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综合论文写作指导

文化生态失衡下大众文化的审美畸变与道德坚守

  一、文化生态的失衡“文化生态学”这一概念由美国文化进化论学者朱利安·斯图尔德(Julian H.Steward)于1955年在《文化变迁理论》中首次提出。他借用生态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化现象,目的在于“解释那些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独特的文化形貌和模式的起源”。文化生态学主要研究文化的生成、存在、发展、演变、衰落的生态状况。文化生态系统是指由文化群落及其所在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构成的功能整体,因此,特定的文化生态系统均由特定的人群及其文化群落、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组成。简言之,文化生态系统就是人、文化与物质环境构成的有机整体。文化生态系统既包括物质结构,如商贸、建筑,又包括人文、历史等精神结构。它把人类创造的每一种文化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生命个体,而这个系统是各种文化之间、文化与环境之间、文化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牵制的动态之网。文化生态学的功能就是为了文化生态和谐之后更好地发挥文化的表现、评价、警醒等社会功用。
 
  20世纪后期的中国,随着市场经济压倒性地位的确立,文化为适应商品经济的大行其道和传播媒质的鸟枪换炮,进人了文化消费时代。中国也跑步进入了席卷全球的“后现代主义”。我国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没有像其他发达国家在历史上经历了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的文化积淀与自然更迭,我们的文化是被动的“后现代”,中间过程的缺失造成了现在我们的大众文化缺乏经典文化的积淀和支撑,而又过分地倾向于文化的娱乐化形式。所以,伴随而来的是生活的媒体化、媒体的娱乐化、娱乐的炒作化、炒作的低俗化、低俗的普遍化、普遍的商业化等,使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呈现出生态失衡、环境破坏的严峻局面。中国的文化生态失衡是商品快速经济发展、物质生产与精神文明错位、主导文化的无力与大众文化的芜杂以及大众文化的崛起与精英文化的失守所要付出的高额学费。纵观历史,每一个民族在社会进化过程中都会出现文化生态紊乱的状况,但紊乱是短暂的,要从各个方面作出调整,让文化朝着更健康、有序、和谐的方向发展才是不变的真理。
 
  二、大众文化的审美畸变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国家的“主导文化”和市民的“大众文化”之分。精英文化在中国古代是具有阶级性的,它在精神上与中国传统的士大夫文化一脉相承。精英文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功能以及对社会未来的价值导向功能保证了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主导文化所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国家的意志。主导文化意识形态较大众文化的道德指标更高远、更具精神性,又比精英文化更务实、更具执行性。主导文化作为国家意识的传声筒,必须发挥其主导与规范作用。精英文化会批判或指导主导文化;反之,主导文化也会制约和导引精英文化。总之,精英文化和主导文化都会对物欲性较强的大众文化起到一定的控制和导向作用。但无论是精英文化、主导文化还是大众文化,它们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之所以有称谓上的不同,无外乎是拥趸者为区分品质或是身份所致。
 
  需要明确的是,“大众”一词在今天已经没有历史上的阶级地位的差异与区别。所谓的大众文化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的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文化” ,它没有明显的阶层性。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它的缺点也显露无遗:颠覆崇高、糟践神圣、欲望崇拜、享乐主义、消费文化、追逐时尚成为非意识形态常见的价值选择。互联网的发展与技术支持成为大众文化发展的助推器。恰如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多诺所说,现代社会与其说“文化已替换意识形态”,不如说“商品已经成为它自己的意识形态”。“在过去的时代,人们的思想、哲学观点也许重要,但在今天的商品消费时代里,只要你需要消费,那么你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都无关宏旨了。我们现在已经没有旧式的意识形态,只有商品消费,而商品消费就是其自身的意识形态。”信仰让位消费,消费成为信仰,互联网时代的大众文化就是消费文化的典型代表。市场正成为传统意识形态最有力的解构力量,它以俗滥的方式拆解着历史曾赋予文化的意义和价值。用“戏说”、“胡说”的手段溶解经典艺术,大众文化以“娱乐”的方式发泄和慰藉,以“畸变”的手段上位与成名,“小三”、“外遇”是电视剧的主体内容,“翻拍”、“再现”经典作品取代艺术创作,电视新闻和纪实节目越来越多地采用娱乐形式,用戏剧和传奇的方式来编组他们的故事?人们相信形象包装能够代替真实,活在典型的“超后现代”的真实之中。芙蓉姐姐、犀利哥、绯闻炒作、艳照门,这些都已经成为大众文化的热门焦点,而它们所采用的方法无外乎是拼贴、挪用、碎片、互文、播散,以此来瓦解内容、放空意义、虚无道德。
 
  艺术创作追求低俗与媚俗,艺术欣赏满足享乐和欲望,文化传播重在收视率和关注度。至于作品的内容是否健康、能否带来心灵上的慰藉与舒展、舆论导向是否正确,都是在满足视觉享受、感官欲望之后的无关紧要的参考系数。实用主义的理性审美原则替代了高雅艺术的审美观和艺术观,随之而来的是,世俗的生活也使艺术世俗化、能指漂浮、理性消解、放逐原有的审美体验。随处可见的粗制滥造直接迈进高尚的艺术殿堂,粗俗、浅白的语言对话出现在各种形式的大众媒体中。主客观原因导致大众文化逐渐占据主导,精英文化慢慢失守高地。
 
