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综合论文写作指导

教育论文论关于实施区域高等教育规划的思考

  在对各地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文本进行分析比较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观点与倾向,如有关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价值取向问题、服务地域问题以及发展策略问题等。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与思考,能够为各区域高等教育规划的实施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经济与教育高等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就是为了什么而发展高等教育,或者说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为了实现什么目的。那么,各地之所以对高等教育发展进行规划,其目的是什么,或者说是为了实现什么样的价值预期呢?
 
  在各地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文本中,我们很容易找到表达地方高等教育发展价值取向的语句。有的地方把它表述为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使高等教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研自主创新的引擎,在全省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主体作用”。有的地方表达为“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并主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等教育体系”。还有的表述是“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度增加有区域特色的高等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明确教育科研定位,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制定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的布局规划”。当然,如果继续罗列下去,还有许多类似的表述。
 
  通过对这些语句的分析我们发现,表达地方高教发展价值取向的一个最常用的词汇便是“经济社会”,辅助性的词汇则是“产业”、“人才”、“科技”等。“经济社会”是一个复合词,就二者的关系来看,“经济”和“社会”并非并列关系,而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即经济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而“经济”和“社会”的连用更多地强调了社会的经济成分。因此,地方在进行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时,直称经济社会而非文化社会或政治社会,凸现了其价值取向更多地是经济而非其他。这种高教发展的经济价值取向在某些地区的规划文本中体现得更为直接。如有的省级政府提出要“围绕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施重点学科建设。有的地区表示要“建立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信息监测预警机制”。还有的地区直接提出“招生跟着就业走,办学跟着市场走”。
 
  重视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似乎并无不妥,因为教育的功能本身就是多方面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教育经济价值的实现是基于教育活动的实现而实现的,是以遵从教育规律为前提的。如果没有教育本质功能的实现的,这种教育外在功能也是无法实现。那么,规划对高等教育经济功能的强调是否与教育的本质功能相一致呢?这还要从教育的本质谈起。
 
  教育是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其本职功能就是通过传授知识来培养人才,并通过培养人才再实现其社会功能。教育社会功能的实现、工具价值的发挥必须是在实现人才培养的本体价值下来实现的。如果没有实现人才培养而只是实现了其他的社会目的,这时的教育已不是真正的教育,而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教育。因此,我们可以重视教育的经济功能,但经济功能的实现应该以育人价值的实现为前提,也绝不能把教育的经济功能置于育人功能之上。现实中确实存在一些过分重视教育的经济价值,忽视或无视教育育人价值的观点,这就是教育发展的唯经济价值取向或教育适应论。如在一些人的研究成果中,在衡量一个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是否适当时,其评价标准就是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如果该地经济发展好,高等教育水平发展也好,二者就是协调的,如果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够,认为就是不协调的,并需要进一步发展。而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果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够似乎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差就不需要那么多高素质的人才,而其高等教育发展好了、快了反而认为是不协调的,甚至建议要限制其高等教育的发展。何不反思一下:经济发达地区因经济发展速度快而需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经济欠发达地区因经济发展任务重、需要更多的人才,更需要大力发展教育,怎么能限制其发展呢?另外,就个体的角度来说,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个体所处发展环境更为不利,教育对其发展的重要性更甚于发达地区,就此而言,欠发达地区也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因此,在确立高等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高等教育的育人本质和其育人价值,而非经济价值。对经济价值的强调是以不超过对育人价值的重视为前提的。
 
  我们对高教发展的价值定位应更多地着眼于人才的培养,对高等教育发展成败的评价也只能以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来进行,而非经济等教育之外的价值。如果非有不可,这些外在的价值也应是次要标准而非主要标准。因为,仅仅着眼于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教育的育人价值和知识传递价值,我们可能在获得经济的同时也失去了知识和人才,并最终影,i~tl经济的持久发展。
 
  因此,在实施地方高等教育规划时,我们应当理性看待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经济价值,适当重视教育在政治、文化、人口、国防等方面的价值,重点强调的应是本质性的育人价值。我们要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唯经济价值取向观有一个全面认识,要认识到其潜在的不良影响,在发展高等教育时要做到以育人为本,服务经济和其他社会价值的实现为用,只有这样,地方高等教育才能持久地发展。总之,在进行教育规划时,我们固然要重视教育的经济价值,但也绝不可忽视教育的其他社会价值,尤其要防止唯经济的价值取向。
 
  二、区域高等教育的服务地域:小区域与大区域各地在进行教育规划的过程中,多立足于本地状况,根据地方对教育的需求和本区域的条件来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这也是地方规划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作为地方的管理者不能不顾及地方的需求,服务地方也正是地方政府的职责所在。同时,也只有考虑到地方的特点,地方的发展规划才有更大的可执行性。
 
