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综合论文写作指导

共生理论视域下的大学职能培养

  人才、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是大学的三大主要职能,由于受不同经验、身份、立场等的影响,对于大学的三大职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培养人才是大学的首要职责,有的认为科学研究最重要,也有部分人认为直接为社会服务才是大学最根本的职能。总之,学术界认为大学职能存在孰轻孰重、矛盾冲突的非共生状态,且对此长期争论不休,没有定论。学术界对于大学职能间矛盾冲突的认可,不利于大学办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也不利于大学精神的彰显。本文从共生理论的视角探讨大学职能,对传统视域下大学职能间的冲突关系进行了批判,并赋予大学职能关系以新的内涵,认为大学职能是一个共生系统,它们之间本质上是三位一体、协调统一的共生关系。
 
  一、传统视域下大学职能间的冲突关系大学职能具有与大学自身发展同样久远的历史。从逻辑上来看,它甚至比大学产生发展的历史更久远,因为机构之所以产生就是为了履行某些具体的职能。大学三大职能孰轻孰重、此厚彼薄的矛盾冲突,早在科学研究这一职能被发现时就已经浮现出来了。众所周知,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职能后,与培养人才这一职能的矛盾立刻产生,纽曼因此明确指出科学研究与教学必须相分离,并反对在大学中开展科学研究,他特别强调:“在对大学的功能定位上?大学就应为传授知识而设,为学生而设,以教学为其唯一职能。”而当直接为社会服务成为大学的职能以后,弗莱克斯纳则“对把实用技术的教育引进大学和大学开展服务性活动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总之,大学职能冲突矛盾长期存在,它们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培养人才方面。中世纪大学自产生以来就一直秉承着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精神,设置大量的古典课程,进行通识教育,是一块学术的“净土”。随着大学的发展和开放,社会的因素进入到大学,大学也走出“象牙塔”进人社会。针对社会需要,一些新的应用技术性学科应运而生,并跻身于大学的学科行列之中,随之越来越多的实用性学科、专业在大学中聚集。19世纪以来,社会的专业化浪潮对大学传统的培养人才模式造成了巨大冲击,从此,大学中培养人才的教育不再是纯粹学术的教育,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诸因素的制约,越来越“身不由己”。
 
  2.科学研究方面。大学的第一职能是培养人才,这里的“第一”不仅是时间上的,更是逻辑上的。因为,大学教育最核心、最根本的价值就是关注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即培养人才。如果大学连这一最根本的职能都不能担当,其他方面无论做得多好也不是成功的大学教育。而当洪堡把科学研究引入大学成为第二大职能以后,它与“第一职能”之间却产生了矛盾:教师太专注于科学研究,无暇关注教学,致使教学水平下降、教育质量下滑。并且越是水平高的大学,科学研究与培养人才的矛盾越尖锐。且“轻教学、重科研”不只存在于我国的大学,美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大学都普遍存在。为此,20世纪80年代,美国卡耐基教学促进会陆续发表了《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路径》等三份报告。从中足以看出“轻教学、重科研”是高水平大学普遍存在、难以克服的“顽症”,却又是大学为全面履行其职能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3.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其实就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职能向社会的延伸与拓展。特别是在现今的科技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科学技术必须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这一任务就得靠大学的直接为社会服务这一职能来实现。然而,大学在履行这一职能时,冲突也随之而来。服务社会是大学的责任和义务,在服务的同时也有权利从社会中得到丰腴的回馈,这不仅明显地体现在经费上,在知识上也为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大学承担社会中各企业的科研课题、进行产品和技术的开发研究,会导致大学更看重研究的实用性,更注重科学研究的经济效益,使得急功近利不良氛围在大学中蔓延,也导致教师纷纷争取社会的科研项目,更多地向“钱”看、向“名利”看。既影响人才的培养又影响科学研究,阻碍了大学职能更好地履行。所以,在直接为社会服务职能方面,大学也同样处在“两难境地”。
 
