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综合论文写作指导

教育论文论小学科学动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如何才能有效提升科学课堂教学效率,达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我从以下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一、让学生“动心”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充满兴趣和求知欲望。科学课程在三年级进人到学生的视野,必须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因为兴趣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他们比较喜欢直观形象的教学模式,为此我尝试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运用了这样一些方式导人新课。
 
  (一)展示实物例如《根和茎》这一课,课堂活动导人可以从“葱”和“菠菜”这两种学生常见的蔬菜进入。在实物展示中让学生观察到这两种植物的根的不同之处,进一步生成新的问题,激发他们追问探究其他不同植物根的形状、作用、颜色等方面的知识。
 
  (二)讲故事古今中外有很多科学家的励志传奇、著名实验或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等。我们根据课程的特点有目的地搜集这些素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科学课程和课堂上来。如《我们都是科学家》就是一个典型的运用故事导入法的案例。这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准备,一是在教学设计阶段,老师提前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资料,以便在课堂上与大家交流。二是在课堂初始的阶段,老师可以从一些科普读物或是其他媒体提前获取这一方面的知识,通过精彩的语言和同学们交流探讨,也可以为学生的发言作补充。
 
  (三)实验探究有时候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以将课程中一些小实验提前到课堂的导人阶段进行,这样有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曾经在《土壤的保护》
 
  这一课中运用了这种方法,感觉效果不错。我将“有无植被对于土壤的蓄水能力的影响”小实验放在导人阶段,学生了解了实验事实,对于后面的土壤保护知识的学习充满期待。
 
  在导人教学这一环节,还可以尝试运用多媒体视频、语音技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这些方法都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有所“动心”,有效调动兴趣,提高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让学生“动手”
 
  一位德国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人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人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人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科学课程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探究活动之中,尽可能运用自己的感官以求得发现,教师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活动的机会,通过在动手操作中进行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作统计图表等搜集到第一手资料,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行质疑。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创设合乎情理、联系实际的教学情境,积极指导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展开思维的翅膀,动起一双灵巧的小手。这里有这样一个案例可供参考,在《做一名小科学家》教学活动中,课本让学生做一只小鹦鹉,在下面别上别针,鹦鹉即可站在直尺或是其他物体上面,同学们感觉很是好玩,议论纷纷,有的说是别针有胶水,有的说是鹦鹉太小了,如果是其他的小动物不会站起来等等。我自然生成,让几名学生自己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但是一定要让他的尾巴有别针,这样都会站起来。于是孩子们争先恐后纷纷动手去做,实验结果也是一样。他们对于这种现象感到莫名其妙,都迫切想知道原因是什么?
 
  三、让学生“动脑”
 
  “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一切科学实验活动的目的都是希望学生在“动手”过后,有所启发和收获。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喜欢动手“玩”的同学,但不善于动脑,所有精心设计的实验,对于一些学生只是看热闹,却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开展前要明确活动的目的、步骤、猜想可能会得到的结果等。在活动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完整观察、记录实验的现象或事物的外显特征、变化过程等,还要分析和揭示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活动过后还要引导学生对于探究活动表面的、即时的、零星的印象进行分析、归纳,获取有用的科学知识。例如学习《纸》这一课,我预先在讲桌上倒上一滩水,手边有几张纸(卡纸、餐巾纸、报纸、A4纸、塑料纸等),我请学生帮忙擦掉水。让他们先逐一手摸一摸讲桌上的纸张,感觉一下它们的质地再进行选择。选择后要说出选择理由和自己的想法。这样在动手与动脑的有效结合下顺利了解纸张的特性和它们的不同用处。
 
  四、“动口”与“动笔”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动口”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在教师组织科学探究活动中,要让学生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想法;另一方面是对于每个课堂上的探究活动要及时进行评价与总结。这里有学生之间评价,更重要的是教师对于学生评价。教师的评价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最为重要的外部因素。教师的评价主要是肯定性激励性评价,而不是对学生成绩评价或能力比较评价。
 
  “动笔”是小学生必须要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要求学生及时记录课堂发生的点点滴滴。例如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的一些小知识、常识,以及老师或其他同学介绍的科普知识等。动笔的目的和重点是突出每一次的求知过程,因为“科学本身不是知识,而是产生知识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科学生产、探索自然规律的活动。”
 
  总之,通过科学课堂教学实践的积累总结,笔者认为只要合理、科学地将这“五动”贯穿于科学教学之中,让科学课堂真正地动起来,就会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作用,达N4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文是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