  但我们也应看到,在制定教育规划的过程中仅考虑到地方的高等教育需求所带来的局限性。地方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毕竟是特定的、有限的,如果仅仅把高等教育发展的眼光局限于本区域,就可能使本地的高等教育或失去了发展的动力,或失去了更长远发展的空间和时机,某些建设国际知名或国内一流高教的理想就无法实现。因此,在进行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时,我们不仅要有区域观,更要有大区域观,要有其他区域观、国家观和世界观等。要在顾及本地高教发展需要的同时,立足国家发展现状和战略规划,在规划中做到地方小区域和国家大区域的恰当结合。如对专业服务地域而言,我们不应仅仅把目光局限在为本地适龄人口提供高教机会、满足本地区社会发展的需要上,还应考虑到本地高校毕业生在其他地区社会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或者相反,即在进行本地的社会发展建设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利用本地的高校毕业生,使本地的高校为本地的发展服务,也要考虑到其他区域高校毕业生将发挥的作用,也要让其他地区的高校为本地的建设服务。这种国家观或大区域观有利于各地区在更高地层次上进行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节约资源,并能实现各地区间的协同发展,从而为本地高教发展提供更广阔地空间。这不仅有利于本地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整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健康运行。那种本地高等资源为本地所有,也只能为本地所用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是行不通的。就现实来看,尽管本地就学与本地就业有很大关系,但本地就学异地就业的现象已大量存在,高校毕业生的全国流动已蔚然成风,有的地方甚至为减轻高校毕业生所带来的本地就业压力,而采取一定的措施促使学生异地就业,促进学生跨区域流动。高校毕业生的跨区域流动不仅减少了本地的就业压力,也发挥了毕业生的专业价值,推动了流人区域的社会发展。同时,有的毕业生在外地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或返回原区域进行创业,或进行技术支持活动,或在两个区域之间牵线搭桥,促进了两个区域的发展合作与互动,这最终促进了本地区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如果像以前那样,限制人力或人才的跨区域流动,不仅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也不利于本地区的进步。
 
  因此,在进行区域高等教育规划时,我们不能没有区域观,但也不能有过为强烈的区域观,尤其是狭隘的小区域观,而是要立足本地、胸怀祖国,甚至放眼世界。惟其如此,我们才能避免自缚手脚,为本地高等教育的发展留下更广阔地空间。在上海、四川、湖北、黑龙江等地的规划文本中对这种大小区域间的关系均有巧妙的处理,值得更多地区借鉴。因此,在进行地方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时,我们不仅要有本地的小区域观,也要有其他区域观、国家区域观乃至世界区域观等大区域观。
 
  三、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对外开放与对内合作在各地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中,对外开放成了各地区发展高等教育的一致选择。规划的具体措施包括与国际知名高校进行合作,引进教材、师资,学生互派,学位互授或联授等。有的地区还拟订了与国外高校合作的数量和层次,基础较好的地区还要把本地区建设成为区域留学教育基地。当然,这种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对外开放是国家的既定方针,在国家政策范围内采取力所能及的措施来发展本地高等教育,是地方政府对地方教育发展负责的一种表现。通过对外开放,加强与国外知名高校的合作,可直接引进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较短时间内直接提升本地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数量,甚至有减少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走弯路的可能。尽管这种措施的普适性值得怀疑,但毕竟也是值得尝试的途径。
 
  不过,与对外开放相比,提出对内开放(即与国内其他地区合作共同发展高等教育)的地区为数不多。在言及其他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时,更多地显示出一种基于利益独立的竞争态势。其具体表现就是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本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力度,以免落在其他地区之后;另一方面就是直接以其他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为参照,或确保优势或力求跟进。为此,高教发展有优势的地区要确保自己的发展优势,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或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中心,落后的地区要努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甚至在个别学科上实现国家一流,有的地区则直接表示要加大发展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正所谓你争我赶,谁也不甘人后。这也是竞争的题中应有之义,即它可以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促进高等教育更高效地进行,但竞争并非万能,也存在恶性竞争甚至有阻碍教育发展的可能。同时竞争也不是目的,竞争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而为了发展我们并不一定要借助竞争。合作就是发展的另一途径。在各省区的高教发展规划文本中,不是没有谈到合作,只不过其谈及的合作要么是在国际进行,要么是在地区内进行,区域合作倒成了一个备受冷落的角落。如江苏、陕西、北京、重庆、甘肃、湖北、安徽等地都表示要加强地区内的高校跨校、跨区、跨类的交流合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而明确提出加强与其他地区高等教育交流的只有四川、重庆、上海和辽宁,河北、天津、广东、青海也有提及,但更多的地区则未加言明。与对外开放的热情相比,各地区对对内开放的冷漠不能不令人忧虑。与对外开放相比,对内开放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文化和空间上都有独到的优势。如能做到真正地对内开放,各地区之间互通有无、协同奋进,这将使中国高等教育从做大到做强迈出坚实地一步。而对外开放不仅是学校与学校、教育与教育之间的活动,也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行为,其利益的独立性和竞争的风险性是国内各地区之间的教育互动所无法比拟的,它要求我们必须在合作中发展,在合作中壮大,没有以自身发展为基础的教育开放很可能使一些高校在合作中丧失自我,形成对国外高校的依从或依附关系,进而丧失其发展的自主性,这绝不是我们所希望的。
 
  因此,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的优缺点,不仅要有一种对外开放的胸怀,还要有一种对内开放的精神,力求对外开放和对内合作并重,并在实践中鉴别优劣、扬长避短,并形成中国特色。因此,在实施地方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求对外开放而无视对内合作,而应使二者相辅相成,从多个方面共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总之,在高等教育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各区域应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如在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价值取向上,我们固然要认识到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必要性,但我们也不可无视教育发展的规律,仅强调教育发展的经济价值,而忽视其本质性的育人价值。就教育高等教育服务的地域而言,我们要有区域服务观,但不应有狭隘的小区域观,更要有一种广阔的大国家区域观。没有大区域的国家整体发展,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势必将受到限制。我们只有以一种立足本区域,放眼全中国的眼光来规划本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才能实现本地高等教育与地方发展和国家发展的协同进步,从而也为本地高教育的深入发展开拓出更广阔的空间。在有关本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措施上,我们不仅要看到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也要看到对内合作的重要性;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区域高等竞争的必要性,也要看到区域合作的紧迫性,做到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的实施过程中与其他区域相互合作、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
 
  本文是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