  总之,大学三大职能间的矛盾冲突是实然存在的,只要大学向社会开放,这三大职能之间的矛盾就会一直存在。大学在接受“洪堡原则”和“威斯康星思想”的同时,也同样保留了纽曼和弗莱克斯纳的观点。如果三大职能间的矛盾关系得不到合理的协调,不仅不利于职能自身的履行,更不利于大学精神的彰显和大学本质的突出,对大学办学方向与目标的定位和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也会起到消极影响。
 
  二、共生理论视域下大学职能的共生系统“共生”(symbiosis)最初只是生物学科中的一个概念,慢慢演变成一种视角,成为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随着20世纪科学转型中人们对现代科学型的反思,关于研究方法,人们摒弃了以前单一的学科研究方法论,转向了多元方法论。
 
  自此,自然科学领域中的研究方法引起了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同样,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研究方法也走进了自然科学领域。20世纪中叶以来,共生理论作为一种认识论、方法论很快进入社会科学各领域,在社会学、哲学、管理学中都得到广泛应用,取得较多的成果。
 
  在教育学科中,随着教育研究的开放,以及当下教育中人类与自然、文化及自身内部的“非共生状态”,“非共生教育”现象引起了教育者的关注。共生理论越来越多地受到教育研究者的重视,促使人们提倡并努力营造“共生教育”。
 
  共生理论对共生系统目的性、整体性、开放性、自组织性等基本特征的揭示,以及对共生单元、共生关系的强调,是讨论共生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分析方法 3』,也是协调大学职能关系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
 
  1.大学职能为人的发展服务的目的性。目的性是共生系统中最重要的特征,缺乏目的性,就不利于共生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发展。在大学这一共生系统中,三大职能拥有共同的目的,那就是为人的发展服务。就培养人才这一职能来说,大学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为学生今后长期的发展做了铺垫。此外,大学还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以培养学生的一般素质。最后,把学生培养成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在科学研究中,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研究过程,教师将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对知识的整合运用传授给学生,同时用研究得出的新知识进行教学,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新了学生的观念,把学生送到了科学前沿,有利于学生今后科学研究的发展。直接为社会服务这一职能看似是以社会为目的,其实不然,最终还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是以人为本的,在整个世界中,人是最终的目的、标准、关键。大学进行科学研究,并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先进生产力,服务于社会,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发展,人作为世界的本体、主体,自然是最终受益者。
 
  2.大学职能相互依存的整体性。整体性是共生系统的基本属性,整体性要求关注共生系统内各共生要素与整个共生系统间的相关联系,也注重各共生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
 
  人类在奴隶社会就已经产生了高等教育,古希腊的“学园”和雅典大学,我国的稷下学宫都是高等教育场所,然而却不能称之为大学,自然也没出现大学职能的概念。等到中世纪,随着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的诞生,才出现了培养人才职能。可见,大学的这三大职能、三大共生要素是离不开大学这一共生系统的。反过来,如果大学这一机构还存在,却不履行这三大职能,这一机构也不能称之为大学。因此,大学这一共生系统也离不开职能这三个共生要素。另外,三大职能共生要素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浑然整体,大学如果没了培养人才的职能就缺少科研和为社会服务的主体,没有科学研究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没有为社会服务就成了不问世事的“象牙塔”。
 
  3.大学职能共生系统的开放性。开放性是共生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系统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无一不是与周围环境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J。
 
  大学这一共生系统自然也不例外。首先,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输入和输出两种类型。大学对社会的影响是输出式的,大学通过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知识创新和直接为社会服务,为政治、经济、文化提供支撑,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而社会对大学的影响是输人式的,社会上政治、经济、企业的需求制约着大学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教育目的的确立以及招生就业制度的制定,也影响各职能的有效履行。其次,三大职能之间也是相互开放、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任何一个职能都可以在其余两个职能中得到更好的履行,同时也促进其余两个职能的发挥。
 
  4.大学职能产生的自组织性。大学职能的嬗变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自组织性。这一自组织性表示系统的运动是自发的,不受特定的外来干预而进行的。其自发运动是以内部矛盾为根据,以环境为条件的内外条件交叉作用的结果 。大学三大职能虽然出现的顺序有先有后,并且相隔几百年,但并不是说,最初就只有培养人才这一个职能,不具备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这三大职能一直存在,并且同时存在。只不过最初,人们不需要大学履行后两种职能,只履行培养人才就足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促进社会及人类的发展。等到19世纪,当大学仅仅履行第一职能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时,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才“浮出水面”。所以有学者认为,大学的职能并不是人们所赋予的,而是逐渐被人们“发现”的。
 
