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综合论文写作指导

教育论文论以科学质量观引领高教强省建设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认识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即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质量观有所不同。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必然要求和反映。要建设高教强省,首先应树立高等教育科学质量观(以下简称“科学质量观”),引领和推动地方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树立科学质量观高教强省建设,要求地方各层次、各类型高校应基于不同定位,实现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 ,决定了高等教育质量观是多角度、多层面的质量观。在高教强省建设背景下.科学质量观应具有如下内涵。
 
  1.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教育是实现这种目的的一个基本途径。应当把是否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和是否提升了人才培养水平作为衡量和判断高等教育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这是科学质量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地方高校在履行其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同时,应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最根本的任务。
 
  在高等教育发展到稳定规模、提高质量、内涵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一是要坚持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坚持教书育人、以教学为中心,防止单纯用学术标准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片面做法;二是要坚持为学为人并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养成三者不可或缺,防止只一味教书、不关心育人的错误倾向;三是坚持因材施教,切实把以人为本落实到每名学生,防止只注重共性发展而忽视个性创新的实践误区;四是坚持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发挥大学校训和大学精神的潜移默化作用,防止只重视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而忽略大学文化培育的内涵空洞倾向。这是地方高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
 
  2.符合地方高校办学定位。办学定位是高校所坚持的人才培养层次、标准、规格及发展目标的统称,是高校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坐标,是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之一。
 
  如果脱离办学定位,高等教育质量这个概念就会变得空洞、抽象,就会失去其具体内涵,以致无法评价和衡量。把符合地方高校办学定位作为评价地方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基本条件,首先要求地方高校的教育主管部门通过正确引导,使地方高校确立符合其自身实际的办学目标,并且在制定质量评价标准、实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时做好分类统筹,不能一概要求所有地方高校都达到一流大学水平,允许不同高校之间有所差异。比如,某些地方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侧重于培养不同类型的专业技术人才,毕业生很受企事业单位的欢迎,学校的社会声誉很高,因而不能说这些学校的办学质量不高。依据高校的不同办学定位,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质量评价是发展趋势,所以,应鼓励和支持地方高校在不同层次上办出特色,避免用同一标准来衡量所有地方高校的办学质量。 从地方高校自身来讲,要结合国家或本地区发展战略需要,从学校实际出发,明确办学定位,增强办学优势。一是要明确办学层次定位,高等教育从专科教育起点到研究生教育阶段都需要达到高质量,不可盲目攀比升格;二是要明确学科专业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有限资源办好特色学科专业,切忌采取切忌广泛撒网、图多求全,更不能脱离实际、趋同发展;三是明确人才培养类型定位,学术型、专业型都是社会需要的人才,特别是地方高校更要注重发挥地区优势,围绕本地区重大项目建设,培养某一领域的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四是明确社会服务定位,结合特定地域、行业、产业发展需要,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面向企事业单位实施人才支撑和技术服务。
 
  3.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高等教育承担着社会赋予的责任,脱离社会责任来谈高等教育质量,必然会失去其题中应有之义。地方高校必须站在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思考和决策,根据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当前,就地方高校来讲,一是要坚持社会公益属性,注重提高办学效益,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二是要避免将学历学位教育直接或变相商业化行为的逐利倾向;三是要瞄准国家和省战略发展方向,坚持深入社会、实践育人,防止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闭门造车的倾向;四是要坚持把提高办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作为服务社会的主要贡献点,防止避重就轻、舍本逐末的倾向;五是既要坚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又要着眼于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在课程设置、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等方面要有前瞻性,防止急功近利、脱离实际的短视行为。
 
  4.高等教育质量的发展性。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与时空和社会因素有着密切联系的、相对的、发展着的具体事物,而不是一个孤立的、静止的、绝对的抽象概念。其一,高等教育质量受社会环境影响很大,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实践检验。社会观念、经济基础、科技水平等因素都会对高等教育质量产生影响。其二,高等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延续,人才的创新意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往往先于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受基础教育质量的制约。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质量受到基础教育阶段盛行的“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模式带来的消极影响,导致学生创造力不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严重制约着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其三,高等教育质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是社会进步、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与高等教育质量发展同步,高等教育质量观也在发生着变化,人们会对高等教育质量在不同特定历史阶段而产生不同的认识和评价。过去认为培养人才就是积累大量的“文化知识”(Knowledge),但现在则越来注重“实践能力”(Prac—tice Ability)和“创新素质”(Creative Quality)的提高。因此,基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发展性,评价高等教育质量也要用发展的观点。
 
  综合以上四点,科学认识高等教育质量应坚持辩证的、历史的、唯物的观点。高等教育质量的发展性与促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符合地方高校办学定位、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是不可分割、内在统一的,它们共同反映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树立科学质量观有助于对当前高等教育质量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深化对高教强省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也有助于地方高校正确分析自身办学定位,明确办学目标,提升教学水平。因此,树立科学质量观,加强和改进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必将对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教强省建设起到有力的引领作用。
 
