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综合论文写作指导

教育论文论高职大学生学情分析的实证研究

  学情分析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基础,是开展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提升学生方法能力是大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力。高职前期教学改革的重点是通过市场需求调研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而当前教学改革的瓶颈是学生微观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方法能力欠缺。也就是说,当前高职教学改革已聚焦在微观课堂如何有效实现学生和教师互动。即完整的教育须有施教者——教师,通过优化与创新教学媒介(包括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传授价值思考、学研方法、知识技能等给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受教者——学生,必须能主动将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予以理解、思考、内化并能学以致用。笔者通过学情调研分析提出:当前,高职院校和教师强调“以生为本”理念,应以学情调研为着眼点,以实证研究为主要方法,清晰地把握高职学生学情特点,以教法与学法的链接为重点路径,因材施教,提升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力,促进学生核心能力深化和综合素质提升。
 
  为深入把握高职学生特点,指导教学改革设计,指导学生有效完成大学三年学习和生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2012年6月下旬,课题组选取几所高职院校2011年秋季已入学一年的涉外商贸类4个专业高职大学生1358人开展问卷调研,问卷收回1258份。学生来自13个省,是2011年三本生源中高考成绩最好的学生,高考平均分为378分,英语总分90分以上。问卷内容涉及对就读学校、自己生活环境、现阶段自己的特性和学业与方法能力起点的审视与评价,以及新学年和今后自己努力重点。调研结果显示如下。
 
  一、学情调研了解学生
 
  1.学生对就读学校的评价。73.1%、82.6%的学生分别对目前就读的学校和教学设备评价满意,小部分学生评价不满意,原因之一为“因高考失利上不了理想本科才进入高职”;64.5%的学生对就读的系专业满意,35.5%的学生对专业不满意,原因主要为学生“人读系专业为非第一意愿专业”;对一年级开设的课程满意与不满意各占一半左右,原因主要是希望对第一年的大学公共课“结构与内容进行变革”;76.5%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满意,23.5%的学生希望课程教学模式更加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更多地给予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45.5%的学生对学校目前的管教方式满意,54.6%的学生则不满意,学生希望该校精细化管理与服务采取更为宽松的方式。学校如何采取更适应学生特点的自治管理方式,值得进一步研究。
 
  2.学生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评价。对与同学朋友亲人相处情形的问卷数据表明,80% 一90%以上学生对自己友情与亲情相处关系满意,15% 一18%的学生不满意,主要原因为个性差异、沟通交流能力、生活背景如城乡和单亲家庭和/或贫困家庭等。说明引导学生尊重与欣赏事物多样性、个性与心理疏导、沟通交流艺术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和谐共处能力。关于父母对自己发展与前途关心的问卷数据表明,90%以上学生认为父母关心自己的发展并与自己交流,学生对自己前途自主性较强。关于教师对自己发展与前途关心的问卷数据表明,一半以上学生认为教师关心自己的前途并与自己进行了讨论,还有46.3%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对其发展进行个性化指导,有86.5%的学生没有经常主动地向班主任请教问题,说明学生与班主任沟通的主动性不够。需要加强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多方式、多层面和个性化的沟通交流。
 
  3.学生对自身特性的评价。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起居”、“对自己身体的健康状态”、“对自己的情绪管理”、“对自己的消费理财”满意的分别为71.4%、73.5%、65.4%、58.7%,不满意的分别为28.6%、26.6%、34.6%、41.3%;学生“对自己的品行表现”、“对自己的守法观念”满意的分别为90.5%、95.5%,不满意的分别为9.5%、4.5%。调研说明:一方面,学校对一年级学生的诚信教育、明理教育、守法教育取得明显效果,能使学生严格品行与守法,更为清醒地审视自己;另一方面,需要增强对学生生活习惯养成、身体健康和情绪疏导、消费理财观念和方法等方面的指导。
 
