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浅析中国纪录片大众化的表现特征
一、纪录片大众化的背景
1.大众文化的兴起大众文化的崛起存在历史的必然性。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在长期压制下对感性的需求和对世俗生活的迷恋,使普通大众获得了参与文化的机会,并使文化回归到13常生活中。文化在这一刻起便不再是精英们书斋里评头品足的客体,而成为平民百姓可以随时参与的主体活动,甚至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行其道的大众文化就这样令文化走下“圣坛”。与此同时,现代化传播媒介也为大众文化的流行推波助澜,使大众文化在传播上更广泛,内容形式也更加丰富。由于渠道的不断拓宽,来自方方面面的文化都注入其中,使其繁盛程度令人眼花缭乱。
2.大众文化对纪录片的影响在广播电视这一目前最大的文化传播领域,大众文化的影响可谓直接而深刻。它颠覆了以往的传播模式,并对其表现形式、艺术手段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消费逻辑取消了艺术表现的传统崇高的地位,主流价值体系也开始动摇。一直以来,电视纪录片被认为是用来探讨文化与社会问题的影像文献,它不以观赏和消遣为主要目的,而以反映社会、探讨现实为己任。而如今在大众文化的冲击下,精英与大众、权威与多元的冲突就尤为明显了。_l二、我国纪录片的大众化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对电视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纪录片的市场化也不断深入,收视率成为了纪录片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的电视纪录片开始走向大众化的纪录片发展之路。
(一)表现形式的多元化1.故事化叙事方式的兴起近年来,故事化的叙事方式成为纪录片发展公认的方向。故事化的叙事方式重在情节的把握,从2006年的《故宫》到2007年的《大国崛起》,人们都明显地感受到了讲故事的魅力。《故宫》全片都带有很强的故事性,第一集的开头从永乐元年除夕说起,将人们带入历史的情境中。随后便像讲历史故事一样,向观众讲述从迁都北京到火烧紫禁城再到紫禁城重建的过程。编导突破了历史题材纪录片的灌输模式,将一段历史叙述得跌宕起伏,有冲突、有悬念、有发展、有戏剧性转折,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将这段历史印人脑海。而《大国崛起》则将500年来九个大国的兴衰历程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出来,严肃而刻板的历史在它“深入浅出,情理兼顾”的指导思想下,表现得生动而又深刻。该片的编导与撰稿人运用了大量的疑问句,引领观众一步步地探究大国崛起的历程。片子运用故事元素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沉浸在大国兴衰的“故事”里。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有血有肉的人物,看到了珍贵的历史细节,也看到了纪录片所潜在的巨大表现力。
2.非虚构搬演在纪录片中的运用(真实再现)在故事化的表现中,为了弥补影像缺憾,电视纪录片很多时候会利用非虚构搬演这种表现手法(又称作真实再现),它真正让纪录片的故事化成为可能。在许多历史题材的纪录片中,真实再现是必不可少的表现手段。1995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第一部情景再现样片《忘不了》,此后这种手法便在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中广泛应用起来。 . ‘在大型纪录片《敦煌》中,这一手法被充分发挥。影片为了展现古丝绸之路上敦煌城的繁华,运用了大量人工实景布置和真人扮演。在《家住敦煌》一集中,有一个表现农妇蚜石可与其婆婆之间矛盾的场景,片中人物表情动作夸张,与戏剧表演几乎没有两样。_3 简单场景的布置,能够把所有时代背景完全过滤掉,使得观众将注意力只停留在片中所表现的事件本身,让观众以历史人物的视角体验当时的情景。
长期以来,尽管真实再现在纪录片的运用中一直存在争议,然而其新颖、形象的特色还是得到许多纪录片创作者的喜爱。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场不足造成的情节、断点,活跃了原本沉闷、单调的纪实空间,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手段。
3.悬念的营造悬念,本来是文学概念,而近几年也被运用到了纪录片的创作中。悬念的引入是由电视纪录片的自身特性决定的。生活过程的未知性必然引发人们对未知事实的渴望,于是悬念在电视纪录片中利用视听语言或者文字语言引发着受众对未来的探寻。悬念的营造使整部影片环环相扣、引人人胜,起到了与故事化叙事同等的重要性。
在目前的电视纪录片中,我们看到悬念的设置通过大致三种方式进行设置。
首先,通过电视画面语言进行设置。用画面语言设置悬念的常用方式有三种。第一,在节目中突然出现违反常情常理的画面,这类画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能激发起观众探究欲望。如《千亩耕地的使用权应该归谁》中,在片头,一块刚刚冒出麦苗的麦田竟然被重新毁掉,这样的反常情况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激起了人们的疑惑,吸引着人们进一步探究事情的原因。第二,利用摇镜头来制造悬念。摇镜头最大的特点便是其空间的不完整性和画面空间的逐渐展开性,这一特性使得画面在起幅和落幅之间有一段时间差,形成强有力的悬念。这样,我们的画面利用心理学上有意注意的原理,在起幅上制造悬念,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落幅上表现结果,形成观赏心理的起伏。第三,利用跟移镜头,营造悬念。将镜头紧紧跟在记者或线索人物的后面,令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究竟会发生什么”的悬念也会油然而生。如在电视纪录片《寻找楼兰王国》中,摄制组走进了1500多年前吞噬了楼兰王国的大沙漠,他们将寻找什么?又能寻找到什么?带着一切模糊、未知和随时都可能改变的悬念,受众跟随主人公的脚步一步一步向前探索,这时就产生了强烈的悬念。_4其次,通过听觉语言建构悬念。这种悬念在纪录片的运用中同样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功效。如在《神秘的自然》中,主持人神秘地说:“跟我来,我又有了一个新发现”。悬念便在这一刻升起,现场感十足。实际上,用解说词构建悬念是电视纪录片常用的方法。声效对悬念的设置同样不可忽视,特别是同期声对悬念的设置。
如平静的湖面上突然响起的一声枪声,这枪声便足以激发人们的悬念。而音乐,特别是背景音乐,同样可以设置意想不到的悬念效果。音乐对于建构画外空间,引发受众对画外空间的想象与探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通过视听蒙太奇塑造悬念。蒙太奇是电视艺术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它对于悬念的营造可以引发人们的好奇与探究心理。比如我们经常在片中看到路上一个行走的人,突然听见求救的喊声。这时镜头也许还没有来得及转向声音的来源,我们却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结果了。
4.动画和特效在纪录片创作中的萌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摄影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时均被突破,动画和特效手段以其视觉上的宽度和广度被电视纪录片引用。三维动画技术弥补了历史资料的缺失以及文献、典籍画面的苍白感,很多宏大的场面也可以通过三维动画技术得到形象的表达。在《敦煌》中,三维动画技术的运用使得很多壮观的历史场景可以通过电脑来重新展现,例如敦煌第一次被研究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修整后,其崭新面貌和古代燃灯节时沙漠绿洲的敦煌莫高窟中闪烁的灯光都被很好地还原了,使得之前从未有过的视觉感受得到满足。
5.声音的运用解说词在纪录片声音元素中是最重要的,大多数解说词在纪录片中都起到了直接参与叙事的作用。然而,在纪录片的不断发展中,解说词的运用变得柔和而巧妙,常常串联整个故事线索,并起到表现情节、推动情节的作用。《舌尖上的中国》便很好地运用了解说词来进行转场,其中有一段这样说:“在中国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蒙古族的牧民也被另一种乳白色的美味滋养着。”_6 解说词引出乌珠穆沁草原孟克家制作奶豆腐,然后是云南的“牛奶团子”、安徽的“毛豆腐”。与此同时,解说词还可以补充画面中无法展现的内容,如历史背景。
