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综合论文写作指导

教育论文论小学科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但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却使地球生态环境受到人为破坏的状况愈发严重。《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有这样一段论述: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也指出: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的自然生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小学科学中的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都与人类紧密联系,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挖掘教材内容,有机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的幼小生命在科学教学中浸染绿色。笔者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谈谈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的一些做法。
 
  一、在科学知识的教学中渗透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很多内容都涉及到环境,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载体。比如生物多样性、动物和环境、植物和环境、垃圾处理等。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巧妙地传播环保知识,渗透环保意识。
 
  (一)结合课本知识进行渗透如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单元教学,我在课堂上适时地渗透环保的知识,如地球上水的总量,淡水的总量,可用淡水的总量,我国人均可用淡水的总量,水体污染的状况,家乡水资源情况和受污染的程度等等。一串串的数字,活生生的例子,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迫切性。
 
  又如三年级下册“植物”单元就可以选择“植物对人类的作用”这一知识点,作为进行环保教育的切入点。出示大量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土地沙漠化的图片,收看长江中下游洪水、过度使用一次性筷子等视频资料,通过触目惊心的数据、图片,让学生深刻地体验到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必定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学生的思维达到最高潮时,可以让学生动手设计保护植物宣传画、写倡议书,从而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情感。
 
  又如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可以选择“噪声的危害”这一知识点,让同学们切实感受到噪声是一种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很不利。课前可以录制大街上各种噪声,如汽车的鸣笛声,人们的喧哗声,加些电锯刺耳的锯木声,机器的轰鸣声,小贩叫卖声。当讲到美妙的声音能让我们感受到舒服时,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这时学生们都沉浸在欢乐愉快的氛围中。接着把音乐换成了录制好的噪声,不绝于耳的叫卖声,各种汽车的鸣笛声,工地里机器的轰鸣声??学生就会感觉很难受,烦躁不安。这时教师便可抓住时机讲解噪声的危害,让学生认识到噪声也是一种环境污染,如果人们长期生活在这种噪声很大的环境中,不但会心情烦躁,休息不好,还会导致听力下降,甚至会神经衰弱。为了使我们的学习生活环境不受到噪声的危害,在教室内、电影院等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通过这样的渗透教学,将环境保护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
 
  (二)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育镉大米、毒奶粉、地沟油、雾霾天气等触目惊心的现象正在我们周围一次次上演,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通过各种媒体了解了危害,教师在课堂上可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在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单元教学中,我组织学生探讨当今社会常见的一些环境问题,让学生自己制作ppt,然后上台演讲;举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辩论会;撰写调查报告??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切感受环保的重要性、迫切性。
 
  二、在科学实验探究活动中感受在科学教学中,科学实验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个环节。教师可以把科学实验探究活动与加强环保意识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自我动手中构思、设计环保装置,通过动手实验,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独立工作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还可以解决一些环境污染问题,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如在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教学中,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对养蚕的兴趣。不少学生养了春蚕、又养夏蚕,写了很多有关养蚕的小文章和观察记录。有的学生还用对比的方法,用桑叶、莴苣叶、彩色饲料分别喂养蚕,研究吃不同食物的蚕有何不同的地方。学生在喂养观察过程中,不但了解到蚕的一些生活习性和外形特征,还培养了学生珍爱善待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又如在五年级上册“健康生活”单元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让学生了解食品包装袋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学生从小养成正确处理废弃食品包装袋的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懂得随意丢弃食品包装袋会给环境带来什么样的污染,应该怎样处理食品包装袋等。
 
  三、在课外科学实践活动中提升
 
  (一)利用好校园环境教育资源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一本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的教材,教师有责任引导、带领学生努力建设、维护、使用好这一本教材,并在建设和维护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笔者组织课外活动,在校园实践区里栽种花草树木,组织植物小组给校园的花草树木颁发“名片”,观察它们的生长特点;组织兴趣小组对校园的用水、用电进行调查,提出节水、节电的方案等。努力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桌一椅、每一盏电灯、每一个水龙头,都能体现出师生独特的环保价值观。
 
  (二)发挥社区生活环境的教育作用在学生生活的社区中也存在着大量的环境教育资源。通过学生的调查、考察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去积极开发。学生开发、利用的过程,就是接受教育的过程。例如,笔者组织的“张家港地区不同地段气温变化的调查”,就是让学生在自己生活小区等地段进行气温的测量,以了解热岛效应的产生原因和对气温变化的影响。
 
  (三)充分挖掘家庭中的环境教育资源在学生的家庭生活中,同样也存在着大量的环境教育资源,如果利用恰当,其教育功能也是积极而有效的。例如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研究“白色污染的成因及其危害”,数据就是从学生自己家里调查而得到的。再如开展‘绿色生活在我家’的调查、废电池的回收、节水行动等活动。
 
  通过类似这些课外活动,学生不仅增强了环境意识,开始形成“绿色生活”的行为习惯,并逐步影响自己的家长,呈现出积极的“文化反哺效应”。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合理利用教材,有机地将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让学生多参与、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本文是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