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综合论文写作指导

浅谈新形势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软实力,是所有高等院校各项工作的灵魂工程,也是一所优秀院校必须高度重视的建设性工作。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紧迫性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除了侧重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样也肩负着服务经济社会、传承创新文化的重任。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且具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高职院校的数量、学生人数方面在高等教育中的所占比重相当大,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办学培养方式、文化发展理念等。但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发展历程相对短,多为由原来的中专学校、技校通过合并组建升格发展起来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建设相对薄弱。因此,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有益于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打造高职校园人的精神家园,此举具有时代紧迫性。为此,我们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引,深入思考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命题,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高职院校应有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一)重视校园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的软件投入高职教育由于发展起步较晚,正处于全面开展基础性建设工作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高职院校的发展往往过分注重校园面积的扩大、校舍规模和档次的提高、教学仪器设备的现代化和高档化等。部分高职院校认为高职院校首先要做好的是学校的招生规模和基本设施建设这类硬件建设,对于校园文化这类软件建设工作则投入很少,导致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成了空中楼阁,同时也削弱了校园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有的高职院校把校园文化等同于学生的课余活动,片面地认为只要多搞学生活动就等同于进行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内容相对贫乏、形态低层化及内涵不足等现象。同时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存在着功利性的情况,较多地注重对于学生技能方面的培养,而对于学生的文化素养关注很少,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总之,高职院校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处于一种低层次状态, 不能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二)未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当中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工处、团委和宣传部,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举办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和娱乐活动。虽然学校的学生活动搞得红红火火,但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学校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只是片面地认为只要是活动多了就等同于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成绩。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一些高职院校的社团组织中专业型、实践型偏少,而且学生业余活动虽然较多,但主要是一些低层次、一般化活动,而且内容单一,质量不高,缺乏内涵。从而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没能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师资配备、培养目标等的结合起来,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重要功能的发挥。
 
  (三)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体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日益加剧,缺乏主动应对的措施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无论是从传播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极大改变了传统媒体模式,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日益加剧。各种新媒体和即时通信工具在丰富了大学校园信息沟通和传播的手段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了大学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互联网技术由于与生俱来的开放性、虚拟性和隐蔽性,使得网络信息在传播时良莠不齐。青年大学生在互联网的“江湖”中,往往因为缺乏监管和价值判断而沉溺于虚拟世界之中。主要表现为:首先,沉溺于网游和网络虚拟社会,从而削弱青年学生道德责任和造成自由意识泛滥;其次,网络的开放性也为西方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容易造成青年学生思想上的迷惑混乱,价值观的扭曲;再次,网络上超越时空的交往会使人产生非社会化倾向,很可能为了交友而交友,从而注重网络交友而忽视、淡化正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而导致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淡化和社交恐惧症,带来人际关系冷漠等社会问题。情况表明,高职院校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引导新媒体发挥正能量,为高职院校建设网络环境下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深刻理解十八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为主体,全面建设高职校园文化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发展的机遇和凸显的矛盾相互交织,在国内随着经济成分和社会组织多样化使得社会组织在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上表现的多元化,随之而来的是人们思想价值观念也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同时国外各种社会思潮以超越以往的速度纷至沓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生激烈的碰撞。
 
  这一切都使得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得不面临更多的外部冲击,当前,受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校园已远非昔日的象牙塔,学生的思想活动日趋多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受到不良风气的渗透,面临许多新情况,这就不得不要求我们“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使其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过程中,各个建设主体应深刻把握十八大精神,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自觉,为改善和加强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贡献力量。学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首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要内容,大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使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其次,做到围绕中心、注重实效,用典型生动的事例和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和感染力,不断增强教学效果,把大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通过课堂学习使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再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培育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为核心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重点,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的引领,推动大学生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报效祖国统一起来,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将其纳入高职院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凸显高职特色《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提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就是:“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高职人才培养就是面向企业,服务社会生产,由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同企业文化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是在我们实际办学中,由于单纯强调学校教育忽略校园文化建设,使得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对企业文化对接的渠道,学生无法通过院校校园文化直接感受企业精神与企业文化,这导致很多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很长时期内无法融入企业文化氛围,不能适应由学生到企业员工身份的转变。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正是由于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缺乏系统性和长远规划,使得学校的教学和文化建设相互脱离,这不仅消弱了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也使得学校的办学特色难以凸显。
 
  所以,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的结合。校园文化是附属于高校而存在的,在不同的高校、不同的办学层次之间应该显现出不同的特色。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在建设过程中除了应该具有高校校园文化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之外,更应该把职业教育的职业特色建设引入院校建设和发展的长远轨道,把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与校园文化建设统一起来,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应始终围绕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办学条件和办学目标,而各显其能,各展其“特”,体现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
 
  (三)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网络的育人功能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的出现,特别是在青年学生中流行的QQ、微博、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则使信息沟通与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即可性与不可控性,这就使得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如何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阵地,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领导工作体制、责任追究制度。学校要重视新媒体的开发运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政工作队伍,加强和改进网络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其次,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积极发挥互联网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面向全校师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交流思想的校园网站,丰富校园网络文化内容,贯彻“三贴近”原则,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品牌。最后,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尤其重要,学校在课堂上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并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道德校园文化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就是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是校园网络在政策宣讲、理论学习、动态反映、信息沟通等方面较好地发挥积极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网络,使师生在享受互联网传播信息便利、快捷的同时,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本文是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