  学生对“我的优点”回答:“有自知之明”、“对自身前途关心”、“对朋友好”、“喜欢看文艺类书籍”、“可以合理控制情绪”、“不依赖别人”等回答居前。
 
  对“我的缺点”回答:“对知识渴求差”、“懒惰”、“不会安排时间”、“自律能力差”、“不能坚持”、“交际能力弱”、“在网络世界里寻找慰藉”、“以自我为中心”等回答居前。
 
  4.学生对自己学习习惯和方法能力的评价。尤为引起重视的是,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成绩”、“对自己的时间管理”、“对自己的读书习惯”满意的分别为31.0%、30.8%、33.9%,不满意的分别为69%、69.2%、66.1%。这说明2/3以上学生认为自己学业期望值与现状有差距、存在较大压力,认为自己“不会安排时间”、“不能平衡读书与休闲”、“不能坚持”、“懒惰”、“在网络世界里寻找慰藉”、“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有关学生阅读学习内容的问卷数据表明,过半学生课余很少阅读人文通识和专业方面的文章、书籍,较少听演讲和上图书馆查阅资料。因此,教师迫切需要采取合适的方式对时间管理、有效学习、自主学习等方面进行方法论的专题指导,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兴趣和学习效果意义重大。
 
  关于学生对网络功能的利用与资讯搜寻能力的调研数据表明,一年级学生利用网络主要用于情感交流,而利用网络学习的不到一半,仅有一半左右学生具备与就业升学相关的资讯搜寻能力。由此,教师需要对学生收集资讯、选择资讯、处理资讯、管理资讯进行引导。
 
  学生对“我喜欢目前学校生活”满意的48.0%,不满意的为52%;对“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目标方向”满意的41.7%,不满意的58.3%。如何丰富学校学习与休闲生活内涵,增加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欢喜心与充实感,对学业成长规划进行个性化指导,值得学校深入研究。
 
  5.学生对自己的审视与下一步设想。对“我是谁?”的回答:大多数为“学生”。这一方面说明学生有一定角色意识,另一方面反映出当代高职学生较少从哲学与人生角度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等生命本源问题;对“自己的求学经历”的回答:大部分为“顺利”,小部分为“有挫折感”;对“我现在为什么在这里(高职学院)”的回答:2/3学生因为“喜欢学校/本专业/金融专业/城市”,1/3学生因为“高考失利”或“没法上本科”。这与本问卷的第一个问题互为佐证。
 
  对“我做到了自我挑战么?”的回答:大部分学生为“没有”,说明学生认为自己还有较大潜力可以挖掘;对“到目前为止,我的人生是新鲜有趣还是枯燥乏味?”的回答,大部分学生认为“枯燥乏味与新鲜有趣参半”,小部分认为“新鲜有趣”或“枯燥乏味”;对“到目前为止,我最拿手的科目或专长是什么?”的回答:大部分为“英语”、“思想品德修养”或文艺特长;对“到目前为止,我最需要加强的科目或专长是什么?”
 
  的回答:大部分为“专业课与技能”,这几个回答与一年级主要开设的是公共课与通识课相关。高职现有公共课与通识教育中应加强学生对人生意义与本质的典型认识,应增开与深化哲学课,尤其是改革公共课和通识课的教材编写体例和教学方式,改变说教模式,增加其趣味性和提高学生营造健康、快乐人生能力的教育功能。
 
  对“我要达成自己的生涯目标的具体做法是什么?”的认识,以“努力学习,加强专业技能、扩大知识面”、“多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按照目标一步一步完成”等回答居多;对“我下学年要努力的目标重点”的认识,以“英语学习”、“专业与技能学习”、“期末考试全部通过”、“培养读书兴趣、减少娱乐消遣时间”、“适应学校生活”、“多与家长教师沟通”、“积极性”等回答居多。对“下一步,我的方向?”的认识,绝大部分为“就业”,小部分为“大学期间会通过自考拿到本科文凭”,个别为“留学”、“当兵再入学与就业”;对“你认为未来工作应重点具备哪几项能力?”的认识,基本顺序为“工作的基本能力,行业的专业知识,行业的专业技能,良好的人文素养、工作态度及道德”。这与企业将“良好的素养、工作态度及道德”放在首位有认识上的差距,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重视。
 
