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著作

校对中医中药著作书稿要注意哪些事项?

  校对中医中药著作书稿要注意哪些事项?

  中医中药源远流长,有几千年的历史。有些中医学著作,始自远古,字义深奥自不必说。即使一般中医中药书稿,也有不少它独有的术语和生僻字,再加上中药品类繁多,有好些别名,中医中药著作中字体繁简混杂,同音、形似字又多,所以校对起来更要仔细。如经络穴位的名称,有些很相像或只有些许差别,如,三阴、三阳,少阴、少阳,太阴、太阳;手三里、足三里,天突、天鼎,少海、小海等等。

校对中医中药著作书稿要注意哪些事项?

  古典中医中药类著作稿件的校对注意事项,可以参考古籍校对条目。另外要注意一些古代医学作品的名称、作者和年代,以免相互混淆。例如,中药统称本草,关于本草的著作,最有名的当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同类书籍,还有早于它的《神农本草经》(汉代)、《神农本草经集注》(南北朝陶弘景)、《新修本草》(唐代)及晚于它的《本草纲目拾遗》(清代赵学敏)、《本草求原》(清代赵寅谷)等。下面再列举几位古代名医及其作品。《内经》是《黄帝内经》简称,现分《素问》《灵枢》两书,可算是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了。战国时的扁鹊,姓秦名越人,所著《内经》《外经》已失传。现传《难经》是后人伪托之作。汉末的华佗,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擅长,首创麻沸散及五禽戏,现存《中藏经》系后人托名之作。汉代张仲景,其名著《金匮要略》及《伤寒论》。唐代孙思邈,有名作《千金要方》及其续编《千金翼方》。他在世102年,这样高龄在科学家中少有,可记住以免校到他的生卒年份时,又生疑窦。

  中药处方,过去是直写的,现在大多横写了。它的写法是先写药名,紧接着(小1号字)附写剂量(在校样上,最好各行药名对齐,回行顶格写)。中药过去所用单位是斤、两、钱、分(旧市制1斤合16两),处方所用剂量多以钱为单位。现在则改为以公制计量单位“克”为主单位(毫克为辅),书写时“g”“mg”表示,也可用中文名称。1两等于50克,所以每味中药剂量数大多在50克以下。药名、剂量关系到用药的正确和效果,校对时要做到根据原稿绝对正确,以保证用药患者的安全,遇有疑问,要及时提出来。

  中医中药书稿中的插图,也是校对注意重点之一。如针灸图上的穴位及其名称的正确是很重要的,错了一点,就达不到治疗的效果。有的穴位用注码代替,注文与注码要严格核对,保证无误,又如中草药图,有的形态很相似,稍稍疏忽,便会张冠李戴。校对时要再三审视,以免差错。

  中医中药书中有些术语,有它的特定含义,它的词序、用字都是不能随便更动的,如:“望、闻、问、切”、“辨证施治”、“如法炮制”等,常被误写或误排为“望、问、闻、切”、“辩证施治”“如法泡制”等。类似的易于错排的字还有(括号内是不正确的):黄连(莲)、枸(构)杞、针灸(炙)、当归(旧)、茵(荫)陈、苦楝(栋)、黄芩(苓)、芒硝(消)、川芎(弓)、茯苓(芩)、柴(紫)胡、便溏(糖)、消渴(喝)、咯(呕)血、背痈(痛)、疱(泡)疹、溢脓(浓)、咳嗽(漱)、癔(臆)病、黄疸(疽)、脉搏(膊)、器官(管)、药剂(济)、肾盂(孟)、中枢(躯)、痉挛(栾)、松弛(驰)、脓胸(脑)、钝(纯)痛…遇到这些词时,校对时务必小心在意。

我要分享到: