性解决的问题。
 
  三、高等教育的管理学属性高等教育机构的运行,是复杂系统协作运行的管理过程,无论是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还是高等教育机构组织内的管理活动,都是复杂系统的相互协作。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发展规划、战略的执行、管理体制、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等,都属于管理学的范畴。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就无从谈起。
 
  首先,中国高等教育的管理机制问题。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管理机制是管理权力、权限与组织制度的有效结合方式。 分析高等教育的管理机制,需要明确管理权的来源、权力的配置方式、向谁负责、接受谁监督、制度如何安排等问题。
 
  高等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的高等教育的投资主体不是政府,高等教育机构也不是政府的附属机构,主要不向政府负责,而是由市场的供需决定,接受市场的资源配置,在市场中成长和发展。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都属于私立大学,都是在服务社会中获得收益而发展起来的,即“大学的经营”。
 
  所以,无论教学、科研还是人才培养,都必然要尊重社会的需求,真正做到大学为社会服务。而中国的高等教育主要由政府举办、由政府财政投资,机构的人员配置类似于行政事业单位,高等教育要接受各级政府的管理。这无形中制约了高校的发展,也不可能像西方高校那样真正体现“自由之学术、独立之精神”。但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新精神引领下,高等教育正逐步走上新的发展道路。
 
  其次,中国高等教育的管理技术问题。目前,在高校中,仍存在着教授治校与行政治校的争论。
 
  其实,教授治校与行政治校孰是孰非,不是社会问题的争论,而是管理学问题的争论。高等教育的管理,必须尊重管理学规律,逆管理规律而行,必然会出现失误;相反,懂得规范管理而不了解教育规律,也难以行之有效。所以,要建立学术机构与行政管理机构分工协作、适度分离、均衡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学术机构负责科研规划、课题招标、职称评定等学术性、业务性的决策和管理;而行政机构主要负责教学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及后勤服务等行政管理工作。借助行政机构高效率地实现学术目标,借助学术机构高质量地提升行政决策的科学水平。这样,才能达到一种良性协调状态。再进一步说,就是要构建一种以党委为核心的政治权力、以校长为首的行政权力和以教授为主导的学术权力的三权分治制度。“明确界定三种权力的职责,使之紧密联系、相互协调,在三种权力互动制衡的基础之上,寻求行政权力、政治权力、学术权力的平衡点,形成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的总体格局”。“通过三种权力的制衡与互动,构建以学术权力为基础的、弹性化、多元化的权力配置结构,不断优化现代大学的内部管理体制结构,发挥最佳的体制功能。”
 
  总之,在新型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发展与建设不能只注重其教育属性,更要关注它的产业属性、经济学属性及管理学属性。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才能使高等教育更好地引领时代、服务社会、传承文明。
 
  本文是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