  艺术与文化作品除了用作世俗消费,还具有更深层的伦理道德层面的追求,超越现实功利需求的审美熏陶。文化应该不断扩展人们的视野,引导人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力求促进审美多样性的形成。但是,全球视野的急遽扩展和资讯的铺天盖地,也会带来预想不到的信息爆炸之后的审美错乱、价值虚无等文化恶果,加剧多元社会的文化价值判断的难度。媚俗艺术的受宠加剧了文化现代性的失衡,文化需要扩大眼界的诉求增强,大众文化的低俗性或许满足了部分群体在特定时间里的审美心理。但是,文化本身对该群体的世界观影响之大是有目共睹的。尽管全球性的文化观有效性存在,使之与审美始终保持着一种丰富而多变的选择,但是大众文化的主导地位的优越性越发明显,而它所带来的混淆人们审美价值判断的错误风向也需些时日方才能纠正。
 
  艺术的审美观念从崇高转向凡俗,心灵慰藉转向感官享受,从个性化转向时尚化。这些变化都是源于市场经济把生存问题交还给了个人,人们很难再从容地去作关于生命意义、终极关怀之类的思考,只想先要满足难填的欲望,从而失去了价值判断和道德底线。同时,在人云亦云的嘈杂喧嚣语境下失去了自我判断的自信,从行为与思维上变得软弱从众,成为无思想、无主见、无个性的精神盲流,整日沉浸于替代性和虚拟性的满足之中而不能自拔,人自身不断被物化和异化。市场经济的实践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处处还显得稚嫩脆弱,机会与漏洞并存,社会失范现象严重,而知识界在社会最需要理论导航之时却又无能为力,甚至无所适从,审美文化潜藏着超越性消退的危机。
 
  三、大众文化的道德守望从社会行为学角度来考察,消费性大众文化的异军突起,成为当下文化的主流,势必会对传统模式的文字、印刷文化造成颠覆性的冲击。但是更让具有文化前瞻性和忧患意识的评论者担忧的是其对整个民族的思维方法、行为模式、文化传统、未来发展所造成的无法修复性的创伤。它会像慢性毒药一样让人失去警觉,最后在微笑中消亡。因此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净化、大众文化自身的救赎、媒体的健康引导才是让大众文化坚守道德底线的关键。
 
  主导文化与精英文化对不断沉沦的大众文化的净化起辅助作用。主导文化所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国家的意志。主导意识形态更高、更精粹,作为国家意识的传声筒,必须发挥其主导与规范作用,不能纵容大众文化陷入经济单边主义和商业实用主义的泥沼,而应在一边倒的局势中纠正大众文化的风向。在新时期里,精英文化也遭遇了尴尬局面,但精英文化的生命不会终结。经历过市场经济的真实锤炼,迈出艰难时世,就能重新成为社会良知的代表以及道德、伦理、正义的不二传承者。精英文化应该源源不断地为主导文化提供智慧资源,从理性上支持主导文化的合理合法性。这样主导文化与精英文化双管齐下,一起升华、净化已经略显污浊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才能迷途知返。
 
  大众文化的自身救赎是关键。对于风风火火的大众文化,我们既应该怀有深深的同情,又不能放任自流。
 
  当下,大众文化的商品属性日渐占据绝对统治地位,而精神属性则被高科技的包装和工艺性的装潢取代。例如,工艺美术、流行音乐、卡通制品、通俗影视剧、各种装饰性的时尚艺术以及身体彩绘、行为艺术等甚嚣尘上。
 
  尽管对大众文化的看法有多种多样,但是秉承一种开放的文化观,揭露其中潜藏的物化性与意识形态,引导大众文化超越物欲渲泄,实现肉身与精神的直接统一与完美结合,大众文化仍有大好前途。因此努力提升大众文化的精神品味,为大众文化注入高尚的文化元素,引导大众文化走出低俗与媚俗的境地才是关键。而艺术家、文人是使大众文化走向崇高的王牌。艺术家的操守、品格、艺术品位包括艺术理想,不能也不应该成为拜物主义的附庸。艺术家们应该在文艺创作上首先理性地看待物欲横流的世界,其次要创作出赞美和发现人性光辉的优质艺术作品,最后对于大众文化出现的低品位、世俗性保持坚决的批判和理性的分析,这是大众文化走出审美畸变、道德危机的根本。
 
  大众传播媒介的健康引导是途径。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和数码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影、电视、卡通、漫画、商业广告等汹涌而来,大众文化与媒体的联系史无前例地紧密起来。大众信息大部分都是从媒体获得,并且利用这些媒体看到的戏剧化的情节来解读生活、分析人生。所以在市场经济下,大众媒体的使命不仅仅是迎合需求,更需要引导需求,使人们在视听享乐中得到美的熏陶、智慧的启迪和情感的升华。大众媒体更要担负起引导社会公共道德的发展作用,尤其对于青少年更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让“娱乐”来“愚弄”和戕害他们脆弱和已经失去判断力的心灵。因此需要更多阳光的、向上的、健康的、高尚的、纯洁的媒体平台,使人们在文化的享受中传承文明、创造文化、推动进步,继续坚守着人性升华和精神进化的立场。大众媒体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对于虚拟世界的嘈杂喧嚣以及形式多样的物欲和精神的释放和宣泄,更应该秉承文化继承者与文化传播者的历史和时代使命,站在文化洪流中扮好文化净化者的角色。
 
  四、结语 .在全球大环境下的文化生态失衡,中国大众文化的审美畸变导致文化道德失守。因此,当代中国迫切需要树立一种能够相对达成共识的、凝聚人心的价值观,尽量减少不同价值观念与文化模式间的冲突。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理想与伦理关怀维度的监督和规范,这对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的人”和主导文化所打出的“民族复兴”与精英文化所倡导的“文化自觉”的远大理想有推动意义。另外,大众也不要沉浸在消费文化的怪圈中任人摆布,适当地接受主导文化与精英文化的理想和熏陶,恰当地自省、觉悟,让低俗远去。这样整个文化系统慢慢地就会获得和谐、持续的发展。
 
  本文是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