  三、共生理论视域下大学职能间的共生关系
 
  1.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相统一。传授知识以培养人才是大学的最初职能,因此,最早进行科学研究的正是这些从事学科教学的学者,科学研究职能在萌芽时就与专业的教学、课程的学习和人才的培养密切相关。因为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便是为了更成功地教学,科学研究直接为培养人才提供了新的课程内容、新的培养途径以及新的学科和专业。另外,科学研究所形成的学术氛围即是一种良好的“隐性课程”,有益于更好地培养人才。同时,大学通过培养人才,源源不断地输出合格的科学研究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充裕的人力。
 
  培养人才与科学研究的统一体现在教师身上,教师既是科研工作者又是教育教学者;体现在学生身上,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教师的教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知识的传授,而是教给学生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科研的兴趣,树立学生的科研信念。教师要以科研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研究给学生们讲授自己的科研心得和学术见解。离开了科学研究就没有教学,教学是科学研究的艺术表达。诚如雅斯贝尔斯所言“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给别人,而一般教书匠只能传授僵硬的东西”,所以,“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秀的教师” 。学生的学也从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向自己研究的学习,学生亲自参加科学研究,参加调查和访谈,操作仪器设备,从“做”这一直接经验中获得间接经验,提升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2.培养人才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相统一。作为大学,要根植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把握社会未来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从而在校内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在制定学费、学制、招生及校企联盟等相关政策时,也要吸收社会中经济、政治各人事部门有关人士的意见。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在校大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或见习,直接参加社会的相应工作。一方面使学生提前接触有关专业的操作运营,历练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顶岗实习、见习也可以缓解企事业单位职员不足和资金欠缺的压力,对服务社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在国际交流过程中,大学生得以出国留学,亲身体验别国的文化氛围,了解其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进行彼此各国传统文化与学术的交流,不仅加强了大学之间的友谊往来,也促进了国家之间的友好外交。
 
  3.科学研究与直接为社会服务相统一。一方面,随着大学对社会的开放,大学与社会的结合越来越密切,大学越来越多地承接社会中的各种课题,有许多大学与社会中的企事业单位联盟,进行校企合作,在科学研究中,大学利用自身的教学、研究设备为社会企业进行难题攻关,无论是应用性研究还是开发性研究,都会产生新的理论发现、技术发现和产品发现,这些新的发现应用于社会就会直接推动社会发展;在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同时,大学的科学研究能力得到了提升,大学从中也获得了丰厚的科研经费回馈,为大学履行科学研究职能提供了经济保障,从而达到学校与社会双方的互利共赢。同时大学通过自身的运营周转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调节经济的作用。与政府之间的合作也得到了加强,大学教授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分析研究,针砭现实,在社会各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政策的合理性、人文性。美国社会学者贝尔就明确指出大学也是政策咨询的主要来源。
 
  四、结语:三位一体是大学三大职能的根本内涵大学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之间存在对立性,但更多的是共生性、统一性。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先出现的职能的变化与发展是新职能产生的基础,而新职能的产生、变化往往又是原有职能变化的原因 。培养人才的发展变化,是科学研究职能产生的基础。同时,科学研究又对培养人才产生反作用。当大学通过培养人才与科学研究来服务社会时,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也就得到了发展,而且大学与社会的联系越频繁、越广泛,对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要求也越多样。可见,大学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职能是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基础,而直接为社会服务又促进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职能的履行。三者是三位一体的、彼此之间是综合交叉发生作用的共生关系。大学应在共生理论的观照下协调三大职能的矛盾关系,将它们的对立性更多地转化成统一共生.陛。大学更好地履行这三大职能,彰显大学精神,突出大学本质,促进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每所大学对自己的办学方向与目标要有一个精确定位,各守其分,培养更多的优异人才,进行更深入的科学研究,直接为社会服务,转化成先进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从而更好地为人的发展服务。
 
  本文是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