音乐的运用在如今的纪录片中也开始得到重视,它为烘托纪录片氛围、深化主题以及保持纪录片叙事结构的完整性、有序性起了很大的作用。适时融入音乐可使纪录片在表达上更加细腻生动,在揭示内涵上更加深刻。如今,纪录片对音乐的重视可谓发挥到了极致,最典型的莫过于2012年火了整个纪录片界的《舌尖上的中国》。唯美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不断挑动着人们的味蕾,使人们不自觉地就被带人了这个神奇的情境中。为了将音乐元素得以很好地发挥,《舌尖上的中国》剧组请阿鲲专门为此谱曲19首,通过变奏和各式各样乐器的配合演奏来展示人物不同情景下的情绪,这也是当今纪录片制作发展的一个趋势。
同期声的运用更是纪录片在声音元素中乐于使用的。同期声可以让画面更鲜活,观众感受也更逼真。在《舌尖上的中国》中,编导更是不惜模拟同期声,以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效果。其中有一场倒绿豆的声音,为了还原场景,编导们把鱼粮倒在防晒服上来模拟一捧绿豆倒在袋子里。摄制组使用的生活音效基本上都来自于生活,用的东西也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比如木桶、脸盆等。如此组合起来的声音最大限度地还原了现场。《时间的味道》一节当中馒头的发酵声,《转化的灵感》中豆腐长毛的声音等本是不能听到的声音,而纪录片予以适度的模拟,为整个视频增加了立体空间,借此推动叙事的进展。
(二)传播媒介的多元化新媒介,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以外的新兴媒介,目前主要包括手机、电脑等高科技数字产品。
新媒体实现了双向的信息交流,个性的传播方式为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以新媒体为载体播放纪录片,受众可以任意选择纪录片的类型,对于它的播放时间和播放速度以及播放形式都可以自主地进行调控。观众在收看的同时,新媒介还为其提供了可以讨论的空间论坛。
2009—2010年,很多网络媒体,如中国网络电视台、搜狐网、奇艺网、优酷等纷纷创办纪录片频道,电视纪录片的网络化表达成为其传播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从2011年至今,网络化更是旗帜鲜明地成为了纪录文化的独特形式,显示出新媒介环境下纪录片传播的即时性、开放性、多样性与交互性特点。那种及时分享的话语规则以网络化普适性的特点渗透到社会生活的细节,使新媒介环境下的国产纪录影像形成了自我的话语规则。《舌尖上的中国》就是发端于电视、火爆于网络,最终形成“舌尖”文化的突出代表。
与此同时,中国可创作视频的硬件设施普及率不断提高。调查显示,大多数网民拥有具备摄像功能的手机或数码相机。新媒体也可以满足这些独立的纪录片制作人发表自己的作品,在新媒介这个传播空间内,任何人拍摄的纪录片都可以上传到视频网络上和庞大的受众群体分享。在信息量上,网络视频纪录片的海量传播,拓展了纪录片的传播渠道。
三、结论随着电视专业化内容的细分,纪录片所针对的目标受众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群体。在当代大众文化领军的电视文化背景下,做出大众喜欢的纪录片是其生存之道,而纪录片的大众化并不等同于没有原则的低俗化。从某种角度分析,栏目的收视率与栏目的质量以及栏目对社会的贡献并不完全成正比,一些收视率不高的节目常常起到社会良 的作用。一些代表了精英文化的节目很难做到雅俗共赏,却担负着引导整个社会文明的作用。我们除了对观众迎合之外,还要对观众进行引导和培养,一个垄断性和公益性国家的主流媒体无疑应当负担起改造和完善社会职责的功能。
本文是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
最新文章NEWS
- •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在大数据时代的服务
- •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整理和数字化方面
- •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面纱》翻译的分析
- • 论文写作面临的九大拦路虎
- • 什么是有效论文?
- • 论文修改的内容和范围介绍
- • 稿件内容规范要求
- • 论著是什么?
- • 学术期刊规范化的问题
- • 避免医学论文抄袭的基本要求
推荐期刊Tui Jian
-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 Pedosp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