  二、学情分析发现教和学的问题在对高职学情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学情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把握学生需求,我们才能真正有“以生为本”进行教研教改的针对性思路。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当前高职一年级大学生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学生自我意识强烈与自我调节能力薄弱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他们处于职业人生发展的准备阶段,个性独立、思维活跃,重视情感需求与社会实践,获取网络资讯能力较强,期望感受大学生活新鲜与多姿多彩;另一方面,由于个体特性与成长环境差异、中学应试升学压力与挫败心理,自律与平衡能力较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对自我的特性、优缺点、专长及价值观了解并不深入,没有认识到大学阶段学习内容广度与深度的加大要求更多主动阅读与实践。因而他们往往在大学第一年对自己满怀期望却又处于迷失、自我放松状态,缺乏学业规划方法与能力;虽然感受到功课和能力提升的压力,却又难以平衡好学习与社团活动、交友休闲的时间管理,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求知层面,过后则后悔没有抓紧学习而荒废了时光。
 
  2.学生自主学习需求旺盛与自主学习习惯与方法能力缺乏之间的矛盾。调研发现的突出问题是,2/3以上高职一年级大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期望,但对自己的学习习惯与方法能力、学业成绩不满意,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问题:如何有效审视自己和待人做事;如何有效利用学院学习与生活资源;如何掌握合理安排好学习、生活、休闲时间的方法;如何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如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这迫切需要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专题指导和个性化训练。
 
  3.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之间脱节的矛盾。目前,微观课堂教学存在教材、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针对性不强,导致学生课堂不活跃、课后不研读等现象。微观课堂教学改革重在解决如何适应学生特点、激发学习热情、潜力与自信,解决学生不主动读书研习、学习方法与解决问题能力欠缺的问题。
 
  三、对策认知、实践和内化是学生能力提升的主要环节,只有把握高职学生思维特点和方法短板,提升他们的方法能力,将教法和学法有效连接起来,采取契合学法的教法,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绩效。我们主张高职院校和教师应深入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方法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开发学情调研分析工具,把握学生学情。学情分析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前提,目前各高职院校该领域研究相对落后。应开发定期学情调研分析工具,包括入学新生调研(含普高和中职生源学生学情调研、省内外生源学生学情调研)、二年级和顶岗实习返校毕业生调研、毕业半年学生就业调研、毕业5年左右及多年的校友成长调研等,尤其重视科学、合理、有效的调研分析工具设计,进行数据挖掘,总结并提出教学改革实施方案。通过在校生学情调研以优化“基于学情分析”的育人机制与微观教学方式,通过毕业生调研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最终助推学生成长,实现教学相长。
 
  2.开设方法论课程,提升学生方法能力。提升学生方法能力是大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商务系探索对学生三年每个学期持续进行大学生活和学习方法论的个性化指导,开设“方法与创新”的“理论+实践”课程,以提升学生的方法能力。学生通过一、二、三课堂的自主研习课题和团队合作项目掌握方法论,从而在一年级适应大学生活,形成大学自我;二年级认识所学专业,形成专业自我;三年级做好就业准备,形成职场自我。同时,课堂教学方法采用适应学生特点的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情境学习、现场教学等多种学习方式,真正使学生课堂动起来、课余学起来,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
 
  3.以学情分析为基础,强化教法与学法的链接。教师服务于学生成长的前提,是在全面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深化“基于学的教”的微观课堂教学改革,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激情,主动链接适应高职学生思维特点和学习方法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探索合作学习、项目学习、案例学习、问题导向学习等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探索课程的实践化、社团化和信息化,做好课程、课本、课表、课堂、课余、课外的精心设计,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衔接好“三个课堂”,丰富学生活动的内涵和形式,实现“高品质职业化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本文是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