  二、以科学质量观引领高教强省建设的基本思路
 
  1.高教强省建设的必然性。高教强省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的必然体现,也是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在高教强省建设背景下,应符合科学质量观的内涵,努力实现地方高等教育质与量的和谐与统一。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银行2000年发布的《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的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没有更多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国家将会越来越难从全球性知识经济中受益。高等教育已经从社会边缘进入到社会中心,它必然要在未来社会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2.实现地方高等教育发展质与量的和谐统一。坚持质与量的和谐统一,与加快高教强省建设的内在要求是相一致的。因为高教强省建设的发展战略是在地方高等教育达到一定规模后,在大众化的形势下提出的。其核心是提升地方高等教育质量,这显然是数量与质量的辩证统一,能够恰如其分地体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高教强省建设,不是盲目的扩张,而是要在科学质量观视角下统筹规划。在兼顾教育规模与数量的基础上,追求质的飞跃。
 
  3.形成开放的地方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科学质量观要求地方高等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自觉形成多样的、开放的体系。一是要形成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于一体的地方特色高等教育体系,能够提供全方位、高质量、多层次、多样化、有特色的高等教育产品;二是保持适度的高等教育规模,朝着普及化方向和目标跨越式发展;三是通过实施省属高水平大学建设等重大项目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打破地区壁垒和国界,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
 
  4.坚持规模、质量、结构与效益协调发展。要在稳定规模的同时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自觉摒弃只重规模忽视质量的错误观念。当然,稳定规模和重视质量也不能忽视结构与效益问题。只有把高等教育结构如类型结构、层次结构、模式结构和专业结构等与规模、质量紧密结合,才有效益可言。
 
  三、以科学质量观引领高教强省建设的实现路径与策略
 
  1.突出办学特色,推进地方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坚持内涵式发展,促进高校办出特色”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是高教强省建设的必由之路。一是构建地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高等教育质量监督和管理方面,以往侧重于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作为突破口来保障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这是一种“以点带面”的教育质量评价方式。然而,要全面提高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整体水平,不能仅仅依靠建设好省属高水平大学,而是要建设一个涵盖部属院校、省属普通本科高校、高职院校和民办高校在内的覆盖面广、保障有力的地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使之全面发展和不断提高。二是突出地方高校办学特色。高校办学特色关键是要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战略发展需求的特色学科、特色专业。优化学科布局,整合学科资源,培育优势学科,支持省属高水平大学优势学科优先发展。三是促进地方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在保证省属高水平大学优先发展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对省内高等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力度,改善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状态,缓解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办学水平参差不齐的局面,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公平合理分配。
 
  2.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服务国家和省战略发展需要。深入实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等高等教育重大项目建设,围绕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所确立的发展战略目标,致力于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方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地方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各高校应在校级层面上落实并分类实施,同时做好校级项目配套建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地方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应联合社会中介教育质量评价组织或机构共同参与项目监督与效果评价,实现政府、学校、社会全员参与,使全社会肩负起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责任。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国家和省战略发展急需的关键学科和紧缺人才,应当单独立项建设,给予政策倾斜。
 
  3.加快省属高水平大学建设。加快省属高水平大学建设,实际上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一项重要内容。关键在于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内或省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地方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起引领示范作用。为此,应做好以下六项工作:一是要建设若干所达到或接近国内一流水平的省属高水平大学;二是不但要建设一流大学,还要建设一流学科,同时省属高水平大学建设应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三是改进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和动态管理;四是鼓励高校的优势学科面向世界,支持省属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与国内外开展科研合作;五是加强省属高校与部属高校之间的横向联系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将“高教强省”与“高教强国”紧密联结;六是强化高水平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4.开展省属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从地方高等教育发展角度来讲,要实现从高等教育大省向高等教育强省的转变,需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在这个具有强省战略意义的举措中,高等教育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可以选择部分地区和省属高校先行试点,试点成功,时机成熟,可以逐步向其他省属高校或科研院所推广。试点内容应当包括:一是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注重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鼓励其参加各级各类学术活动;二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创业教育,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是支持地方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联合培养人才试点;四是依托省属高水平大学或区域性教育科研机构设立“教师发展中心”,集中培训师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5.拓展地方高校文化传承创新职能。高等教育管理者应积极倡导和凝练大学精神,挖掘各高校及高校所在地区积淀的文化底蕴,通过各类媒体加以宣传,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增进师生对所在高校的认同意识。将对外办学视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派出规模,建立对外汉语人才培训基地,提高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时,要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地方高校可通过引入国际教育认证体系,扩大高等教育在国外的影响力。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空间,办国际化的高水平大学。提高留学生办学层次,设立省级层面的来华留学生奖助制度,鼓励其在本地区就业、创业以及参与科学研究工作。
 
  从高等教育大省走向高教强省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地方高等教育改革只有围绕提高质量这一核心,突破历史和思维局限,树立高等教育科学质量观,扎实推进高教强省建设,才能不断开创地方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本文是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