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综合论文写作指导

高职基本职业素养课程体系下的心理健康课程建设

  1 基本职业素养的定义和基本职业素养课程体系理念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成为合格的职业人,职业素养可以说是高职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需要他们通过学习和积累,完成和发展职业活动所必须的基本意识、能力和知识的集合。职业素养的内容涉及面较广,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等多个方面都是职业素养的展现。根据美国教育家杰克逊的隐I生课程理论,我们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这三者称之为隐『生职业素养,同时它们也是职业素养中最为基础、最为核心的内容,可以称之为基本职业素养。
 
  基本职业素养需要人们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高职课程的建设都遵循了培养学生基本职业素养的准则;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专业技能培养等都落实到了基本职业素养课程建设中。基本职业素养是所有高职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构建基本职业素养课程体系有利于发挥“组合优势”,兼顾面更广;通过不同的课程模块,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根据认知和实践的规律,让课程体系安排的更合理,使相关课程的设置做到前后呼应,相互推动,形成梯度渐进的效果。课程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更能体现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整体出击”强于“单兵作战”的优越性。
 
  2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基本职业素养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心理健康教育进入高校并开始逐步发展。结合思政课程、体育课程等多门素质培养课程,从思想、心理、体质多个方面帮助高职大学生解决人生成长历程中的困惑和困难,让他们的发展更具持续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基本职业素养体系中的一个基石模块,有着不可缺失的作用。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中,能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的同时,联系本人实际,及时解决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健全个性品质,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
 
  作为高职大学生,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比较而言,既有类似点又有特殊性:(1)挫败感。高职大学生基本上在高考的过程中都有考试失利的经历,这种作为失败者的挫败感,会让他们产生有“低人一等”的弱势群体情结;(2)迷茫感。经过对本院学生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所学专业以及专业、行业的发展前景认识不清,也不清楚自己未来求职的方向以及自身的专业特长,这种茫然状态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提不起很高的热情更欠缺主动性;(3)来自家庭的压力。不少学生来自农村贫困家庭,有部分学生父母一方或者双方长期在外打工,属于留守学生。经济的压力和亲子教育的缺失让他们在人际交往和情感表达上存在一定的障碍;(4)缺乏进入职场的心理准备。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注定高职生比本科生要更早接触社会进入职业角色,不少学生缺乏进入职场的心理准备。社会适应、职场人际以及遇压遇挫后的自我心理调适都是让他们苦恼的问题;(5)就业压力。就业可以说是高职学生最大的心理压力来源。
 
  部分学生从进校开始就担心就业问题,根据对我院的新生心理普查结果显示,百分之六十的新生都对自己所选的专业认知不够,对于就业问题非常焦虑。3 心理健康课程现阶段的主要问题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和方式。但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学制采取的是2+1的教学模式,前两年集中进行专业课以及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最后一年直接进入到单位实习。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课时异常缺乏。很多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甚至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虑进去。
 
  2011年教育部了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定为公共必修课,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进行明确规定。不少高校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力度,大部分高职院校近几年开始在新生班级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课程在我校最初是作为选修课开设的。对于这门历史并不悠久的课程,在最初开设的时候,有些学生存在误解,认为自己没有病,因此没必要去上这门课,存在一定的旷课现象。另外,授课内容的过于专业性和理论化,个别教师授课不生动,也会导致部分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影响教学效果。
 
  当心理健康课程被设置为必修课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明显不足成了亟需解决的新问题。以我校为例,我校长期从事心理教育的专业老师只有2名,教学团队基本由辅导员组成。他们在经过短期培训后,马上需要担任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和接待心理咨询工作。相对而言,专业学科基础较弱,专业知识的积累不足和教学经验、咨询经验的薄弱等问题让他们在工作过程中较为吃力。与专业课程甚至其他的公共必修课的师资力量相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精品课程,教学技能竞赛、专项科研课题、青年教师培训、入职培训等的保障力度都不大,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
 
  4 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建议心理健康课程是基于学生心理并围绕人生成长的课题而展开,学生可以参与到课程结构的设计与运作中来,让整个课程的设置能够做到以人为本。
 
  4.1 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互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在低年级开设必修课模块,根据中高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需求分别开设选修模块。对于新生而言,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际关系、陌生的学习内容都是需要他们去适应的问题,简单的入学教育不能全面的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阶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模块是非常必要的。这个模块中可以设置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学科的科学认识;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帮助他们融人新的群体;解析大学生活和学习的特色,帮助学生树立生涯规划的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面对未知的将来,也要培养学生抗压抗挫能力及危机应对能力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地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当下的社会现象或突发事件,认真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低年级系统全面地涉猎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及心理调适技巧的基础上,在中高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模块。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的提升,学生的心理需求也会随之改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把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分解成一个个模块,供学生去选修,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甚至不同性别开设相应的心理学系列选修课作为辅助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心理特点自由选修,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
 
  4.2 心理课程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专业课程模块中心理课程的作用,加强职业心理教育。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在课程体系中体现与行业职业心理相关的内容,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各专业特点开设一些反映未来职业心理特点和职业心理素质的课程。如旅游专业开设旅游心理学,汽车营销专业开设营销心理学,管理专业开设管理心理学等。这些课程内容不仅包括基础心理学知识,更包括与行业职业相关的心理学知识,特别是着眼于其职业生涯发展中应具备的良好的职业心理素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岗位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提前了解行业心理特征,明确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在校期间能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和训练,以提高学生将来对行业或岗位的适应性,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工作,也能减轻或消除因对职业心理特征认识不清所带来的就业、择业焦虑。
 
  本文是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